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養生常識 保持健康要知道的事

眾所周知,立秋後晝夜溫會慢慢加大,對人體的影響就會很大,不少網友都在搜養生的法子,能讓自己身體更快適應氣象轉涼。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養生常識,希望能幫到大家。

飲食方面:

宜養肺潤肺 多酸少辛立秋之後,氣象逐漸涼爽、溫差比較大。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另外,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故秋季最宜養肺潤肺。此時,可以通過食療葯膳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後的總體飲食原則是多酸少辛。秋季肺氣當令,辛味食物(辣椒、蔥、薑、蒜等)有助肺氣,如果過食造成肺氣過旺就會導致咳嗽、咯黃痰等呼吸系統問題。而酸味食物入肝,肝氣可挾製肺氣,使人體處於平衡狀態。秋季養生水果:蘋果、石榴、葡萄、芒果、陽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另外,秋季陰氣強、陽氣弱,腸胃的免疫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虛而入,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飲食應定量定時,少食冷飲和瓜果,不吃過熱、過硬、過辣、難消化的刺激性食物。

精神方面: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此時,精神調養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

生活起居方面:

由於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 「早臥早起,與雞具興」,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其次,「春捂秋凍」,立秋乃初秋之季,雖有涼風時至,但暑熱未盡,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進補的飲食禁忌

1、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把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2、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使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3、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4、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個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