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鼻竇炎引發的咳嗽,該如何治療?

再談鼻竇

通過前面的科普我們已經初步了解鼻竇是和鼻腔相通的「空房子」,人體一共有4對鼻竇(篩竇、上頜竇、額竇、蝶竇),這些鼻竇看似寬敞,卻隻開了一扇小小的窗通向鼻腔。


我們的鼻竇分成前組鼻竇(開口於中鼻道)和後組鼻竇(開口於嗅裂),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在鼻腔的外側和後側分別開了兩組窗(見下圖)。正常情況下鼻竇產生的少量黏液可以通過竇口排出,當黏膜發炎時,會發生腫脹併產生過多的黏液,不斷地流入鼻腔或者淤積在鼻竇內。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發病原因複雜包含多種亞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續12周或更長時間的鼻竇炎症性疾病均可歸為慢性鼻竇炎。


根據臨床癥狀簡單分為:

  •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

  • 慢性鼻竇炎不伴息肉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不伴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的典型癥狀:

  • 鼻塞

  • 膿涕(從前鼻孔流出或從咽後壁流下)

  • 面部疼痛、腫脹感、頭痛

  • 嗅覺下降或失去嗅覺


慢性鼻竇炎為什麼會導致咳嗽?

和其他上氣道咳嗽綜合征一樣,罪魁禍首就是「鼻後滴漏」。我們可以從上圖看出,鼻竇分泌物進入鼻腔後,順著解剖腔道,其實更自然的是流向鼻咽進入咽喉,從而導致咳嗽。有些人會表現為咽部有異物感,或者是有痰黏在喉嚨的感覺,需要不斷的吞咽來緩解不適,或者直接經口咳出膿痰。因此很多咳嗽或者表現為咽炎的患者往往因為沒有明顯的鼻部癥狀而忽略了鼻竇炎的可能。


膿性分泌物自中鼻道流入鼻咽


需注意的是,如果鼻塞和膿涕均為單側,且出現明顯臭味或者涕中帶血、痰中帶血的情況,要警惕可能為真菌性鼻竇炎或者腫瘤的可能。


慢性鼻竇炎如何診斷?

如果出現如上癥狀,可考慮就診做如下檢查確認。


鼻內鏡

醫生會將一根末端帶有攝影頭的細管放入鼻腔,觀察鼻腔黏膜的形態,鼻道內是否有膿性分泌物引流,鼻竇開口是否通暢,是否有息肉形成等等。鼻內鏡快速、無創,是我們耳鼻喉醫生診斷和隨訪的重要利器,同時還可藉助鼻內鏡進行膿液細菌培養、腫物活檢等操作。


鼻竇CT

鼻竇CT可以很好的顯示鼻腔、鼻竇內部解剖結構,同時可發現鼻竇內有無黏膜增厚、瀦留分泌物以及新生物等。但我們通常不會對未規律藥物治療的慢性鼻竇炎立即行CT檢查,尤其是兒童。往往是藥物治療失敗需考慮手術或者出現可疑併發症時才進行CT檢查。

如果因為其他原因進行影像學檢查偶然發現鼻竇炎,尤其是僅有粘膜增厚的情況,需具體評估;如果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和體征,往往無需治療,建議觀察。


哪些人群更易發生慢性鼻竇炎?

  • 過敏性鼻炎或哮喘

  • 免疫功能低下

  • 頻繁發作急性鼻竇炎

  • 解剖異常(如鼻中隔偏曲、泡狀鼻甲)等導致竇口阻塞

  • 吸煙或者二手煙

  • 持續暴露在可損傷鼻黏膜的物質(如甲醛)

  • 未控制好的牙科疾病


如何治療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治療手段也多樣,包括藥物治療、手術、鹽水洗鼻等,需要在醫生的規範治療指導下進行。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需建立一個長期規律控制的理念,目標是儘可能減輕癥狀,提高生活品質,通暢呼吸。達到控制癥狀,改善生活品質的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