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院多學科團隊爭分奪秒搶救 22歲少女從九死一生到自主進食

圖說:七院創傷急救中心的多學科醫護團隊將小玲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院方供圖

失血性休克、多處骨折、重型顱腦外傷……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的100多天裡,22歲的患者小玲(化名)經歷了瀕臨死亡的驚險、癱瘓在床的絕望、對未來生活的迷茫,是醫生的積極救治和護理團隊的悉心照顧,把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一「奇蹟」的創造者就是七院創傷急救中心的多學科醫護團隊。

去年11月,一個初冬的傍晚,救護車呼嘯而至,將一名年僅22歲的少女送入位於浦東的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搶救室。這名少女家住長興島,騎助動車時被車撞傷,命懸一線。

時間就是生命!「在接到急救預報後,我們立即啟動創傷急救機制,叫來創傷急救中心的團隊成員,最快速度備好搶救設備,在搶救室裡待命。」 七院創傷急救中心主任兼重症醫學科主任雷鳴說,對於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提前準備是為患者贏得搶救黃金時間的關鍵,病人送到後就可迅速開始急救,不耽誤一點時間。

小玲還很年輕,卻全身多處骨折、出血,讓在場的醫護都很揪心。入院時,她的情況很不樂觀:心電監護示心率240次/分,血壓57/32mmHg,自主呼吸微弱,指脈氧飽和度因低體溫而持續測不出,GCS評分4-6分。GCS評分全稱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lasgow Coma Scale),這是醫學上評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方法,8分以下為昏迷,且分數越低則意識障礙越重。

急救團隊快速為其開放中心靜脈通路、啟動緊急輸血綠色通道、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升溫毯復溫、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基本組織灌注……爭分奪秒的搶救,創傷死亡三角被一一阻斷,小玲的生命體征明顯改善。醫生們絲毫不敢懈怠,馬不停蹄地聯繫醫技科室,在轉運呼吸機的保護下外出完善相關檢查,用最快的時間明確診斷:重型顱腦外傷、創傷性腦乾損傷、骨盆多發骨折、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創傷性濕肺、失血性休克。

小玲短時間內無法離線拔管,創傷急救團隊採用了經皮穿刺擴張式氣管切開術,減少了頸部切口大小和出血的風險;其左側下肢創傷性血栓形成,為更好地保證手術安全,血管外科提前放置了下腔靜脈濾器;她多發骨盆骨折,存在腹腔臟器受損的可能,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在骨科手術中隨時待命,並一同完成了膀胱修補術和卵巢修補術。然而,在完成一系列手術之後,患者的GCS評分依然為4-6分,難道這就是治療的終點嗎?

不!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在密切的監護下,小玲生命體征終於穩定了,重症醫學科又協同針灸科、神經內科、康復醫學科等再次開啟多學科協作模式,在多位醫護人員的努力搶救以及患者家屬的高度配合下,總算將小玲的命救了回來。

正是創傷急救中心早期的正確處理和及時的康復介入,才有可能讓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雷鳴介紹,在康復科、介入科、針推科等多學科的幫助下,小玲進行了高壓氧治療、電針針刺、運動康復、吞咽康復、言語康復等治療。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傷後第21天,她從持續昏迷中醒來、恢復自主意識,逐漸有了遵囑動作。

醫院的精心治療和家屬的不離不棄,讓小玲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目前,她已轉出重症醫學科,在骨傷科繼續做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時至今日,封閉氣管切開,她已可以和他人進行簡單的言語交流,胃管也已拔除,開始自主進食。這些進步,讓整個醫護團隊欣喜不已。

去年,七院以重症醫學科為核心成立了創傷急救中心,涵蓋神經外科、骨科等多學科支撐,對患者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這種完善的創傷救治體系,將以往「散兵作戰」的搶救模式改為「精英團隊協同作戰」。雷鳴介紹,在創傷中心尚未成立之前,危重複合傷患者的救治需要輾轉至多個科室診治,可能會增加緊急救治的風險。而創傷中心最大的優勢在於,像小玲這種情況,送入醫院後,先急診救治,待生命體征穩定後,中心的多學科團隊會進行「MDT大討論」,專家們根據患者傷情程度以及輕重緩急來分級診治,直接送入手術室,大大節省了搶救時間。

去年7月,一名17歲女孩被重型卡車撞倒並碾壓,也是七院急救創傷團隊奮力搶救,通過多學科團隊MDT合作機制為女孩制定了完善的治療方案,幫助她闖過了一關又一關。截至目前,創傷急救中心共接診重型車禍外傷共計105例,搶救成功率超過85%;平均每月收治約20例左右外傷患者,救治成功率超90%。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陳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