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疼痛日!身上出現疼痛,這10個錯別再犯了

戳上方藍字「39健康網」關注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 選擇「設為星標」

上小九的車 每天漲點健康知識

中國TOP 100醫院健康科普

都說自己怕痛,但是疼痛之後,都會及時去解決嗎?

「痛,我全身都在痛!」47歲的廣州人張希在醫生面前,聲淚俱下的形容自己這三年來的生活,

「我有時感覺像是被電擊,有時又像被人扔在火裡面燒,有時又像被刀割,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

這麼嚴重,為什麼還要「拖」3年才來醫院看?

「啊?剛開始痛的時候,我吃了止痛藥,挺管用的,我就沒多想了,只是現在發作越來越頻繁,實在是忍不下去了!」

在各大醫院的疼痛科室裡,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據2017年全球疼痛指數(GPI)報告發現,中國是身體疼痛的「重災區」。

有超過90%的調查對象經歷過身體疼痛,但僅有28%的人會及時採取行動,甚至有20%的中國人選擇「讓時間來治療疼痛」。

10月11日是第15個「世界鎮痛日」,10月15日~21日為「中國鎮痛周」。目前,在國際醫學界,疼痛被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征」。

「中國患者更喜歡自己判斷疼痛的情況,不願採取藥物或者微創治療的方式緩解疼痛是中國疼痛患者的共同特點,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按摩、貼膏藥、針灸、熱敷、休息等起效緩慢的方式,等到疼痛難忍時,才會選擇醫療乾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主任萬麗教授說道。

萬麗 主任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疼痛科

◆◆ 「疼痛」是病?還是癥狀? ◆◆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疼痛只是疾病的一種癥狀表現,只要疾病治好了,疼痛自然會消失。

「不可否認,在某些患者身上的確適用,例如手術開刀,術後出現疼痛,等身體慢慢痊癒,疼痛感消失;或者我們吃了髒東西,肚子疼,拉幾次,把髒東西排泄了,疼痛自然就好了。」

萬麗教授表示,這種隨著原發病因消除,疼痛也隨之消失的病情,我們稱之為急性疼痛。可還有「成千上萬」的疼痛患者,在原發病因消除後,疼痛仍持續存在,並呈進行性加重。

一般對持續或反覆超過3-6個月疼痛,此時機體已經發生了明確的病理生理變化與原有結構功能完全不同,被醫學界稱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被定義為持續超過治癒時間的「無價值」的疼痛。

「長期飽受病痛折磨的這類慢性疼痛,是疼痛科醫生最需要關心的患者。」

萬麗教授舉例道,帶狀皰疹的病人就是其中之一,帶狀皰疹病毒不僅會使皮膚受損,更重要的是這個病毒是「侵犯」神經,很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這種疼痛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從而成為一種慢性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期用藥,需周期性微創神經調控治療進行緩解和治療。

◆◆ 什麼情況下該去醫院? ◆◆

面對疼痛七成國人選擇「隱忍」,什麼情況下該去醫院?

在2017年的全球疼痛指數報告中顯示,我國目前至少有1億的疼痛病人,但有超過70%的人選擇了忍受,多數人認為這是疾病的「附屬品」,無法避免。

「這種觀念就是一個最大的誤區,一旦患上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者經歷了一種原來沒有經歷過得疼痛,首先要做的是去專科排查是否是專科疾病導致的疼痛,或者直接去疼痛科就診。」萬麗教授指出,疼痛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進行「疼痛疾病分篩」。

◆◆ 10種觀念誤區 ◆◆

其實,在中國臨床中,這樣的觀念誤區還有很多……

誤區1: 身上出現疼痛馬上吃止痛藥

危害:掩蓋病情,尤其是兇險的危急重症如心絞痛 、心肌梗塞、主動脈夾層破裂、急腹症等。

正確方式:出現不明原因的劇烈疼痛及時就診急診科或疼痛科,在排除危急重症前提下,針對病因合理治療。

誤區2: 得了慢性痛,不痛時不吃,痛時才吃止痛藥

危害:需長效鎮痛時,不遵醫囑服藥,不能維持穩定的血葯濃度,可致疼痛控制難度加大,進而導致抑鬱、功能受損、體重降低、睡眠障礙等。

正確方式:按時給葯。

誤區3:吃藥後出現噁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葯

噁心、嘔吐、頭暈、乏力是止痛藥的常見副作用,在藥物起效時,往往可能出現一定的副作用,一般服藥2-3日後,此類副作用即可以耐受,因此不需要停葯,只需進行水化,即增加飲水量,促進排泄,可減輕副作用。

