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國人是如何實施垃圾分類的?德媒:全民參與 高科技助力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導德媒稱,上海實施嚴格的垃圾分類,中國網絡上對此的評論頗為熱鬧。而在德國,垃圾分類從發端到現在,已經近30年了。來看看德國民眾是如何適應這一過程的。

據德國之聲網站6月30日報導,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德國城市對待垃圾的態度仍然是:只要盡快消失、越簡單越好。回收?還是個陌生的詞匯。垃圾車從各家各戶把垃圾運到一起,大鏟車把它們堆成小山,再壓實、填埋到地裡。成群的饑餓的鳥兒在上空盤旋。由此產生的臭氣以燃燒的方法處理。過後不久,有人拿著塑膠袋來撿走自己覺得還有利用價值的東西。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垃圾的量越來越大,這種方法根本應付不了。同時,有關原材料緊缺的討論出現了,人們開始轉換思維。

民眾積極性高漲

1991年,德國政府通過了《包裝法》。根據該法,生產商有責任回收使用過的產品。該行業成立了自己的垃圾回收企業,其標識為“綠點”。這個標識印在參與回收的產品上。這種回收體系也叫“雙軌體系(DSD)”。

不同種類的垃圾收集設施誕生了,垃圾桶的顏色開始變得花花綠綠。比如,藍桶裡扔紙垃圾,黃桶裡扔各類包裝,從保鮮膜到優酪乳盒。在當時,這樣的原則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民眾開始垃圾分類了。他們把有回收價值的垃圾分揀出來,把玻璃瓶送到公共收集點或賣飲料的商店。

押金體系提高了人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比如,退還玻璃瓶可以拿回一點押金,如今仍是這樣。

事實上,垃圾分類成為了一種“大眾運動”。這不單要歸功於擲金數百萬的科普活動。甚至一些兒童童話書也以垃圾分類為題材。

垃圾回收是高科技

報導稱,但對經濟界而言,還是有個困難:如果垃圾分類的純度不夠,還是沒辦法回收利用。比如,優酪乳盒屬於塑料垃圾,上面的膜蓋卻是鋁製的。怎麽分揀呢?

最早是採用人工分揀,許多人站在傳送帶上,手工分揀。但這太費功夫了。業界開始嘗試借鑒礦山、農業機械技術,比如震蕩篩檢機,可以用於把煤炭或土豆按不同的大小分揀出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分揀技術越發成熟,比如,可以用紅外線、磁鐵對包裝進行分類。

與此同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如今,可以在幾秒之內把不同的塑料、金屬分開。

報導稱,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頒布,這讓垃圾回收成為一個高科技行業。研究者和工程師一方面改良回收技術,另一方面也對產品進行設計、讓其更易於回收。這使得過去10多年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大大增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