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8個癥狀,教你不用去醫院就能識別出是否是糖尿病高危足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 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

糖尿病足有多嚴重?

糖尿病患者比其他人群發生足病的機率多15-20倍,其中,發病率為15%,下肢截肢的危險性為非糖尿病人的15倍。85%的患者截肢原因是足潰瘍。截肢術後 5 年死亡率將近 40%。 糖尿病足、潰瘍合併嚴重感染患者的治療花費比許多癌症(乳腺癌、攝護腺癌、結腸癌等)都要高,且死亡率和複發率也高。不是癌,卻等同於癌!

糖尿病足儘管可怕,但如果積極預防,完全是可以預防的。

早期正確的預防和治療。45-85%的患者可以免於截肢。

皮膚出現異常

01.腳面或小腿浮腫

02乾枯無汗,容易皸裂

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謝紊亂,高血糖可以產生滲透性利尿作用,使得機體內水分減少,導致皮膚乾燥。

03暗淡無光或出現色素沉著

04雙足皮膚毳毛脫落

醫學上指人體表面除頭髮、陰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

05皮膚變色

較差的血循環,使足部微血管擴張,而且因動脈血壓很低,血流緩慢,血液的顏色透過較薄皮膚,使足部皮膚呈蒼白或紫紅色。

06皮膚瘙癢

這是高血糖刺激神經末梢的結果,因有尿糖的刺激和局部感染的影響,瘙癢更加多見。據統計,瘙癢症在糖尿病病人中發生率可達 7%~43%。

皮膚出現感染:

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升高,皮膚組織的甘糖含量也相應增高,這就給黴菌、細菌的感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 1/3 的糖尿病病人,並發有皮膚感染。

07潰瘍

患者正常行走時足底高壓力部位受到持續性創傷引起潰瘍。過於松大或過緊的鞋子都對水腫的雙腳產生壓迫, 造成軟組織的相對缺血。足趾尖與鞋頭的碰撞,腳後跟與鞋幫之間的摩擦以及足底與鞋底之間的摩擦產生的高剪力同樣容易導致潰瘍的發生。特別是行走或站立時間比較長的人群更易引發。

08出現癤腫、毛囊炎、膿皰病和癰等

患者經常患有癤腫、毛囊炎、膿皰病和癰等細菌感染。

09足癬

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手癬、體癬、股癬、足癬等癬病。

腳的感覺出現異常:

10麻

即使不太寒冷的氣象,下肢也感覺腳涼、腫脹,伴有麻木、疼痛或感覺遲鈍,甚至消失;

11涼,足涼,皮膚溫度低

怕冷,患者下肢發涼、麻木,腿部「抽筋」,易被誤認為是缺鈣,其實是足部血供不好的表現。

12痛,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

下肢供血不足,血管出現閉塞或者阻塞,出現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走一陣路出現腿腳劇痛,需停下休息一會兒才能行走,或休息時腳痛、下蹲後起立困難,最後乾脆不能走路。

13感覺減退或消失

正常感覺減弱或消失。行走時腳踩棉絮感,對熱水、堅硬物體、過度擠壓等不敏感;因此,有些微小的創傷不能及時被發現,從而使傷口迅速擴大,造成足部感染、潰瘍、甚至壞疽。很多截肢都是從被忽視的小傷口擴大導致的。

14血管脈搏減弱

足背的血管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能有動脈狹窄或堵塞的緣故。

15出現傷口時經久難愈

下肢供血不足還將導致足部抵禦感染和傷口自愈能力的下降。患者皮膚結構及生理功能紊亂,使細菌易於侵入,組織局部水腫、缺氧、高糖環境適於細菌生長,同時,病理性高糖水準使炎性細胞趨化及吞噬作用下降,細菌不易被清除,傷口難以癒合。普通人幾天就癒合的傷口,對糖尿病患者往往要數周,甚至數月。

腳部形狀的改變:

16老繭(胼胝)

老繭(胼胝)是由重量分布不均引起的,一般在前腳掌或腳跟底。愈傷組織也可由不當合腳的鞋子或皮膚異常引起的,適當的護理非常必要。胼胝:正常人行走時,如果踩到東西或者感覺到足部有不適感,就會立刻改變足部的支撐點,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現神經病變,即使皮膚過度摩擦受壓受損,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由於長時間過度負荷磨損,皮膚角化層不斷增厚,形成堅硬如石的胼胝。

17形態改變,如平板腳、拇外翻

這些畸形會導致足底壓力的異常,壓力過高的地方形成老繭和雞眼,摩擦後可能發生潰瘍。

18弓形足、爪狀趾等足畸形

弓形足、爪狀趾等足畸形「足部神經系統病變,患者的骨骼以及肌肉會因此發生變化,肌肉萎縮、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爪狀趾等足畸形,導致危害的發生。。最常見的異常是胼胝體形成(患病率59%)和 蹠骨頭突出(65%),其次是爪/錘趾畸形(32-49%),拇外翻(33%)和關節活 動受限(23—35%)足部內在肌的萎縮加上跟腱的攣縮導致過度壓力集 中在前足,腳趾尖或第一蹠骨頭下,進而導致該部位的潰瘍發生。

如果糖尿病患者有如上的癥狀,就很有可能是糖尿病足了。這時候,就需要去醫院去認真檢查一番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