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用獎勵制度去教育孩子,以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結果,但是有些父母發現,自己在長期運用這種獎勵制度的情況下,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這是為什麼呢?是獎勵制度本身的問題嗎?父母到底應不應該獎勵孩子呢?怎樣才算是恰當的鼓勵呢?

如果父母可以正確的運用獎勵制度,那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有益無害的。但事實上,對於父母們公認的獎勵制度也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1、獎勵的太多,容易超出孩子的期望

如果父母的獎勵沒有計劃,沒有上限,當孩子取得一點點小成就時,就給孩子獎勵,這樣的話容易導致給予孩子的獎勵太多,超出孩子原本的期望。一旦獎勵超出孩子的期望,就有可能導致兩種極端,一種是讓孩子感到開心,甚至沾沾自喜,進而得寸進尺;一種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到壓力,由於心理長期處於有壓力的緊張狀態,漸漸的孩子容易變得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沒有責任心。所以父母的獎勵一定要適量,要在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2、效果很難長期的維繫

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短期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所以獎勵的效果很難持續保持的。比如一位母親想通過獎勵,來督促自己孩子回家後,先完成當天的作業,再玩耍,第一天,她告訴孩子,當作業完成後,孩子不僅可以自由玩耍,母親還會給孩子買他一直想要的小玩具,孩子可高興了,很快完成作業,並得到了獎勵;第二天,孩子回家後,迅速拿出作業,寫了起來,之後母親獎勵了孩子五元;……第四天的時候,母親想著獎勵應該

起作用了,便不再給以孩子物質獎勵,到了第五天,第六天,孩子便沒有做作業的積極性了,甚至會拖拖拉拉。可見不合理的獎勵,效果確實很難得到長期的維持。

3、太過依賴獎勵制度,很容易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心理學上有一個「德西效應」,指的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事實就是如此,當孩子習慣了父母的獎勵,孩子學習的動力就不是滿足自己求知的好奇心,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是得到父母的獎勵;孩子聽話的動力就不再是父母說的話有道理,而是聽話可以得到父母的獎勵。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這種情況下,當獎勵停止時,動力也就停止了,只有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一旦孩子對獎勵制度過與依賴,孩子做事的內在動機就會減弱,對外部的關注就會變多,比如對獎勵的關注。

那麼恰當的獎勵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1、獎勵制度的基礎應該是孩子內心也能接受的事情

比如,孩子連續一周自己打掃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父母就可以獎勵孩子一本孩子想要的故事繪本,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是一種好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並且這也是一件孩子內心可以接受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感到心情愉悅。又比如,孩子拾金不昧,被學校表揚,這時候父母就可以獎勵孩子一次去遊樂場的機會,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去,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

2、提前確定好獎品和規則

父母在獎勵孩子之前,應該提前確定好獎品和規則,這樣做可以保證獎勵的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有利於父母對孩子的好行為做出及時恰當的反饋,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3、獎勵也不能太難實現,或者超出孩子合理的期待

如果獎勵太難實現,萬一父母沒有實現,就會失信於孩子,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神聖的地位就會降低,不利於建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要注意獎勵不能超出孩子的合理期待,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壓力,又或者讓孩子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佔了便宜。

那麼你呢?你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使用獎勵制度嗎?合理的獎勵可以讓孩子充滿動力,不恰當的獎勵孩子卻容易讓孩子沉迷於物質,要想使用獎勵制度,一定要謹慎的把握。其實,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獎勵就是父母真摯的關心和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