誤區4:生「蛇」去看皮膚科,痛了再看疼痛科

危害:帶狀皰疹病毒為嗜神經病毒,主要破壞神經系統。

正確方式:可及時就診疼痛科,給予早期、足量、足療程抗病毒治療、抗炎、穩定神經電活動、改善神經血供的綜合治療,預防後遺痛的發生。

誤區5:吃了止痛藥,以後就不能停了

原則:小量開始、晚上開始、逐漸加量、逐漸減量至停葯

目的:早期藥物乾預,保證睡眠,穩定情緒,促進機體修復。

通過合理控制疼痛達到患者可耐受的水準,幫助患者重返工作,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誤區6:我是神經痛,醫生開的抗抑鬱葯我不吃

三環類抗抑鬱葯和SNRI/SSNRI是國際公認的一線抗神經病理痛藥物,在極低的劑量即達到抗神經痛的作用,通過作用於PAG釋放更多5-HT、NE而起到抗痛作用;

而其抗抑鬱劑量往往需要達到100mg以上,作用兩周時方起效,因此在多個國家指南均將其作為一線抗神經病理痛藥物;度洛西汀也有類似的作用,且副作用更小。

誤區7:脖子痛一定是得了頸椎病

脖子痛最常見的為頸肩肌筋膜炎所致的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由長期低頭工作、看電腦、手機,以及不良姿勢引起;

頸椎退行性病變也常引起脖子痛,最常見的為落枕,但是我們不能把頸椎退行性病變都成為頸椎病,因為中年以後的成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變,而只有有疼痛不適相關癥狀的才可能稱為頸椎病。

出現頸肩部(脖子)疼痛,首先要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需要注意放鬆休息頸部肌肉,每天堅持做肌肉拉伸或「米」字操。

誤區8:只要是頸椎病,都可以做「米」字操

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會加重神經水腫,「米」字操不適合椎動脈型頸椎病,易致猝倒;脊髓型頸椎病做「米」字操,容易加重微損傷,引起血/脊髓屏障受損缺血加重,嚴重者甚或引起脊髓型頸椎病快速進展的癥狀,比如大小便失控、下肢癱瘓等。

誤區9:癌性疼痛吃阿片藥物會成癮

長期使用阿片類鎮痛葯,尤其按時口服藥物,發生成癮可能性極低,錯誤的觀念導致臨床上經常出現病人不遵從醫生的醫囑用藥,表現為盡量不使用、使用弱阿片類藥物代替、或減少使用的劑量或頻次等,使疼痛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可能增加濫用藥風險。

癌症患者只要嚴格按照醫生指導,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控釋、緩釋製劑鎮痛,可以保證理想鎮痛治療的同時,使成癮發生率<1%。

誤區10:老年人止痛自行用口服止痛藥

由於中老年本身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口服止痛藥物,如果選擇不當,比如服用非甾類消炎藥,容易導致心血管意外事件及胃腸道出血的高風險。

對於急性的關節疼痛,建議使用非甾體類鎮痛葯(NSAIDs)外貼製劑,更為安全有效。

-END-

播放GIF

-點個贊,幫你把痛痛抓走!-

-近期熱文-

(點擊標題閱讀)

美國呼籲禁止銷售,
中國家長把它當作育兒神器?

﹏ ﹏ ﹏ ﹏ 悲傷九月:多位藝術家離世,﹏ ﹏ ﹏ ﹏ 打飛機1分鐘就結束=早泄? ﹏ ﹏ ﹏ ﹏ 你的「小蝌蚪」過關嗎?
5個方法自查一下點贊摸摸小九頭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