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皖南29億建水庫,十幾個古村落將沉水底,老人捨不得

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 29萬人移民,獅城、賀城兩座千年古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座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60年後的黃山休寧,一座月潭水庫將蓄水,三個鄉鎮的十幾個古村落也將沉入水底,在古宅裡生活了一輩子老人,面對搬遷,有些捨不得。

從黃山驅車上高速然後從溪口轉入鄉村路線抵達陳霞鄉小璫村不過半個小時左右車程,時值春花爛漫的季節,伴著潺潺溪流,穿越在春花和白牆灰瓦之間,猶如人間仙境一般,誰會想到這樣的景色已經不長久,2019年1月年之後這裡將逐漸是一片水茫茫的世界。圖為小璫村鳥瞰。

月潭水庫項目是國家重大水利建設工程之一。月潭水庫工程位於黃山市休寧縣境內的新安江主源率水河上,壩址距休寧縣城約18.5公里,距黃山市(屯溪區)約29公里。圖為陳霞村口懸掛的搬遷條幅。

?月潭水庫是以城市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發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為1.91億立方米,總投資29.9億。水庫淹沒面積近10平方公里,涉及休寧縣的陳霞鄉、溪口鎮和海陽鎮,搬遷移民7418人。圖為小璫村村口留守的老人在聊天。

中午時分,58歲金友根正在忙著給剛剛放學回家的小外孫做面條,春季采茶是皖南最忙碌的季節,金友根也不例外。這段時間來,村子中拉起的一個個宣傳拆遷的條幅,讓村民感到,搬遷真的將要來臨,接下來主要是何時簽訂搬遷協定,安置在什麽位置。圖為金友根老人。

金友根的家就住在小璫村的村口,自家的老屋有幾百年歷史,遺憾的是在1979年就翻修拆掉了。不過建房所有物件都是老屋上拆下來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是金友根現在依然睡著的那張老床。“睡過好幾代人了,我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圖為金友根家的老床。

推開金友根房子的後門,裡面依然殘存著幾間幾乎坍塌的老房子。金友根捧出一本發黃的用娟秀的小楷字抄寫的家譜模樣的古書說,這是他們家族道光9年分家的記錄書,距今也有186年了。

當時整個家族房子很大,裡面記載著房子片面圖和當時八個兄弟分家具體情況。“那時候房子就已經很多年了。如果1979年不拆的話,應該有好幾百年吧。” 金友根在老屋裡出生、長大,對老屋的記憶依然深刻。“村子裡原來的老屋很多,那個時期興拆舊房蓋新房,拆得差不多,不拆的話應該可以搞旅遊。”圖為小璫村的一個孩子,掛著媽媽的包在玩耍。

穿過一個古橋,在一個巷子的盡頭進入一個圓弓形的門,一座古宅呈現在人的眼前。63歲的宋桂仙正在忙著晾曬衣服,門廊下掛著一些臘肉,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這是一棟典型的皖南徽派古宅,精美的木雕,人物、花卉、動物栩栩如生。“已經200多年了。”宋桂仙說。圖為宋桂仙和自家的老房子。

宋桂仙目前和老伴守在這棟老宅裡,依靠兩三畝地,自食其力。兩個孩子,一個在北京工作,一個在屯溪當教師,日子挺不錯的,原以為要在這棟老宅裡度過晚年。“文物部門已經前來登記過,可能會整體搬遷。”圖為宋桂仙一家人在用餐。

金順松是小璫村的村長,在他的記憶中,小璫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村裡的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有好幾棟,余下房屋都是後來建的。如今小璫村有2000多人,青壯年都在外打工,在家的老人以茶葉為主。“這裡是新安江的源頭之一,建月潭水庫,陳霞鄉是主淹沒區,小璫也不例外。”圖為小璫村的主街。

在陳霞鄉陳霞村村口一棟新式樓房裡,50歲的蓋順風翻看著手機。蓋順風是陳霞村目前最關注月潭水庫建設的村民之一,每天看著家門前的庫區大橋橋墩不斷升高,感覺到蓄水越來越近了。蓋順風幾年前在村口花了40多萬蓋了這棟新樓,還經營著一個小飯店。搬遷後如何生活,是當下他最要考慮的事情。圖為陳霞村鳥瞰。

?與蓋順風的著急相比,80多歲的陳越老人卻顯得有些悠閑。在他的記憶中,1958年月潭水庫就曾經要建,比新安江水庫還早,後來在新安江水庫動工了,這個計劃也就擱淺了,一直到現在,沒有想到60年後,月潭水庫就要迎來蓄水。“活了一輩子,還是趕上了。”

陳越老人的家在陳霞村村中間,這是一棟很老的徽州古宅,磚雕、木雕都還保存完整。陳越老人說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也是目前陳霞村保存最完好的老宅之一。這棟老宅原本是很完整的,後來自己幾個兄弟分家被中間隔開了,不過整體布局沒怎麽變化過。遺憾的有少量部件丟了,有一些遺憾。

小璫村中間一道寬敞的水泥路是村子的主要路線,在很久前是石板路 。

小璫村小學只有一二年級,25個學生,最多時有200名學生。

陳霞村,90歲的陳蘇獨自一人留在家中守家,她在村裡生活了70多年。老人家的灶屋有三台灶,都是孩子們分家後各自壘起來的。

村口,一個孩子將吃不掉的飯,倒給夠吃。未來,孩子們對古村的記憶或將消失。

63歲的金蘭香的身體不是很好。兩個女兒嫁到外地,自己和丈夫留守在小璫村,加上和丈夫感情不好,倍感孤單。她不知道搬遷後會怎樣,因此很擔心。

79歲的邵玉雲和老伴吳愛蘭在這棟老房子裡生活了一輩子。家裡幾代人生活在這個老房子裡。(待續)吳芳/攝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