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城市裡的外來人家

王強(右)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鄉西溝村人

2019年11月29日,青島市黃島區,30歲的公司職員王強和女友在一起租住的房子裡。他3年前來到這裡工作,房子月租1500元。老家的房子空著,家裡的土地已經退耕還林。

李福利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稍崗鄉李樓村人

2018年6月28日,青島市跨海大橋工地,當時43歲的李福利在工棚裡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2018年3月,他跟著施工隊來到青島修建跨海大橋引橋,每天工資200元。年底工程完工後,他又要前往下一個工地。

袁純剛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人

2019年1月29日,青島市黃島區,45歲的袁純剛在自家酒店的辦公室裡打電話。為了在城裡落上戶口,1995年,袁純剛從深圳來到青島,在開發區買了房。之後他乾過批發零售,開過家具店、飯店,去年他開的酒店營業額達到700多萬元。

吳豔芳(左一)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建設村人

2018年1月29日,青島市黃島區,當時39歲的吳豔芳和丈夫、兒子在自家的房子裡。她幾天后就要和丈夫去韓國打工,兒子有了對象,留在城裡開網約車。她在城裡開的減肥店收入不錯,但農村人底子薄,出國打工掙得更多。

王光新(右一)山東省費縣薛莊鎮青山峪村人

2018年11月4日,青島市黃島區,31歲的王光新和妻子、兩個女兒在家中。他高中畢業後來青島市當工人,工作9年後在城裡貸款買了房。

宮磊山東省泗水縣泗張鎮張莊村人

2018年12月5日,青島市黃島區,當時30歲的宮磊在租住的小旅館裡。2013年,他大學畢業後來黃島發展,後來學廚師,月工資5000元左右。母親去世後,他把獨自在老家的父親也接到了城裡一起打工。

王繼猛(左一)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馬汪村人

2018年1月30日,青島市黃島區,當時37歲的王繼猛和家人在家中休息。王繼猛2003年來到青島,開了一家龍蝦館,年收入四五十萬元。每月他們要還3000元左右的房貸,還準備生二孩,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王繼猛想轉換經營模式。

華玉喜吉林省通化市義民鄉永長村人

2018年1月1日,青島市黃島區,當時35歲的華玉喜在自己的住處——表哥貨場的一個集裝箱裡。2015年,華玉喜來到青島,用一輛小型貨車跑運輸,有貨隨時出車,年收入七八萬元。媳婦和孩子還在老家,他琢磨著在城裡再多賺些錢,就把家人接來一起生活。

侯遠忠(右)黑龍江省建三江859農場21連人

2018年1月17日,青島市黃島區,當時65歲的侯遠忠和妻子在月租500元的平房裡。夫妻倆一直做炒貨生意,起早貪黑,年收入20萬元左右。兒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們打算明年租間樓房,不然兒女們都不願意來。

王金剛(左二)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菜屯鎮菜屯村人

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當時39歲的王金剛和父母、妻子、兩個兒子在自家房子裡。他來青島已經20多年,在工地開了10年塔吊,後來夫妻倆擺攤賣餅,每天出攤十幾個小時,除了春節沒有節假日,年收入十七八萬元。2015年,他們貸款在城裡買了房,父母也搬到了城裡,老家的房子沒人住了。

從黑龍江農村來到山東青島20年後,去年年底,53歲的趙國良落下了戶口,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市民。他對城市的嚮往,“在城裡工作、安家,不讓下一代種地”,已經全部實現。

趙國良在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建設村出生長大,中學畢業後一直在家鄉的黑土地上耕作,農閑時節去周邊的城市倒賣襪子、水果和大米。小買賣滿足不了他對城市生活的憧憬,1999年春天,趙國良開著平頭解放貨車從東北老家一路來到山東青島的黃島區,乾起了長途貨運,第二年就把妻子和兒子也接到了青島。一家人租住在十幾平方米的平房裡,期待著在城裡“發家致富”。

1984年,國務院批準在青島市設立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開發區與黃島區體制合一。趙國良來到黃島的時候,這裡已經沒有早年小漁村的景象,他隻覺得城市乾淨,人也不多。長途貨車的生意不好做,接下來的十幾年裡,他擺過地攤、開過超市,後來開起了賓館,在城裡買了房子。他不再種地,老家的地包了出去,家鄉的親人也來青島投奔他,先後在城裡找到了工作。今年滿30歲的兒子在他的賓館旁開起了青年旅舍,兒子從小沒種過地,和趙國良期望的一樣。

趙國良走出農村、扎根城市的這20年間,中國正經歷著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國家統計局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49年年末的10.64%提高到了2018年年末的59.58%,超過8億人口在城鎮生活。

2017年,趙國良看到了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的攝影集《中國人家》。這本書用油畫般的光影記錄了許多中國城鄉家庭的生活空間。他受到啟發,開始拍攝和他一樣的新“城裡人”,“太多像我這樣的家庭,從全國各地湧向城市,謀求發展。”

城鎮聚集了更多的人和資源,開銷也更大。同樣來自黑龍江農村的64歲的侯遠忠,進城十幾年,每天早晨5點和妻子出門趕集賣炒貨,晚上10點才能回家。他們的辛勤勞作能帶來超過20萬元的年收入,但夫妻倆仍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裡。在黃島區開了一家減肥店的吳豔芳每年能收入十幾萬元。即使兒子已經開始工作,也有了對象,去年她仍然決定和丈夫一起投奔在韓國的親戚,出國打幾年工。趙國良理解這種緊迫感,農村人底子薄,總得為將來打算。

今年,新“城裡人”趙國良和家鄉農村產生了新的聯繫:他給老家鎮上產的大米注冊了商標,開始在網上銷售,最遠賣到了內蒙古。農村的物產也和那裡的人一起,正在走向遠方的城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