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恆大碧桂園業績下滑,地產增長年代結束

01、15兆就是峰值了

年初的1月6日,百忍老師寫過一篇總結2018年中國經濟的文章《走過2018,告別增長年代》,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增長年代的結束,大部分行業基本上都在去年結束了,而最大的地產行業,從半年後來看,也在今年整體結束了。

8月以來,多家房企發布了前7月銷售數據,相比去年大豐收式的增長,今年明顯放緩。最靠前的三巨頭中的恆大和碧桂園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萬科的增長也降低到個位。而以前以狂飆突進著稱的融創隻增長了13%,十強中反而是新城增長28%,算是最快。

去年銷售達到千億的30家房企中,泰禾今年上半年增長為-35.4%,半年來頻傳資金問題,總是掙扎在融資線上。

其實負增長真正的惡果要明年才能顯現,今年只是開始,大家還能維持一個比較好看的局面。有的企業依然會增長,但有的企業會很慘,甚至很多建案會出現爛尾,這都是正常現象了。

汽車的規律可供借鑒,去年開始負增長,今年很多銷售斷崖式下跌的公司已經只能用淒慘來形容業績了。比如長安福特最牛的時候一年賣到90多萬輛,可是今年上半年只賣了7萬多輛。再比如神龍汽車最牛的時候一年賣到70多萬輛,可是今年上半年只賣了6萬多輛。現在東風集團已經在積極研究關閉神龍的武漢工廠,然後把地皮賣了補虧裁員呢。

從國內市場總體上看,去年的15兆就是房地產的峰值時代,過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恆大和碧桂園兩家負增長,首先是因為規模太大,底數太高,增長難。但最關鍵是因為他們基本布局是在三四線城市,取消貨幣補償後,再經過此輪大漲,市場已經被掏空,難以為繼,大批量狂銷的模式無法再延續了。

他們如果不調整現在的滿世界拿地的策略,未來幾年會很難。要知道碧桂園這兩年在山東就拿了超過100個項目,大部分都在縣城。怎麽消化,是個巨大難題。

不妨說說這兩家在青島的表現。

02、兩大負增長巨頭的難題

恆大號稱北方的海花島,在萊陽丁字灣的7000多畝地,去年早已走完流程,工程也已開工很久,但至今無銷售,童世界也沒了動靜,不知道如何打算?如今又要進軍膠州九龍號稱打造水世界,這樣的項目如今的操作難度已經不必往日,再不收手隻怕很難收場。

碧桂園在青島東海陽小村裡的十裡金灘,如今也是難以為繼,把房價漲到10000上下,市場再變冷,一下子沉寂,以能抓客戶著稱的紅石榴再也沒有2017年的能力,無力回天了。魯東區領導顯然看到了這一點,大舉進軍市區,359輪也隻搶了一個3.3萬的市北地王,和收購了浪潮5.6萬平的住宅,付出了巨大代價,隻拿到了滿打滿算不到9萬平。

為什麽要這樣做?因為要逃離遠郊區。

這一輪的過剩,是明顯的遠郊區的過剩,是人口、配套、產業不足區域的過剩,是土地出讓過度區域的過剩,是房價前期上漲過快區域的過剩。而不是所有區域的過剩,在市區,在中心城區,在人口快速流入區域,在配套齊全區域,房子還沒有過剩,這才是應該去買房子的區域。

當然,這也是開發商都想拿地的區域,但是,在青島,這樣的地非常難拿。前兩天市北賣了幾個小地塊,因為都是原價拿走,某文章很搞笑,說什麽市場變冷拿地不積極之類的煞有介事地分析。殊不知開發商在市區的每塊地都是艱難的勾兌過程,就說中鐵建青啤麥芽廠這塊地,都運作七年了,市北區都換了好幾屆班子了。某經理人的兒子從嬰兒已經上小學了,他們能允許這個地塊溢價麽?

所以大多數開發商和恆大碧桂園一樣,基本都在郊區,而這兩家卻是在遠郊區為主,因此基本上在青島地產企業排行榜上很難排在前面。萬科因為拿地需要跟投,所以拿地很謹慎,你看藍谷膠州都沒去,日子就好過的多。

市區和郊區的分化,郊區中心區域和郊區邊緣區域的更加分化,是目前購房者們必須看到的基本趨勢,否則就是迷糊人了。

03、行政政策不松和金融政策收緊

7月19日,開封發布取消新建建案自取得《不動產權證書》之日起滿3年方可上市轉讓的交易時限,取消已撤銷備案房屋的交易資格凍結時限。

開封取消“限售令”的消息點燃了不少開發商的小小希望。但一天后,在河南省的壓力下,開封不再開封,撤回了此決定。

一周後,在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表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大家才覺得還是河南省能比較領會上邊的精神。

此後雖然有上海自貿區擴展區又說要放鬆,但實際政策還沒下,而且畢竟是比較特殊的區域。總體來看,開發商等待政策放鬆的期望也破滅了,下半年房地產政策不會放鬆。對於調控政策的未來走向,百忍老師還是那句判斷:真到全面放鬆的時候,隻怕市場已經到了不可能挽回的程度了。

