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土味審美正在摧毀我們的下一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2018年的初冬,上海徐匯區突然出現了魔幻的一幕:一大面“仙女”散花牆,就這麽憑空出現在了徐匯街道上。

仙女們的婀娜多姿,讓路人忍不住停下腳步,細細欣賞她們的曼妙身姿。

這些仙女的美貌,讓這位獨自在風中起舞的波斯舞娘都自慚形穢,恨不得在上海的寒風中旋轉跳躍閉著眼,來表達對她們的讚美。

再配上這些剛剛從幼稚園手工課上借來的“玫瑰花”:

和明擺著隻用一天時間就建成了的羅馬:

讓原本時髦洋氣的一條租界小街,搖身一變成了鄉下廟會的步行街。有人忍不住吐槽,“即使是上海這樣的時尚大都市,也依然逃不掉低劣審美的魔咒。”

全民審“醜”

從娃娃抓起

要說中國普及程度最高的便民設施,不是銀行、不是商場、更不是只在大城市連鎖的便利店,而是居民區都隨處可見的小賣部,或者說,小超市。

正因如此,這些小賣部、小超市門口的標配——搖搖車,便有了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啟動搖搖車,你還將聽到一首魔性歌曲:“爸爸的爸爸叫什麽......"

在很長一段日子裡,搖搖車被認為是短暫解放父母的好幫手,無數中國孩子的童年裡都少不了它們的存在。

不過大多數搖搖車的模樣嘛,就只能用一個“醜”字來形容了。有人甚至直言:

“超市門口的搖搖車就像看鬼片,坐下去的小孩子就像在騎鬼。”

可不,要是在中元節恰巧看到這樣一輛搖搖車,是個人都得嚇出一身冷汗。

再比如這隻醜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馬兒,畫面驚悚程度堪稱2018恐怖故事之搖搖車的復仇:

有的時候,為了節約成本,米佬鼠和堂老鴨也只好湊合擠在一輛車裡:

別看這位皮哢丘長得醜,人家好歹也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製造”。

這種大型文化盛會,怎麽能少得了中國傳統名著《西遊記》呢,敬請欣賞最新名場面——唐三藏背八戒:

論少兒不宜,還是這輛搖搖車贏了。畢竟這位朋友不僅血腥暴力,還有點淫穢色情。

就是醜得這麽驚人的搖搖車,卻是無數小朋友愛得不得了的寶貝。其癡迷程度,讓很多家長恨不能看到搖搖車就繞道走。

不得不說,小孩子的內心,可真是比我們這些大人強太多了。

有搖搖車這樣的“珠玉”在前,也難怪小朋友們會如此鍾情於這樣的兒童玩具:

這樣的兒童遊樂園:

和這樣的國產兒童劇了:

學生時代

接受“審醜”再教育

大多數中國兒童,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環境中挨到了上小學。不過,即使上了小學,也好不到哪裡去。

不久前,有人發出了這個疑問:為什麽我們的小學教材這麽醜?

的確,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課本除了印刷和紙張有進步外,整體的外觀變化並不大。打開課本,一看裡面的插畫,現在的課本甚至比30年前的還要醜。

再看看其他地區的教科書和兒童讀物,同樣面對的是兒童讀者,國外的書本封面設計卻是撲面而來的“設計感”和“高級感”。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小學教科書,設計得非常用心。

不誇張地說,我們已經活在了一個全世界最好兒童繪本海量湧入的時代,很多家長也完全有能力給孩子們購買優質的學齡前讀物。

但當這些從小看著優質繪本的孩子進入小學時,反而要捧起這樣高飽和度的課本,想想都覺得辣眼睛......

