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格律詩寫作中用字的看法

關於古風和格律詩寫作中的用字問題

一位詩友私信對我說,有這樣兩句詩他很欣賞:

篩日高林分薄霧,追花酈鳥囀空山。

他詢問我上面所引的這兩句詩到底寫得怎樣,要我給予鑒賞評析。

我覺得這個問題涉及的面太廣,一時給不了全面的答案,但可以從讀者最關注的詩詞用字的角度作淺度的解讀。

很顯然,這應該是一首格律詩中的兩句,從平仄的角度來看,其格式是(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中平。完全符合格律詩的聯句要求。這只是形式上的問題,一句話,格律的使用沒有瑕疵。但是在詩句的用字上,卻不能不說存在著格律詩難以容忍的缺陷,其實這種缺陷也是近體詩寫作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詩歌從形式上講,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和格律詩兩種。格律詩初始形成於南朝齊梁時期,最後完成並定型於唐代。唐人把漢魏以來的詩統稱為古體詩、古詩或古體詩,而把當時興起的講究格律的詩叫近體詩或今體詩。後人沿用唐人的稱呼,就把格律詩稱為近體詩了。其實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無論是古風還是格律詩,其形成的年代都已經很久遠了。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規矩較寬而後者嚴格如同法律不得違犯,這也就是近體詩被稱作格律詩的原因。

可以說,古風的規矩不多,基本上類似於今天的自由詩,只是要求用文言寫出來就行了。當然還有每句在字數上的要求。這類詩在用字上沒有限制,隨意性比較大,不存在出韻和出律的問題。但近體詩就不同,一般講究粘對,且一首詩中不能出現重字,也忌諱生造詞語。因此,寫近體詩的網友較多,但真正能把近體詩寫得出神入化的不多。懂一些套路,但基本上還不得要領,就是一些近體詩寫得較好的詩友,在用字上都存在一些生造的現象。這是近體詩寫作的大忌。

比如上面那位詩友的兩句,從表面上看似乎寫得很華麗,能夠迷惑一些不太懂詩詞用字的讀者。但究其實,卻是用字上出了大問題。

這兩句詩我們用現代漢語大致可以推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出句似乎是寫太陽透過高高的樹林驅散了濃霧,對句似乎是寫黃鸝鳥兒在空寂的山中對花叫喚。

但細察用字就會發現,“篩日”這個詞是作者生造的,在古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現代漢語中也絕不允許這樣使用比擬手法。因為這樣的組合不符合用字的規則和規範,讓人難以理解。尤其要知道格律詩是用文言寫成的,不能用現代漢語的字意去套用到近體詩中去。如果用文言去解讀這個詞組,就真不知所雲了。可以說作者是犯了以今律古的錯誤。

至於“酈鳥”就更不知是什麽意思了。我猜似乎指的是黃鸝鳥。作者為了符合格律要求,就生造了“鸝鳥"這個詞。實際上這是格律詩寫作的大忌。

總的來說,這位詩友提到的這兩句詩在近體詩寫作用字上,的確存在著不能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能為了押韻和符合平仄生造詞語,不能無亂進行詞語搭配。否則就是華而不實,經不得推敲的。

一一2019,03,17,15:05

七律/山居偶感(和月仁大師)

前記:讀月仁大師勸禪詩,心有同感,喜其佛心佛語,獻和此律,懇祈指正。

茶余飯後杖藜行,每看人間萬物爭。

夢到青山常恨綠,花隨碧水不容情。

夕陽隻與霞同豔,夜鳥時和月共鳴。

往事如煙都散盡,斤斤何必較平生。

一一2019,03,18,19:06

[附錄]月仁大師原玉:

滾滾紅塵眾業行,匆匆過客有何爭;

青山常在無非夢,碧水長流不外情。

陌上繁花枝適豔,林中百鳥樹宜鳴;

何妨看作皆閑事,霧裡觀花誤此生。

一一2019.3.18.釋月仁詩集(下平八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