這次的東方之珠的事件,只能讓決策層更加堅定調控的決心。因為該城市的困境,根子在於地產霸權,在於地產的贏家通吃——都說北上深房價高,那是沒遇到香港。香港房價和其他城市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房屋單價為世界第一,各項地產價格數據完勝東京、紐約、北京等城市,高到什麽程度呢,一個車位能賣600萬元,車位比車貴,房子比人貴。整個香港的房屋均價目前是22-30萬一平米,注意是全港均價而不是最貴的豪宅區。

剩下的就不說了,你自己想想吧,青島和那個特區比,就是把你的收入漲一倍,把房價漲15到20倍,你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收入比之下你會不會焦慮。土地極為稀缺的深圳都在大力推行百萬套福利房計劃了,可見其影響。

行政政策其實大家早已習慣,但這次金融政策的收緊,卻讓很多開發商感覺到不在自了。

三個月來,銀保監會、發改委等已經陸續收緊房企信託、海外債券融資等渠道,房地產金融史無前例地一度高負債運轉的房企,如今面臨著國內政策的多重收緊,國外融資成本升高,再融資困難,市場銷售承壓等多重影響。

一些房企如泰禾、新城、華僑城等已開始拋售項目“斷臂求生”,下半年不排除有更多的房企陷於流動性風嚴厲,6、7月房企融資急速下滑,各種融資渠道都受到了限制。金融部門顯然已經注意到了市場下行帶來的金融風險,這次是下定決心扎住口子。

這樣的形勢下,開發商只能靠自己賣房子回款了,而今年最後的機會就是金九銀十了。

04、金九銀十的市場機會

看看青島地產企業前七月的排行榜,也就是融創突破百億,但它的目標可是幾百億計,而第二集團軍的五六家也就在四十億上下,跟年初定的一二百億年度目標相比,完成率簡直太低了。

這樣的情況下,老闆們並沒有轉變思維,他們還是沒有從98年以來這20年狂飆突進中醒來,甚至還有老闆沉浸在過去兩年的暴漲中,並沒有意識到什麽風險。

老闆們定的目標依然巨大,行銷總監們成為背鍋的,他們去年還在天堂,收著茶水費,別人求著給留套房子。今年則掉落塵埃,甚至有點下地獄的感覺,目標根本完不成,還要成為替罪羊,很多人這半年已經換了好幾家部門了。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長城汽車老闆魏建軍認為,中國沒有真正會做行銷的汽車經理人。這句話比較極端,魏建軍的邏輯也很直接,此前30年中國汽車飛速發展,在這個階段,是乘坐電梯上升的時候,不管你在電梯裡做什麽,都是上升的。魏建軍認為,這讓一些人誤以為自己很優秀,實則不然。如果這個邏輯用在房地產身上,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考驗這個行業 的時代真正到來了。

購房者也是相當一部分還是糊裡糊塗跟風而行,被人拖到遠郊區當成韭菜進行收割,自己竟然傻乎乎的看不到周邊人口、產業、配套都沒有,還夢想有一天房價再次大漲,以求大賺一筆。

房地產銷售增長年代的結束,意味著普遍增值的年代已經結束了。大家必須清醒的事實是,靠買房子發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然,在青島這個北方GDP排名第三的二線城市裡,很多房子依然有它的保值性甚至增值性,這是我們這個城市比較幸運的地方,也是和三四線城市大有區別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房子早已喪失這個功能,除非它降價之後便宜的不像話。購房者首先要把兩者區別開來,這才是規避風險的關鍵一招。

對於投資者來說,還有一個苦惱的問題就是目前沒有好的投資渠道,黑天鵝經常飛的年代,保值才是第一要務。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比股票之類安全多了。

無論如何,今年的金九銀十是必須要突破的。因為去年還有上半年打底子,即便不好也能交代過去。今年前大半年幾乎沒有一家任務完成率高的。那麽就得靠這個秋天收獲一把了,否則,這個冬天會很難過,因為現金流就是棉襖。

而對於購房者來說,當然就存在著機會,開發商吐血拋售,肯定就是入場的機會麽。這個秋天,你會見到很多萬元左右甚至四位數價格的房子,確實是比以前便宜很多了。相信很多去年上半年買房的人見了這些價格,會有種吐血的感覺,內心湧出一種韭菜的苦澀感。

那麽,到底哪些盤可以抄底了,哪些盤還不可以入手,並沒到底,這個你得看清楚搞明白,否則過幾個月又得後悔。在膠州的某個區域,很多人竟然根據新聞聯播在買房,真是可憐。

在一個很多郊區的房子進入過剩的時代,你如果自己依然糊裡糊塗,還在跟風買房,羊群效應,那麽韭菜的命運就不遠了。

想要谘詢房地產問題,請掃碼入問房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