再回顧我們的中學生活,大概是這樣的——

進教室上課,今天老師要講新內容,於是打開了手中的課本;

上課時老師演示用的課件,不是這樣:

就是這樣:

下課之後想自己買兩本課外輔導書,學習學習、提高提高。題集跟輔導書十有八九是這樣的:

課余時間,也許還會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運氣好得了名次,學校給發的獎勵一般是這樣的:

要高考/中考了,壓力已經大得讓人難受。於是善解人意的學校,很可能會把學習環境裝點成這樣 :

黑暗的高三/初三終於結束了。錄取結果一出來,表彰的榮譽榜一般是這樣的:

一旦接受了這樣的設定,再看看自己當初從早穿到晚的校服,是不是突然覺得還挺可愛的?

學會了嗎?中國初高中的文宣三板斧,就像老師反覆強調的解題三部曲,簡單直接,深入人心:

紅黃漸變,浮雕描邊,加粗拉扁,留白再見!

實用主義至上

審美教育靠邊

季羨林老先生曾經寫到過,“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也難怪,我們整個民族才熬過那段物質匱乏、飯都吃不飽的日子沒多久。如今好不容易才吃飽穿暖,哪還有什麽功夫考慮美不美的問題。

電影《末代皇帝》裡,1967年的北京,人人都是一身黑灰色工裝。

正因為注重實際,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實用”的考慮,才壓倒了對審美的關注。

以學生們眼中“醜不堪言”的校服為例,有媒體調查結果顯示,51.2%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校服是真的醜。

可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日本韓國的校服雖然穿起來美,可上體育課進行戶外活動的時候根本沒法穿。

如果讓學生們穿著美美的韓式日式校服,那麽學校就得專門為了體育課設計運動服、運動鞋,還得配套修建更衣室、設定儲物櫃。

這樣算下來,每年因為校服這一項,就要多花一大筆錢,太不實用。

更何況,中國校服的一個最大作用就是要掩蓋青春特徵,直白一點說:是以掩蓋第二性征為目的。

無論男女,無論你身材多麽曼妙或者雄偉,穿上這種運動衫款大校服,通通掩蓋得嚴嚴實實。

掩蓋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地壓製青春期的性特徵和性衝動,進一步的目的,就是防止早戀,把所有心思花在學習上才是正理。

再比如培訓機構的宣傳單,市面上最流行、也是最醜的一直傳單設計,相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沒少見:

可是很顯然,這樣毫無設計感和美感的宣傳單,卻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

因為對很多家長來說,補習班開什麽課程、有什麽優惠、最後交多少錢,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宣傳單有沒有設計感、好不好看?這種問題根本無關緊要。

就在前幾天,有育兒博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隻管實用,不顧審美的教育習慣有多流行: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最經常“被代課”;

因為注重實際,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買兩斤肉吃。

比文盲更可怕的

是美盲

畫家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的確,即使是完全不愁吃不愁喝的現在,大多數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多喜氣”、“金燦燦的就是好”的階段。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一件商品,因為其設計感而提升了價格,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貴。

因為他們不願意,也認為不值得花這個錢去購買設計感和美感。

可審美教育的缺失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慘痛的教訓就在眼前——

今年夏天,有網友爆料,國寶級文物安嶽石窟,遭到了民間自發的“土味”修複。

彩漆彩墨修複後的佛像,再配上柳葉眉大紅唇,讓佛祖慈悲憫懷的氣質,徹底變成了廉價的塑料感。

上海徐匯區的飛天仙女,尚且能夠在群眾的一片反對之聲中及時拆除。可這座保存了近千年的石窟,就這樣被毫無審美意識的文物修複毀掉了。

再看看四周,小區電梯裡毫無設計感的海報、各種以大為美的品牌Logo、要麽花花綠綠要麽一片藍白的PPT、一味抄襲模仿毫無特色的建築物......

這種毫無審美意識的作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所生長、所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

可我們的下一代,不能就這樣長大。

他們不能從小看著農家樂配色的世界成長,長大後再繼續為這樣一個魔幻、土味的世界“添磚加瓦”。

救救孩子吧!別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災難”審美的新一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