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佛教“孝道”思想的踐行,應該怎麽做?

佛教“孝道”思想的踐行

理 淨

一、佛教“慈愛”與“孝道”

佛教自東漢初傳入中國之後,就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新的思想和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樣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中國儒家主張“父慈子孝,君義臣忠”,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如《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 說明父母養育之恩比天高,一生一世也難以報答,孝敬父母是為人的根本。《孝經》中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論語》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儒家認為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是最大的孝敬,主張身體受之父母不能損傷。如《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儒家的主要思想可以說是以“孝道”為中心而貫穿。

而佛教所倡導的“孝道”,不僅要報答現世父母之恩,而且要報答過去七世父母之恩,並且還要報答六道眾生之恩。因為,在佛教認為自無量劫以來,眾生常在六道中輪回;若在人道或天道受生,則三善道眾生,是我過去或未來父母;若沉淪三惡道,則三惡道眾生,也是我過去或未來父母。所以《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大方便佛報恩經》又雲:“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教以行菩薩道為佛弟子修學佛法的根本,而菩薩道最根本的就是“慈愛”精神。即是說,菩薩以慈悲之心愛護一切眾生,在菩薩看來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對一切眾生皆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愛護和救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教的“孝道”是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廣發菩提心,常行菩薩道。因為歷劫深恩,既非財物可報,更非盡一生的時間,或盡一生的力量可以成辦。要盡“孝道”就必須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廣修四攝六度。因此,佛教的“孝道”是以“慈愛”為根本,將“慈愛”之心運用在“孝道”思想上,形成佛教的“慈愛孝道”思想。

二、《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孝道”思想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唐實叉難陀所譯,是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所說,佛陀以身體力行的方法踐行了佛教的“孝道”精神。《地藏經》自古以來被稱為佛教的“孝經”,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的事跡,如婆羅門女光目救度母親的故事。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大辯長者、閻羅天子、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與佛陀的對話,介紹了眾生解脫生死、懺悔業障、救拔親人眷屬苦難的種種方法。體現了地藏菩薩所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巨集大誓願。

地藏菩薩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中,身為婆羅門女,因母親信邪道,不敬三寶,墮在惡道,而思挽救:“遂賣家宅,廣求香花,及諸供具,於佛塔寺,大興供養。”願承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墮在無間地獄受苦,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如來塔寺”,如此使亡母得脫地獄之苦。於是地藏菩薩便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地藏菩薩所以發如是弘願,主要原因是基於孝道。孝道是激發地藏菩薩發弘誓願的主要原因;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薩累劫報親恩的動力;孝道也是地藏菩薩長住生死永度眾生、不取佛道的本願。如地藏菩薩對大辯長者言:“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至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對摩耶夫人說:“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兆劫,求出無期。”這些都是地藏菩薩勸人實行孝道,目的在於化導眾生令知因識果,孝敬父母、止惡向善、離苦得樂。

地藏菩薩於無量劫以來廣行“孝道”之法,由救拔自己父母墮落惡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由救拔今生父母墮落惡道之苦,擴展至過去世、未來世多生父母。在《地藏本願經》中說:“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至心勤懇,如是主人,存亡獲利。”若能為過去父母眷屬,供佛及僧,或廣作佛事,先世已故父母定可超升。如《地藏本願經》雲:“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經千百歲,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在地獄,千劫萬劫,永閱聽人苦。”[14]由此可見,地藏菩薩以身體力行踐行了佛弟子的“孝道”精神。

三、《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孝道”思想

佛教最為重視“孝道”,世人不解佛教教理,僅從片面的認識認為佛教不講“孝道”,佛教沒有“孝道”思想,佛教與“孝道”相違背等。無論是佛經,還是歷代高僧大德,甚至佛陀本人都處處告訴人們“孝道”第一。佛教講“孝道”最直接、最深入的莫過《父母恩重難報經》,被稱為佛教第一大“孝經”,佛教將《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尊稱為佛教三大“孝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有兩個譯本,一是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所譯,二是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所譯,另有敦煌本與羅什所譯大體相同。

《父母恩重難報經》詳細全面的描述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指出了父母養育之恩難以報答的理由,教導佛弟子如何才能真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經雲:“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在這裡佛陀明確指出:佛弟子如果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就應當為父母懺悔罪業、供養三寶、受持齋戒、布施修福,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三件事,才是真正報答父母深恩。佛教認為孝順父母不僅僅是供給衣食物質上東西,而更重要的是幫助和解決父母精神上的需求,能為父母懺悔修福、供養齋戒者是為大孝。如佛告訴阿難,母親有十大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憫恩。

這即是說明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教導人們要時時不能忘記父母養育之恩,要盡一生生命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陀告諸大眾:

