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養生——古老的中醫自然療法

艾灸療法——最古老的中醫療法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數千年來,歷代醫家和勞動人民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利用艾灸治療疾病的臨床經驗,使灸療逐步形成了系統理論。由於灸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其適應症又很廣,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既可祛除疾病,又能強身健體,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艾灸療法具體起源於何時已無證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類掌握和利用火的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讓人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或燒灼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減輕或治癒某些病痛。於是,遠古的先民就採取用火燒灼身體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療疾病,灸法從此也就產生了。後來,又經過不斷實踐,人們最終選用既易點燃又有藥理作用的艾草作為灸療的主要材料,於是將這種方法稱為艾灸。


關於艾灸療法的記載可以追測到殷商時代,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其形象為一個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另外,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許多灸法,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的說法,同一時期,《黃帝內經·靈樞·官能》中亦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施灸主要用艾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灸法已初具形態。

伴隨著中醫的發展,艾灸療法也在不斷完善。東漢醫家張仲景,提出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見解。在《傷寒論》中,涉及灸法有關的內容12條,許多條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記載,三國時出現我國最早的灸療專著——《曹氏灸經至》,總結了秦漢以來灸法的經驗。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灸法已被運用到預防疾病、健身強體等方面。而此時瓦甑灸的發明,為日後的器械灸打丁下了基礎。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出採用灸法預防傳染病,治療某些熱性病,並開創了灸療器械的運用。至唐代,灸法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並有了專業灸師。宋元時期灸法備受重視,國家醫療機構——太醫局設針灸專科。北宋灸學著作《銅人輸穴針灸圖經》中詳細地敘述了經絡、輸穴等內容。王惟一製造了兩具我國最早進行針灸研究的人體模型——銅人,這些對經穴的統一、針灸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此時,人們還發明了利用毛茛葉、芥子泥、旱蓮草、斑蝥等有刺激性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皰,進行天灸、自灸的方法。

明代是針灸發展的高峰時期,《針灸大成》《針灸大全》《針灸聚英》等一批針灸著作相繼問世。人們開始使用艾卷溫熱灸、桑枝灸、神針火灸、燈火灸、陽燧灸等灸法。後人將艾卷溫熱灸的艾絨中加進藥物,發展成為雷火神針、太乙神針。

明末清初世亂紛紛,多數經歷朝名醫編撰之典籍慘遭流落,針灸亦只在民間流傳。

至此灸法的發展進程遭受重大打擊。時至清末,由於西方文化的流入,灸法陷入了停滯發展時期。但由於其簡便安全,療效卓著,被缺醫少葯的民間流傳下來。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中醫熱」「針灸熱」,艾灸療法也隨之復興,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燎灸」「火柴灸」「硫黃灸」等新灸法,發明了電熱儀等各種現代灸療儀器。同時,灸法在對休克、心絞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風等疑難病症的防治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艾灸還開始涉及減肥、美容等領域,備受醫學界的注目。

艾灸療法作為我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也一直對世界醫學有著深遠影響,針灸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我國的艾灸療法作為解除患者病痛的治療方法之一。作為我國的醫學瑰寶,艾灸療法也應走入尋常百姓家裡,解除人們的病痛,造福於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