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家老舍會武功?專家稱屬實:少林拳、太極棍樣樣精通

作者: 張長念

大家都知道,

老舍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文化巨擘,

通過成為京文化的代表

從而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座豐碑。

人們對老捨的《駱駝祥子》、《茶館》、

《四世同堂》等作品可謂耳熟能詳。

然而,老舍竟然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練家子,

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武林好手。

這麼一位足夠「文」的人物,

怎麼能與「武術」「有染」呢?

他的武術事跡又怎麼會那麼的不為人所知呢?

拜師學拳

1933年4月,老舍忽然後背痛得很厲害,

去看大夫,大夫也都沒有有效的辦法。

這使他下定決心加強鍛煉,

就拜了濟南的著名拳家為師,開始系統習武。

他學練了少林拳、太極拳、五行棍、太極棍、粘手等,

併購置了刀槍劍戟。

1934年老舍遷居青島,在黃縣路租了一套房子。

房前寬敞的院子成了他的練拳場地。

通往客廳的小前廳裡有一副架子,上面十八般兵器一字排開。

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初次造訪,以為走錯了路,

闖進了某位武士的家,折回頭就走,被老舍先生叫住,才知道沒錯。

臧先生大惑不解,老舍先生對於武術可不是一般地投入啊。

抗日戰爭爆發後,老捨的刀棍都丟在了青島,

但太極拳始終沒扔,走到哪兒打到哪兒。

1943年秋至1946年初在重慶期間,

老舍每天清晨都在北碚蔡鍔路24號房前的一個大操場中央打拳。

他身材清瘦,帶著一副眼鏡,打的太極拳動作嫻熟,

姿勢優美,開合張弛,上下相隨,意氣相合,功夫到家,

這便是老舍先生。

文人「比武」

老舍雖嗜好拳術,但很少在人前談起,

只是偶遇懂行感興趣的人才興味盎然地深談。

1965年他訪問日本,遇到一位叫城山三郎的日本作家。

大和民族崇尚武道,他們聊著聊著,

不知道怎麼就扯到了武術,談得非常投機。

城山先生無論如何也不信

他眼前這位拄著手杖的瘦弱老者會精於此道,

一定要和老舍比試比試,哪怕試試手勁呢。

他並沒有和老舍先生說好要比試,

因為他特意要驗證一下老捨的武功,

於是突然間超老舍一拳打來。

說時遲,那時快,老舍先生順勢劃掉來拳的力道,

並順著對方的勁路一個單鞭式猛出一掌,

打了對方一個趔趄,直往老舍斜後方栽去。

老舍趕忙後退拉住他的左手,

城山才不至於栽倒在地,他大叫:「真有功夫哇!」

這件事在日本文學界一時傳為美談。

老舍不幸逝世之後,城山三郎先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

其中還提到了這場不尋常的文人「比武」。

不傳的文學

由於和拳師們有過交往,老舍裝了一肚子拳師們的傳奇故事。

在小說裡,老舍把三位出場的拳師

和他們各自的拿手戲——王二騰的刀技、孫老者的拳術、沙子龍的「五虎斷魂槍」,

描寫得活靈活現,讀起來彷彿耳邊都能聽到刀棍在空中嗖嗖的響。

但是,《斷魂槍》的妙處並不在這兒。

沙子龍斷然拒絕傳授「五虎斷魂槍」。

夜深人靜,他關好門一個人獨自在院中,

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望著恆星戰役,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

用手摸著涼滑的槍身,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故事到此戛然結束,

你只聽得「不傳!不傳!」的聲音在空中飄蕩,使你的神經為之震顫。

沙子龍的「不傳」後來居然成了一種因時代變遷而無法施展絕技的人們所特有的心理狀態的同義詞。

更有趣的是,有人還把老捨的文學稱作「不傳的文學」,

意思是說,表面容易了解,實際很難把它的深刻含意完全吃透。

練武不為外人道

老舍不僅會舞劍,而且舞得頗有心得,

居然編了一本《舞劍圖》。

1921年5月中旬,北京市舉行全市小學聯合運動會,

這本《舞劍圖》被刊印出來,並免費發放。

1930年,老舍先生由英國轉道新加坡回北平。

有一天,《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先生去拜訪他,

見他一個人正在家裡跳一種奇怪的「舞蹈」,

一會兒學燕子飛,一會兒學小動物淋雨後抖水的樣子,渾身亂顫。

陳先生看得奇怪,隨口問道;「你練得叫哪路拳?」

老舍說:「這是崑崙六合拳。」

並解釋說,六合拳流派很多,常見的有峨眉六合拳,

還有外家拳與內家拳之分。

老舍自己練的是內家,專重氣功。

陳先生問:「有什麼用?」他

心想,像你這樣學小燕飛,學小貓小狗抖水,會有什麼大用處?

老舍看出了他的心思,回答說:「這不僅能健身,還可以防身。」

陳先生不信,冷不丁一拳直衝老舍胸口打來。

只見老舍並不躲閃,略一含胸,拳頭落了空。

老舍就勢將陳先生的胳膊一撥,

陳先生頓時覺得胳膊像觸電一樣,渾身麻酥酥的。

陳先生服了,懇請老舍送他一本《拳譜》,

要照著《拳譜》去練武。老舍說可以,

但有個條件,不得到外邊說他會打拳。

老舍為何會練武

對於老舍為何能練起武術,看似機緣偶然,其實毫不為怪。

在老舍所處的時代,雖然西方文化已大肆入侵中華母體,

西方體育也已逐漸蠶食中國武術一統華夏身體運動之江山,

但遠遠不及後來之嚴重,是時國人仍將武術視為國粹,

愛國之文化人士仍能以中華武術為榮。

精武體育會以「精武」為口號,強國強種,

孫中山先生親書「尚武精神」。

國民政府自上而下建立各級國術館,

大力挖掘推行中華武術,以期提高國民體質,張揚民族精神。

當時各省國術館的館長皆為各省政府主席或黨政要員擔任,

每逢國術大賽,政商文藝各屆要人均到場觀摩,傾心關注。

楊澄甫作為一介平民,無任何官方及學術的身份地位,

他的太極拳著作出版,政界要人紛紛為其題詞致賀。

山東省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歷來崇文尚武,這從孔夫子和梁山好漢們可見一斑。

北京城作為近古都城,早成為全國武林高手的彙集地。

老舍在山東開始習武,在北京日益有成亦非偶然使成。

任何人都希望別人「文」而自己「武」,這樣自己便可處於有利地位。

但中國文化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處世韜略

又讓人學會「內強外弱」,即私下裡儘可能地壯大自己,

而對外則顯示出文弱,不僅能讓人不「知」自己,

以在不期然的鬥爭中佔據優勢,而且更受人歡迎。

因為人們總是歡迎那些弱於自己,

只能對自己客客氣氣而不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

中國文化向來倡導內斂,反對張揚。

所以,無論對於老舍本人,還是外界人們的評論來說,

「老舍會武術」不為人知,便是不難想見的當然之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