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太宗,你為何要貶低王獻之?

之前,網友發文《天下第一書法家,原本是王獻之》引起很大反響。歷史上,王獻之往往與父以“二王”並稱,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獻之書藝自有其獨立價值,尤其是遊離於父親框架之外,更難能可貴。

王羲之至會稽後,書法藝術成就達到頂峰。但誓墓不仕後因筆劄多為代筆人所書,乃有非議。王羲之逝世後到南朝梁初,約一個半世紀,在此期間王獻之書因其媚趣研潤、逸氣灑脫,學其書者盛極一時。其間名家師法小王者,如《書斷》所載,即有桓玄、宋文帝劉義隆、羊欣等。特別是羊欣,被稱為“人於室者,唯獨此公”,所以時人謂“買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還有薄紹之、謝靈運、孔琳、邱道護、齊高帝蕭道成、蕭思活、范曄等,也各具小王意趣。這是王獻之聲譽日隆的一個原因。羊欣書藝獨步於王獻之之後,傳授門徒,使獻之的影響更為擴大。我們來看看王獻之作品《地黃湯帖》:

可是,唐太宗為何要貶低王獻之?

有學者認為,在初唐李世民要學書,必是從王獻之人手,因為那時王獻之的手跡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後來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跡。李世民也許不甘心居於王獻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來。由於李世民推崇大王、貶低小王,當時人士懾於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獻之署名的遺跡抹去其名字,或改為羊欣、薄紹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學小王者仍很多,特別是“唐人草書,無不學大令者”(吳德旋浯)。

歐陽詢的真、行便既學大王,又學小王,而別成—體。近人沈曾植也說:“率更(指歐陽詢)行草,實師大令而重變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書家也學王獻之,張懷瓘說:“虞書得大令之巨集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王紹宗,清鑒遠識,才高書古,祖述子敬。孫過庭,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二王。”唐人對王獻之的草書很重視,尤其是狂草。張旭的草書就從王獻之化出。唐蔡希綜《法書論》雲:張草“雄逸天氣,是為天縱”,“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懷素也皈依小王,其《聖母帖》“輕逸圓轉,兒貫王氏之壘,而拔其赤幟矣”(見趙岫《石墨精華》)。由此可見,儘管李世民貶低小王,但終唐一代,還是有很多人向王獻之學習的。

圖/王獻之《先夜帖》

五代後周楊凝式兼學“二王”,學習獻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說:“草勢之變,性在展蹙,展布縱放,大令改體,逸氣自豪,蹙縮皴節,以收濟放。(張)旭、(懷)素奇矯皆從而出,而楊景度為其嫡系。”(《海口樓劄叢》)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米芾稱: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獻之,並且心儀手追這種“天真超逸”的意趣。

米書與小王書血脈貫通。另一書家蔡襄也說:“唐初,二王筆跡猶多,當時學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無兒。然視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號為名書,其結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學大令者多放縱,而羲之投筆處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晉韻,其媚趣研潤則與小王近似。黃庭堅也稱讚“大令草入神品”,黃書“運筆圓勁蒼老,結體緊密縱橫處,從顏柳諸公上接羲獻”(笪重光語)。即如蘇軾,其書而目雖與“二王”不類,但也有相通之處。薑夔對小王也多推崇,曾說:“世傳大令書,除《洛神賦》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磚志》乃正行,備盡楷則,筆法勁正,與《蘭亭》、《樂毅論》合,求二王法,莫信於此。”元明清以來學小王書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趙孟頫,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王鐸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總之,王獻之的書藝對後世影響深遠,自有獨立的價值。以“二王”並稱也成廠書史上的專名。“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獨絕”,難怪人們稱王羲之為“書聖”,稱王獻之為“小聖”了。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回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韋編三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