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李佃貴:首創濁毒理論,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

「濁毒屬於中醫的理論,該理論在《黃帝內經》等古代醫學著作中都有記述,但是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國醫大師、頤善堂國醫館首席專家顧問李佃貴介紹說,「濁毒是人體代謝的產物,也是多種疾病的誘因。」

具體而言,李佃貴表示,濁毒可分為「天之濁毒」、「地之濁毒」、「人之濁毒」三種不同類型。其中,「天之濁毒」和「地之濁毒」包括空氣中的汙染物、電磁異塵餘生、不合格的食品、非法食品添加劑等。

而人之濁毒則包括我們自身的不良情緒、不規律的飲食習作息習慣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容易引起肝鬱氣滯,而氣滯則會克制脾土,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從而導致水濕停留,產生濁毒物。」李佃貴說,從飲食習慣來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飯吃少」,而因為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早飯和午飯簡單吃,晚飯則大吃大喝,違背了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最終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

濁毒可能誘發多種疾病,對人體健康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因此,濁毒既具生理性,同時也具有病理性。「研究健康就離不開研究濁毒。」李佃貴說,經過四十多年的研究,最終濁毒理論誕生。

濁毒理論並非針對單一疾病或單個患者,而是研究病因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全新理論體系。通過「化濁解毒」的辦法,濁毒理論可應用於內婦外兒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胃病和肝膽疾病是李佃貴創立濁毒理論的臨床基礎,目前濁毒理論在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應用治療中效果顯著。

李佃貴表示,萎縮性胃炎屬於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胃鏡等醫學檢查手段的發展,越來越多萎縮性胃炎患者得到確診。上個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將萎縮性胃炎歸為癌前期病變,如果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則需要手術治療。而現代醫學認為,萎縮性胃炎屬於癌前期狀態,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一般不做手術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病情依然不可逆轉。因此,一旦被診斷為萎縮性胃炎,很多患者便焦急慌亂、不知所措。

李佃貴創立濁毒理論後,採用中醫中藥治療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打破了該病情不可逆轉的傳統認知。不少患者通過濁毒理論的相關治療,逆轉了病情,大大降低了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或輕或重的胃部不適癥狀。李佃貴表示,呵護胃健康主要有四個原則:焦慮、生氣、壓力過大都會加重胃病,要保持情緒穩定、輕鬆愉悅;飲食要規律,不暴飲暴食不刻意節食,八分飽左右即可,細嚼慢咽,飲食清淡,盡量少吃油膩、辛辣、生冷、過燙的食物;要堅持運動,量力而行,不過度追求運動量,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太極拳等;在必要時可選擇中醫中藥治療。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陳瑋 王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