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之悲哀!中醫界「良將」漸失,「精兵」何在?

2019年,中醫界噩耗不斷:

1月10日,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逝世,享年104歲。

1月12日,首屆全國名中醫、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陳如泉逝世,享年81歲。

3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名中醫、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沈自尹逝世,享年91歲。

他們的逝世令世人心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良將走了,精兵在哪裡?

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17年間有15位老中醫逝世,遺憾的是,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同等水準的中醫補上來。

焦樹德老先生,全國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從77年起就擔任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但是他的幾個後輩都受到西醫觀念的影響,無法承接焦老的衣缽。所以,在焦老去世後,在強直性脊柱炎這個病上,再沒有一個人能治得像焦老那麼好。

現存的中醫院並不少,國家也頒布相應政策來保護中醫的發展。但是,當我們走進部分中醫院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針灸不再有神奇獨特的效果,正骨也逐漸向西醫方向靠攏,走上現代化的路線。

當傳統中醫的瑰麗多變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成不變的指標,死記硬背的配伍開方,筆者想問,新一代的精兵將在哪裡?那些脫離基層群眾,一心想往大城市發展的中醫畢業生們,他們能做到麽?

海州區浦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馮先生在當地頗有名氣,64歲的他,繼承了「馮家針灸治療手法」,這項針灸技術十分神奇,可以治療包括身體功能、外傷、器質性病症等近200種疾病。

這門技術已經是第三代,即將被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每日上門求診的人不計其數,但是,馮先生的子女卻沒有一個學習針灸的。

據馮先生反映,「後輩中有4個孩子學醫,但都是西醫臨床醫學類的,沒有一個孩子選擇中醫。在年輕人的觀念中,中醫是慢郎中,祖傳技法這些都是非正規的、沒有嚴格醫學標準的,而且學起來很辛苦,不願意學習。」

像馮先生這樣的民間中醫還有很多,他們的技術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沒有後人傳承,更為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他們無法取得新一代年輕人的信任。

據調查,在中醫技術培訓中,學習民間技術的年輕人(20—30歲)僅佔10%,而向有資質、在大醫院就職的業內名醫學習的佔30%左右。

可以說,學習中醫的年輕人在逐漸減少,學習民間技術的更少,他們傾向於有知名度、有證件資質的業內中醫,傾向於現代化的中西醫結合,可是,老一輩的民間技術誰來傳承呢?誰來給予民間中醫被信任的資質呢?

偏方良將散落民間,無人能識,再這樣發展下去,中醫怕是真的要滅亡。

希望為中醫界的良將們提供更寬闊的平台,無論是大醫院裡的中醫,還是民間中醫,支持他們保護他們,也讓新一代的年輕人認識到中醫的精彩之處,讓精兵們再現中醫治病的輝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