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式太極拳六大身法要點你練對了嗎?蔣玉堃太極拳述真!

蔣玉堃(1913年-1986),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南京中央國術館優秀學員,著名國術家。有《蔣玉堃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出版。從今天起,本平台選擇蔣先生所著《論太極拳》文章分享給大家。

1、頂頭懸

《十三勢歌訣》說:「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說要有沉著堂堂正正的氣概,要使周身輕鬆利落,做到「嶽鎮而安,川浮而動」的地步。必須掌握「頂頭懸」,「頂頭懸」這個法則關係到輕鬆利落還是笨重澀滯的問題。俗話說:「上不正,下牽錯」,上頭還擺不正,下面自然出現偏倚俯仰,東倒西歪,這樣對發勁施招很難能夠乾淨利落,因為自己身體的均勢還保不住,那能夠在出擊時施展有效的手法呢?!要施展有效的手、法,必須先行穩固自身,「頂頭懸」就是穩固自身方法中的一種。

頂頭懸應當如何掌握呢?這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虛領是屬於柔,「頂」是頸直肌輕度收屬於剛。具體做法,在發勁施招一眨眼之間,頭像「牛頭拱」似的使身體成為一個整體衝撞出去,隨即變為懸虛領,就是說在不發勁施招的時候是懸領的。領會運轉而產生的慣性力和體內牽動的規律,這就是現代世界上科學家們所研究的,稱之謂《最新的治療萬法》《生物回授》。

其實我國早在兩千年以前,秦漢時期就有〈心音回授〉的養身延年的學說了。古人詠太極有首詩說:一片靈機寫太和(虛實會合),全憑方寸(心意)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太阿(寶劍名)。翻作白話是:通過虛實的交替,憑意識引導肢體,有意無意地動作,變來了剛柔相濟。這首詩含有「信號回授」的意思。

2、尾閭收

《十三勢歌訣》說:「尾閭中正神貫頂」。《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這兩句話所指的也就是《太極拳經》上所說十三勢勁法之一的「中定」。這個「中定」的姿勢,現在很少人注意,各種出版書刊也未提及,對這個《拳經》上所提出的戰術(見拙作小功架太極拳),並不是不懂,而是有所忽略。

中定的具體做法即「屈膝沉襠」也就是「尾閭收」,即經常所說的「頂頭懸使精神衷,尾閭收時即中定」。開襠、圓襠、松襠、小腹前合,不要厥臀,都是做好「尾閭收」的必要注作,而其中含有「中定」的意思,尚有撐襠,多少含有分開雙腿加大底面積之意,沉襠除身體重心主降之外,主要是指「中定」。太極拳是國術,每一式有每一式的作用,是依據人體解剖和生理的規律而組成的解數(注),人們只有根據規律去作,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功效,合理地發揮技術作用,並不是劃道道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

所以在每式變換之時,意欲發勁施招之前,必須屈膝沉襠(即中定)。這等於人們所習見的在用大力之前兩腳踏穩、腰肌放鬆的姿態是一個道理。這樣做身體的重心放低,不易被人推倒,利於用腹肌的弛張為導致神氣鼓盪提供條件,從而不致氣喘身搖而有耐久的戰鬥力,這是「尾閭收」法則的目的。另外尾閭收襠胯總是保持平正,可以避免動作出現凹凸。初學者宜注意研究,不可疏忽。

《練習太極拳十要》是近代解釋古拳譜比較全面的一篇文章,可惜未把「尾闊收」這條非常重要的法則收入論文。其它也有移植形意拳種的法則,用到太極拳上的,有的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例如「彌之六合」即內三合和外三合(注)。也有移植不恰當的,不合太極拳特點:輕鬆圓活,柔和自然。

例如把「尾閭收」,說成是忍糞狀態,穀道上提(提肛),把圓襠說成要尖襠,把沉襠說成吊襠,把松襠說成裹襠,如果按照「說成」的做法,不但形相難看,而且動作僵硬,記此數則,提供學者參考。

