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代鬥茶專用的窯瓷!

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器的普通窯場。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從青釉-醬釉-普通黑釉-建盞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製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宋代品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北宋中期,蔡襄將數十年來的鬥茶習俗進行總結推廣,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1054年)。

《茶錄》中載:「茶色白,宜黑盞.建成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它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北宋晚期,精通茶藝的徽宗皇帝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書中盛讚建盞之兔毫:「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

流行於宋代的鬥茶文化藝術,是驅動建窯發展的根本原因,建窯的歷史與鬥茶歷史息息相關.

飲茶風習的普及,推進了宋代茶文化朝著藝術化的高級階段邁進,作為鬥茶利器的建盞也廣為世人推崇,引得文人巨匠留下傳頌千年的佳詞名句。

建窯產品使用含鐵量高的瓷土做原料,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稱,也叫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黑釉建盞含鐵量高,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碗式;圈足小而淺,修胎粗獷有力,刀法自然;建盞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藏品出手可詢131,,0171..(3004)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建盞的釉面還會有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曜變」及「鷓鴣斑」等著名品種。目前日本博物館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的「曜變」天目盞,定為國寶級,就是建窯的產品。

底小口大,有利於茶香的顯現和散發,從而為鬥茶高手和龍茶極品的極致發揮提供了最上乘的利器。它的窯變花紋變化多端,大體上可以分為兔毫、油滴、鷓鴣斑和曜變四種類型。

兔毫盞的特徵是在黑色釉層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

油滴盞的主要特徵是釉面的花紋為斑點狀,像夜空中的點點繁星,也像水面上漂浮的油珠。

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講的就是鷓鴣斑[zhè gū] 的釉面花紋如鷓鴣胸部羽毛的斑點。

曜變盞的典型特徵是圓環狀的斑點邊緣呈現以藍色為主的七彩的光暈,隨著觀察角度的改變,光暈的變化彷彿宇宙星空的景色,如星辰之光深邃幽玄,攝人心魄!是世人公認的"天下第一碗"。建窯建盞之所以成為最好的鬥茶器具,還因為,建盞鬥笠形態便於攪拌茶湯;盞壁較厚,利於保溫。

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漢族傳統製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禦」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