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搖滾學校》的牛氣之處,是讓你看到小孩子們蘊藏的能量

文 |徐文瀚

《搖滾學校》是一部我沒辦法公正評價的音樂劇!因為觀感太震撼了,坐在台下看音樂劇的每一分鐘,我的神經元都像是太陽黑子,不斷在高溫中爆炸。

如果10分是滿分,我可以給這次來上海巡演的版本12分,舞台上12個酷斃了的搖滾小孩,每人一分!會唱會跳,會玩樂器,演技連大人看了都自愧不如。觀眾席裡的我,每首歌都在為他們瘋狂拍手,還有兩段瘋狂落淚,即使是此刻安靜地打著字,我依然能感受到胸腔裡還未消退的轟隆聲,覺得自己又要炸了。太陽在上海消失兩個月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熱量,在初春的上海大劇院,在《搖滾學校》。

這世界上總有幾樣東西是很輕易就能得到別人喜愛,小孩子是其中之一。《搖滾學校》的牛氣之處,是讓你看到了小孩子們蘊藏的能量。

故事開始,這12個小孩是被精英學校和父母雙重壓迫的小古板。穿統一校服,唱著空洞的校歌,老師和家長隻關心他們的成績,並不在乎他們心裡怎麽想。直到有一天,代課老師杜威來到學校。杜威不懂自然科學,不懂文學歷史,愛喝酒還愛遲到。因為他並不是真老師。交不上房租的“搖滾中年”杜威,在高額代課費誘惑下,冒充朋友進入私立學校。杜威唯一的夢想就是攢錢參加“樂隊大賽”,至於班裡的孩子,讓他們自己混過就好。

一節古典音樂課,杜威意外發現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為了參加“樂隊大賽”,代課老師把一班全A成績的優等生,帶成搖滾樂手。再見,三角鐵;來吧,架子鼓!在給孩子們面試、尋找樂隊職務的過程中,在甲殼蟲、涅磐、齊柏林、這些樂隊的樂曲中,這些千篇一律的乖小孩,慢慢展現出他們卓爾不群的特色。

搖滾,令他們有著無限膨脹的自信心,讓他們展現出自我。帥氣逼人的10歲的鼓手、才華橫溢的吉他手,搞燈光的男孩一副小學究的樣子、三個伴唱的女孩子各有千秋,甚至樂團經理薩默爾都從古怪,變得活潑起來。

搖滾教會了孩子們說“不”,學會自己思考自己選擇,堅持自己的喜好,展現自己的才華。搖滾,帶給保守模式束縛下的孩子一次改變的機會。

《搖滾學校》改自2003年的同名電影,故事不算新奇。但不得不說,這部戲在舞台上看,要比電影裡熱血太多。在電影裡,看到孩子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參加搖滾樂隊比賽,很多人以為這是劇情的誇張和電影剪輯製造的效果。但韋伯把它搬上舞台後——奇跡,就在眼皮子底下發生,令人心悅誠服,大聲尖叫。《搖滾學校》的神仙小演員們,真的像電影裡那樣,從古典樂器轉投搖滾,一一掌握了貝斯、架子鼓、電吉他……

“與其說我教他們搖滾,不如說是孩子們教我怎麽玩樂器。”音樂總監Mark Chamberlain介紹說,《搖滾學校》所有的合唱曲目,都來自台上孩子們的現場表演和彈奏。而這些演員,只有9到13歲。

我還記得,劇情行至一半,小女孩托米卡為了拿到主唱位置,第一次克服內向,顫抖著唱出冒險聖歌……我手心腳心全在冒汗。“劇末最後幾首歌,我們所有的樂隊成員都會站起來給孩子鼓掌,向觀眾展示,我們沒有在台下伴奏。觀眾聽到的樂聲都來自台上孩子們實時的演出。”Mark說。

在搖滾學校最後一場“樂隊大賽”演出中,有一個細節,我特別喜歡:孩子們的家長,前一分鐘還在跟學校吵架,要學校對代課老師瞎胡鬧負責,後一分鐘,站在側台,觀眾席當中,和我們一樣,就被孩子們的精彩表演融化了,全心全意為搖滾天使們呐喊。

夢想是什麽並不重要,追求夢想的過程,才讓人電量滿格。

這個故事裡,亦留下一些給成人思考的空間。

《搖滾學校》的成年人世界,有已過而立之年還未放棄對搖滾執著追逐的杜威,同樣也有已過而立之年,被現實打敗,卻把搖滾深深藏進心底的奈德和校長。兩個配角,雖然篇幅不多,卻害我兩次流下眼淚。畢竟,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是“搖滾中年”杜威,但可以是曾經搖滾過,卻已經把搖滾夢深藏的奈德校長。對我們而言,搖滾不再是一種生活,但依然可以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觀。

但某一個時刻裡,只要歌聲輕輕撩撥,那種精神會驚起波瀾。就像校長在酒吧裡,輕輕唱著:

But the momentthat I first laid/ Eyes on him all alone/ On the edge of seventeen/ Just likethe white winged dove

對於他們而言,搖滾是一段不可磨滅難以忘懷到靈魂深處的青春時光,是17歲那年的夏天。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