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羲之書法超絕,他的兒子“七郎” 為何還勸他改體?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因此又被人稱為“王右軍”。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代尊為“書聖”。

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千百年來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這麽一個書法超絕的人,卻出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即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向他提出了改體,這是怎麽回事呢?

王羲之出生於東晉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曠也是一個書法高手,在他們這個王氏書法世家,不僅出現了父子爭勝,兄弟競技,還出現了夫妻比試,姻親較量的書法大比武,這不僅在我國的書法史上較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裡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其中,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又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書法大家。這對父子也被後人並稱為“二王”,也有人把王羲之稱為“大聖”,王獻之為“小聖”。

王獻之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最具稟賦,他從幼年起,就受到其父王羲之的悉心傳授和指導。

據說,王獻之為了測試王獻之的筆力,就從背後出其不意地去拔他的筆,結果竟沒有拔動,歎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王獻之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而且敢於創新,不為其父影響,他的字甚至在筆勢與氣韻上超過了其父王羲之。

北宋時的書法家米芾[fú]稱讚王獻之“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這就是指王獻之在草書上的“一筆書”的狂草。

相傳,王獻之有一次外出,看到館牆外新塗的白色牆壁很乾淨,便拿了帚沾了墨寫了方丈大的字,因字寫的好,觀者如雲。王羲之看到後也讚歎不已,並問是誰寫的,眾人回答:“七郎”。

王獻之的書法思想高超,很有遠見,他曾勸其父王羲之改體,當時他才不過十五六歲。王獻之認為萬事貴在變通,字字獨立的草書不能表現出更宏大的氣勢。

在深入研究之後,王獻之認為草書和行書之間可以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徑,他乃建議父親應當“改體”。

王獻之不僅嘗試突破往法,而且也想超越其父。《論書表》中記載,謝安曾經問王獻之:“你的書法比起王右軍的如何呢?”他回答說:“肯定要超過我父親!”

《書譜》中葉記載了一個故事,王羲之去京城前,臨行題壁。王獻之又偷偷地把其父寫的字抹掉,重新寫過,並自以為寫得不錯。

後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見了,感歎地說:“我去的時候看來是真的大醉了啊。”王獻之聽到後內心慚愧不已。這則傳聞足以說明王獻之雖然有志與其父爭勝,卻也有自知之明。

王獻之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行書以十五個字的《鴨頭丸帖》為代表,草書名作則為二十二個字的《中秋貼》,清乾隆帝還把《中秋貼》列為“三希帖”之一,視為國寶。

王獻之是魏晉時期書法家群體中較為晚出的一位,這在客觀上也為他帶來了“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機遇。

因此,王獻之並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以衝破古法的“破體書”而獨傲書壇,最終取得了與其父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本文參考自:《燦爛中華文明·藝術卷》、《中國古代名人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