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盞美學之道:無一物中無盡藏

建窯的興衰與宋代審美密切相關。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市民文化的興起,士大夫階層享受著都市生活的繁華,又厭倦市民趣味的“俗氣”,宋代文人面臨市民文化的巨大壓力,極力提倡士人的雅趣,文人的韻味。

在禪宗思想影響下,平淡風格是士人畢生追求的高雅的藝術境界。

蘇軾所言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正與禪宗理路相通,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審美心境。

建盞的美用它來描述再妙不過。而茶的秉性也恰是淡而味深。

對於不同層次的形與色構成的美,需要不同層次的眼光去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剛入門者對於建盞工藝理解不深,可能會將(自然形成的)鷓鴣斑與(人工二次上釉)的黑釉白斑來比大小,比白度,比清晰度等,這眼光就錯“層”了,而且是好幾層。

這兩種斑紋的物質與形成過程完全不同,其品質和藝術效果有天壤之別。

美不單取決於形與色。

就象梅與牡丹,梅花開在嚴冬,形與色(外貌華麗程度)不如牡丹花,有人讚美梅,其意不在於梅花的花朵大小或色彩,而在於梅凌冬傲雪的氣質、意境和神韻。

所以形與色的美,只是表面淺層次的美,深層次的美是韻味美,是超越形與色的美。這好比一個人,除了貌美,更重要的是品質美,而最感動人的是精神美。

深層次釉色與美有關的許多因素,正是在形與色“隱”的狀況下構成的,沒有隱,就沒有變化,也就沒有韻味,沒有內涵。例如,黑釉中鷓鴣斑存在清晰與不清晰,就有了深邃感,立體感。形與色不張揚,就簡素。

斑點表面的毛刺宛如靜謐的夜空中星星在閃爍,靜中有動,日本也稱星建盞。

(建盞釉面通常伴隨著氣孔)布滿釉面的氣孔告訴人們,寂靜的“星空”正進行著激變。

灰斑襯銀斑,貴與賤、潤與澀相諧,使銀斑更顯得珍貴和枯高。銀藍色斑似隱似現,不顯露,幽玄神秘,在陽光下,會反射出攝人心魄的冥冥幽光……

黑釉本身,也是道的一種,表面漆黑似乎空無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無。它那深邃莫測的太空,蘊藏著滋生“萬物”的基質,它可以變幻出曜斑,鷓斑,褐斑等不同層次形形色色的斑紋,又可以輕易地將它們吞噬。

越深層次的斑紋,變化越劇烈,形與色越收斂越隱,而蘊藏的“活力”越遒勁,越趨近“無一物中無盡藏”的境界。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中所描述: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由於建盞的燒成處於眾多缺陷的包圍中,一件沒有丁點缺陷而斑紋效果很優的建盞幾乎難覓。

對於高品位建盞的某些缺陷,要寬容,隨緣不執。

要有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的審美心態。

如國寶曜變甚至都有脫釉缺陷,如果光看表面,可能就成了廢品,而它的美藏在深處。這與老子講的

“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的道理相同。

所以深層次的美,需要深層次的眼力和審美心境。否則,會被表面現象所障。

其實,也正是這些缺陷或不足存在,記錄著宋代窯匠挑戰的極限,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高難度藝術品。

日本久松真一先生(1889—1980)以禪的理論為基礎,將禪藝術的性格歸納為七個特點:

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這與建盞深層次釉色的質感不謀而合。這是巧合嗎?不!這是物的秉性與道佛思想在深層交匯的一個例證,是科學,藝術,哲學在深層聚會的一個縮影。

其根源是:不穩定,變數多,落差大。其精髓是:隱中富有活力。宋代茶家選擇建盞,是中國文化進取精神的一個必然結果。

中國藝術在迭宕起伏的艱難歷程中,以博大的胸懷,兼容並蓄,生生不息,頑強推進。隨著新一輪城市化的迅速擴展和文化變革,建盞這一蘊藏巨大潛力的民族藝術必將崛起,並勃發出新的輝煌。

本文節選自李達文章《建盞鑒賞》,有調整與加注

作者簡介

李達,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2003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集建盞理論與實踐之大家。

長期鑽研鐵系結晶釉,攻克宋代建窯珍品鷓鴣斑(油滴)燒製難題。作品被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權威機構收藏。

其作品胎骨似鐵,所燒鷓鴣斑為多層次立體結晶,至今無人能效仿。

交流購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