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細節,為肝臟護航的7類檢查

肝臟是咱們身體裡的重要器官,但是,因為肝臟區域的神經分布很少,忍受痛苦就成了肝臟的特點。肝臟出現功能受損,比如發生脂肪肝,甚至是已經有肝癌發生,在早期,常常是沒有自覺癥狀的。當肝區疼痛難忍的時候,往往病情已經十分嚴重,或是錯過了治療良機。因此,注重肝臟相關檢查,就成了為健康護航的必備措施。肝臟常用的檢查方法,有7類,咱們現在逐個簡要介紹。

肝臟檢查最多用到的是B肝檢測,就是所謂的兩對半和B肝病毒定量檢測。B肝兩對半,包括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結果陽性提示已經感染B肝病毒;B肝病毒表面抗體,HBsAb,提示對B肝具有一定免疫力,多出現在得過B肝或是接種過B肝疫苗的人中;B肝病毒e抗原,HBeAg,表示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較強;B肝病毒抗體,HBeAb,表現B肝病毒複製減少或是發生變異;B肝病毒核心抗體,HBcAb,表示感染過B肝病毒。

B肝檢測的結果中,所謂的大三陽,是指HBsAg、HBeAg、HBcAb這3項陽性,說明體內的病毒較多,但肝臟損害不一定很重。要明確病毒在體記憶體在的情況,就需要檢測HBV DNA,也就是B肝病毒定量檢測,這個指標反映病毒複製狀況,也是評價藥物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在確定病毒感染後,還需要第2類常用的檢測,肝功能檢驗,其主要指標是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膽紅素。ALT反映肝臟病變的活動性;AST反映肝細胞損害的程度;膽紅素提示黃疸發生的原因。除了這些指標外,經常進行的檢測還包括白蛋白、膽鹼酯酶、凝血酶原時間等,這些檢測結果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

在肝臟疾病診治過程中,有參考價值的第3類檢查是血常規,特別是使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要依據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指標,來指導調整藥物劑量;第4類檢查是甲胎蛋白,AFP,這是1種糖蛋白,最早於1956年時在胎兒血清中被發現,在1964年時發現原發性肝癌患者會出現高濃度的AFP,但是,甲胎蛋白的特異性並不高,AFP升高不僅出現在肝癌患者中,而且會出現在較重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在妊娠、畸胎瘤、肝臟活動性炎症、肝臟以外的其他腫瘤中,也會出現AFP升高。因此,需要結合其他檢查來確診病情。

肝臟檢查的第5類檢查是影像學檢查,常用的有超聲、CT、磁共振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判斷肝臟的質地、大小、形態,以及有無腫塊或結節。腹部超聲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對肝囊腫、脂肪肝、肝血管瘤等肝臟疾病有較好診斷意義。通常的做法是,在超聲發現異常時,再藉助CT或MRI等更高解析度的方法幫助確認。

肝臟檢查的第6類方法是肝穿刺活檢。具體操作是用穿刺針經皮膚進入肝臟,獲取少量肝臟組織,再做成組織切片,經過染色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直觀的發現肝臟組織和細胞的形態變化以及特殊成分的分布,對炎症、纖維化、硬化、壞死等做出評估。通常,在常規檢查,特別是影像學檢查也不能確認肝臟病變的時候,就需要做穿刺活檢,這種方法雖然客觀,但是由於穿刺取出的組織量少,如果病變分布不均勻,就難以反映肝臟病變的實際情況。

肝臟檢查的第7類,也是較新的方法,是肝臟彈性檢測。目前使用的是瞬時彈性成像,原理是利用振動控制和瞬時彈性成像技術,來評估肝臟的硬度值。如果肝臟纖維化或硬化程度較重,肝臟的硬度也隨之增加。這種方法具有無創、快速、安全性較好的特點,但是,檢測容易受到炎症、膽汗淤積等因素的干擾,對輕度或中度的纖維化的診斷效果不夠理想,因此,不能完全替代肝穿刺活檢。通過這些簡介,想向您傳達的信息是,肝臟檢查方法各異,每類檢查的用途和代表意義不同,有些檢查是確診肝臟疾病或指導治療所必需的,因此,大夫給您開單的時候,請往好處想,別總覺得是人家惦記著拿回扣,好嗎?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測查、快報、細節、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