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祝君波:拍賣行面對的環境發生了什麽變化?

2019年4月12日,2019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在上海召開。今年中國拍賣行業藝委會成立20周年,作為參與過第一屆藝委會籌備會的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從親歷的中國拍賣史發展過程中發現,現今拍賣行業的收藏環境和觀念都已發生變化:收藏家面向觀眾掀起私立美術館開館熱潮,此外收藏群體結構、鑒定方式和藝術品價值的變化,也反映出未來中國拍賣市場的奶酪和蛋糕或要重新劃分。

通過五個問題

看拍賣行面對的環境發生了什麽變化?

1、收藏功能的變化

祝君波在拍賣行的10年間(1992-2001),中國拍賣行的購買力主要來自於海外、國內藝術投資人群和文物經營行家。現在“變化最大的是高端博物館、美術館的出現。特別是上海,已成為私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集聚地”,祝君波表示收藏家由獨樂樂走向了眾樂樂,由私人空間走向了創辦私人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國到去年年底共出現5136家博物館,其中1400余家為民營,並大多是拍賣行近20年的買家。而全國美術館293家,上海89家佔據最多,包括蘇寧藝術館、寶龍美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震旦博物館等。

這一個變化給拍賣行帶來了什麽?與此前不同,首先,藏家買東西是為博物館、美術館而買,要求真、精;其次,藏家“補缺”,並不會盲目成批購買,而是有針對性,如揚州八怪已收藏7人作品,那藏家會更關心和尋覓市場上出現的第8個人作品。第三,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的拍品,很長時間內不再進入市場循環領域,除非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如近期受關注的天民樓。因此,祝君波認為,拍賣行面對一兩千家和更多即將誕生的博物館、美術館,所帶來的要求和挑戰是不一樣的。

2、鑒定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由依靠自然和依靠權威人士的目鑒,轉向更重視考證和拍賣流通記錄中的證據鏈。比如,雞缸杯創下2.8億港元天價,刷新中國瓷器拍賣歷史。而在1999年最後一次亮相是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元拍出。祝君波隨後查看發現,這件雞缸杯平均15年出來一次,而劉益謙買下的雞缸杯經過全球4到5件大收藏家拍賣行換手,證據確鑿。

另外,還有一件以2.78億元收藏的“永樂唐卡”,這件唐卡已經是四次進出佳士得:早於19世紀40年代就輾轉流入西方,1977年首次出現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現場,並以7000英鎊的價格被一位印度收藏家拍下。之後這幅唐卡再次於1994年以100萬美元在紐約佳士得獲得易手。最近的一次露面則是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賣上,當時創下3087萬港元新記錄,這件拍品證據鏈很清楚。

而另一件祝君波經手的張大千《晚山看雲圖》,20年裡上拍4次:1993年第一次143萬元,台灣人收藏;2005年上海拍出500萬元;2009年拍出1780萬元;2013年朵雲軒拍賣20周年,重新拍出2800萬元。

祝君波列出這些案例,是為說明“以後拍賣行要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目鑒能力,並且所有上拍拍品全部要保存詳細證據鏈,這個證據鏈就是由各家拍賣公司拍賣記錄和圖錄形成。”而佳士得、蘇富比的核心競爭力,也在於“中國最早圖錄隻查到26年前,但他們可以查到上百年記錄,還可以找回來再拍。”

人為的目鑒方式已漸行漸遠,以後拍賣行保存的證據鏈就起到“鑒定”的作用。

3、藝術品價值的轉變

從重視藝術品自身品牌的作者和創作藝術品人的價值,到發現收藏家的品牌價值,甚至於比原作者的價值還要高。

曾經提到藝術品就想到齊白石、張大千,而康熙、乾隆、永樂等也成為品牌,但這類品牌在拍賣裡的作用逐漸下降,因為著名拍賣行經手東西的價值疊加出現。

估價:HKD 8,000,000-12,000,000

成交價:33,775,000

被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部主管仇國仕先生的委託競得

近段時間兩場“天明樓”專場拍賣均100%成交,2019年3月23日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賣會,110余件天民樓藏瓷全部成交。而隨後4月3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天民樓藏禦瓷選萃”中的18件精品也獲白手套。祝君波認為,這是因為大家關注的“天明樓”品牌,甚至多數拍品超估價三、四倍甚至數十倍成交,溢價頗高,“也是因為買天明樓收藏品牌的價值,這點已是非常重要的價值發現”。

另外1994年,“張學良先生藏書畫”專場在台北蘇富比拍賣舉槌,轟動了收藏文物界,當時207件拍品被一拍而光。即使有些拍品一般,也均超出估價10倍成交,也是因為張學良的品牌。

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推出“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143件拍品悉數成交,還是因為王世襄的收藏家品牌。

4、收藏群體結構發生了變化

我們國家從明清以來收藏家群體主要為官、商、仕三部分。那個時候要學畫就要買一張原畫,所以會看到中國古代書畫家大量都是大收藏家,這個群體現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憂慮,但毫無辦法”,祝君波表示。

關於文人雅士,上海的韓天衡、童衍方手裡的收藏可能是末代文人收藏,因為他們進入收藏是60、70年代,藝術品價錢非常低,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畫換藝術品。但是今天變了,而是以劉益謙、蘇寧為代表的實業家、金融家,“中國以後以藏養藏的人很少,只能以商養藏,這為拍賣行業帶來了很大變化。”

祝君波還研究上海105個藏家的結構比例,在民國年間一個大學教授500到600塊錢,一個碼頭工人是6塊到8塊月薪,那個時候文物便宜,文人雅士買得起,但今天這個時代已結束,因此拍賣行面對的族群發生變化。

5、中國文物拍賣的環境由不開放到半開放,

未來肯定要走向全面開放

現在中美貿易談判正在進行,如果達到預期有可能中國文物拍賣要面臨全面開放。中國的拍賣行業最早是4+2:上海朵雲軒、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後來中貿信佳和四川翰雅加入。但到現在,根據近兩年青花獎可以知道,9億多利潤來自於411個在經營藝術品的企業。雖然目前佳士得、蘇富比在中國並不能拍文物,但祝君波提醒“如果全面開放,以後進來的企業可能與本土企業具有同等經營權,那市場奶酪和蛋糕就要重新劃分。所以未雨綢繆,各位要面對形勢,好自為之。”

【直播回放】拍賣峰會 | 洞見變化:政策、經濟和收藏環境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