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饑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由此說明,佛教的“孝道”不僅限於對父母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如何滿足父母在精神和心靈上的需要。這即是說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用衣食等物質所能報答的,而應當常生孝順之心,滿父母所有心願,為父母誦經祈禱、持戒修道,能懺悔父母業障出離生死,才是真正的“孝道”。

四、《盂蘭盆經》的“孝道”思想

全名《佛說盂蘭盆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主要描述了佛陀的弟子大目犍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眾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目犍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因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死後被打入地獄受諸苦刑,目犍連以神通力到地獄中見到了母親。但其母因生前的罪孽,墮入餓鬼之道,食未到口便化成火炭,目犍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祈求於佛。佛陀教目犍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使其母脫離餓鬼道。

關於盂蘭盆會的緣起,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記載: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以上這段經文詳細描述了佛陀教導目犍連尊者,如何於地獄救母的過程,也說明了作為佛弟子如何對父母盡“孝道”的方法,從而體現出佛教徒不僅孝順現世父母,而且還要孝敬過去七世,甚至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就是說在佛教徒看來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父母。

《盂蘭盆經》是佛教的“三大孝經”之一,對中國佛教的“孝道”思想形成和完善至關重要,由《盂蘭盆經》演變而成的“盂蘭盆會”,就是具體踐行佛教“孝道”思想的表現。佛教“盂蘭盆會”早已成為一年一度超度去世親人的最大法會,也已經成為中國民間紀念已故親人的節日,俗稱“鬼節”。如《盂蘭盆經》雲:“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民間流傳“目連救母” 的故事就是來自於佛教的《盂蘭盆經》,目連的原形就是目犍連尊者,“目連救母”的故事以戲劇、文學、民俗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盂蘭盆經》所描述的目犍連尊者救母的事跡,是中國佛教上千年來對“孝道”的最真實表現,是佛教“孝道”思想最具有說服力的踐行。從而也可說明,佛教的“孝道”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思想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完整全面的體現了佛教的“孝道”思想。

五、古今高僧大德對“孝道”的踐行

古往今來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佛教“孝道”的踐行者,其“孝道”事跡成為後世奉行“孝道”的典範。唐代有尊宿和尚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明末自成和尚剃度後因逢戰亂、顛沛流離,能肩挑老母,遠遊四方,托缽化緣奉養母親;明蕅益大師曾四度割臂,為病危的母親求治;清玉琳國師為報母恩,在母親去世時於龕前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為報答母親,發願三步一拜從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歷時三年時間,途中風霜雪雨,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弘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於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此功德回向先母。如此之踐行“孝道”的高僧大德不勝枚舉,這些感人事跡萬古不朽,令後人永世傳誦。

佛教高僧大德皆以“孝道”作為修菩薩道的根本,主張要以恭敬心孝養父母。如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書》中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印光大師認為對父母盡人子之責,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以修萬丈高樓作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若對父母不講孝道,即使修學佛法也是無所作為。佛教主張對父母盡世間人倫之責,只是孝道的一個方面,若要真正報現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才是最好的報恩方式。如《菩薩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製止。”由此而言,世出世間都是以孝為根本。只是由於世間人只知道世間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好的孝道方式。因此,認為出家人舍親割愛,不孝養父母與世間的忤逆之子沒有兩樣。所以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同樣重視孝道;世間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間的孝道是孝之根本。如《印光大師嘉言錄》雲:“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此即是說,出家修道不僅可以報答現世父母,而且還可以報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們永脫苦輪,共登覺岸,這樣才是至孝,是為人子女者所應當奉行的。

由此可見,歷代高僧大德無不主張“孝道”是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將孝心和孝行貫穿在修行菩薩道的整個過程,主張“孝道”是成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賢愚經》中佛告訴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23]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也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因此,佛教主張“孝道”是行菩薩道的根本,也是修行成佛的首要條件之一,佛教經論無不以“孝道”思想體現菩薩的精神。

結 語

通過以上佛教經典和歷代高僧大德對孝道的踐行,可以說明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佛弟子修行佛法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為人子女者首先要做到“孝道”,如果不能孝敬父母者,雖修出世間法仍然不能證得菩提。如《大般涅槃經》所說:“菩薩摩訶薩,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佛教的“孝道”不僅表現在對現世父母及過去世父母,而且要求對一切眾生以慈愛之心、以平等之心對待。如《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因此,如果有人能戒殺放生,前世父母仗此放生功德永脫輪回之苦,這才是真正的至孝,只有廣行戒殺放生,才能報答多生父母之恩,也是在對生生世世父母所敬的“孝道”。

——(作者為中國佛學院教師)

圖:網絡 文:《法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