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允許“隱私換便捷”? 喪失安全將成“飲鴆止渴”

  一家之言

  用戶的“不敏感”恰恰說明公眾隱私被侵犯之普遍,使本應被注意的“隱私問題”內化為個體的默認潛規,將此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紗。

  Facebook數據醜聞未平,李彥巨集又把這一話題“接龍”到了中國。3月26日,其公開演說稱,“中國人更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麽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引起廣泛爭議。

  事實上,這一觀點本質是把公眾隱私權置於商業化等價交換原則之下,即以隱私權讓位於便捷性。

  不可否認,數據給我們帶來巨大便利。無論新聞推送,還是閱讀喜好,甚至訂購外賣,服務商們“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我們”,呈現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你想要的。

  然而,這種看似的“便利”卻使得數據營運商不規範的授權漸被“合理地忽略”。如今,無論手機廠商還是app開發商,使用第一步便是授權,即用戶願意將隱私供給後台。隨著這一操作的普遍化,使得“授權”——本供商家與用戶達成協定的初衷被內化,甚至成了使用軟體的“必備條件”。這便是所謂用戶“沒那麽敏感”的首要前提。

  更進一步,若以商品市場等價交換的視角審視,公眾隱私權與便捷性是一次等價交換嗎?隱私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其收益與成本的衡量具有天然不對稱性,作為一種資訊型的商品,具有邊際成本為零的特點,廠商在獲取授權後,你的隱私便不再是隱私,即便撤銷授權,相關數據也已難收回。這是互聯網時代,必須將公眾的隱私安全擺在首位的原因。

  Facebook也遭遇同樣問題。劍橋分析,打著學術旗號收集數據,但卻“順便”坑了可憐的Facebook,後者在突然間就接到了2兆美元罰款並受到公眾譴責,這個時代,數據是個人無比珍貴的財產,Facebook泄露事件不僅影響到了閱聽人個人生活,更影響到美國大選。倘若“便利”換來的是不理想的總統,這種事情民眾真的願意接受嗎?

  誠然,互聯網公司需要數據,但在數據保護上的工作真的做到位了嗎?接到騷擾電話或騷擾簡訊已不新鮮,甚至一些關鍵資訊也被暴露,在公眾憤怒找尋數據泄露源頭之時,卻被貼上了“對隱私不敏感”的標簽。

  此前,運營商明碼標價用戶手機號碼,通過出賣用戶、收集資訊來賺取非法收入,國內相比國外確實在維權意識上有一定欠缺,但這並不意味著“隱私換取便利”的合理性。

  相反,用戶的“不敏感”恰恰說明公眾被侵犯隱私之普遍,使本應被注意的“隱私泄露”內化為個體默認潛規,甚至將隱私權的“被出讓”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紗。看來,強化隱私安全保護意識迫在眉睫。

  正如祖克柏在道歉信中所說“我們有保護你的資訊的責任。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就不配擁有”,中國用戶並非對隱私不敏感,而是缺乏對隱私和便利價值的衡量,不是在隱私問題上更加開放,而是在長時間地被代表與捆綁式授權下喪失了反抗的能力。

  至此,沒有隱私安全的便捷性,只能是互聯網“飲鴆止渴”。

  □盤和林(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