〔註解〕:解數:國術專用詞,一進攻,一解脫的招法。

「彌之六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功能使精神抖擻。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騰合。功能使動作整齊。

3、含胸

「含胸」這條法則與其它運動項目的挺胸,正好適得其反,這是太極拳(械)的特點,也是優點,含胸的優點能擴大肺活量和腰胯轉動的幅度,有助於發勁和化勁。

掌握「含胸」幅度,因人的體格不同,而不能強同,一般標準以淺含為宜,具體做法在舒沉雙肩的條件下,兩肩頭微向前合,不是強行扣胸。要使胸肌下垂,以不妨礙腹部肌的牽動弛張,不損壞姿勢的形象為合度。

含胸的深淺程度,單人盤架子(注)與雙人推手不同,發勁與不發勁也有所不同,盤架子只是擔任模擬性的戰鬥動作,一般動作皆不發勁,只要淺度內含,配合能擴大腰胯部轉折的範圍即可。雙人推手有時取得主動,有時趨於被動,若迂強攻,為了發勁的深度,化勁的廣度,和避免擊中心臟腹地,有利於保持均勢,必須加深含胸。

加深的時候一般在發勁和化勁的剎那之間,隨即又歸於自然淺含,如此在平時盤架子時切不可做成駝背的樣子就可以了。

〔註解〕盤架子系武技成語,即打拳之謂。

4、擴背

這條法則原叫做「拔背」經研究,拔背是用背方斜肌上提,必然帶動頸直肌的鼓起,連鎖反應地引起腹直肌僵硬,形態像猴子一樣,拱圓了背,縮起了脖子,老是這樣掌握就失去了輕鬆虛領的特點。

「拔背」只是用於極個別的動作中,如楊氏太極拳的斜飛式,「斜飛式用肩,肩中還有背」。如陳氏太極拳的閃通背,像摔跤的大背騰,低頭轉身背,其他配合雙按,與頂頭同一方向將背肌上卷。

所以《拳譜》有「力由脊發」之說;但是「拔背」在整套太極拳中僅佔百分之十,其餘百分之九十的動作都是「擴背」。擴背的具體做法:在兩肩下沉的條件下,背肌群向左右兩側延伸舒張,這樣做與「含胸」法則一致,與腹肌的自由伸縮沒有矛盾,形象也比較整齊,與發勁也沒有抵觸。

《拳譜》有「氣貼於背」之說,實際背脊是沒有儲存氣的機構,只是背肌群牽動往來而產生的熱力,因為背脊布滿了中樞神經乾線,它和面部的印堂一樣是十分敏感的,所以最容易出汗。「拔背」和「氣貼於背」那是前人限於科學的條件下所認識到的。

「擴背」是從現代科學的旁通下提出的,例如許多著作中說:「能含胸即是拔背」,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根據科學所得的回答,不是一回事。本來神經指揮要「含胸」胸部的隨意肌立即響應而起功能,神經指揮是「拔背」背肌群馬上起反應,這就是《拳譜》所說的」發勁沉著松凈專註一方」。即就常識來判斷,前人列為「含胸」和「拔背」兩條法則,顯然不是一回事,如果混同「含胸」與「拔背」的分別,會給教學上帶來含胡不清的概念,那就不妥當了。

5、沉肩

為什麼要「沉肩」?沉肩與技擊的關係又是怎樣?原來太極拳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都是由一系列對立統一的因素組織的,這些因素包括方向、路線、幅度、距離、力量、速率、節奏、風格等。「沉肩」這個法則,是處理對立統一的因素的手段之一,也是獲得動作正確的保證。沉肩的具體做法,見「法則與生理衛生的關係」。這裡講「沉肩」對技擊的關係:

(1)有助於,「頂頭懸」的虛領動作,使精神得以煥發,因為「沉肩」使頭顱上頂,達到思想集中,引出神采奕奕。

(2)有助於,心跳的頻率不至過速,不致意煩,不因動作的難度高幅度大,而引起呼吸促迫的現象,利於持久運動,因為肺葉因沉肩得到舒展,所以不致氣喘。

(3)有助於,下盤(注)的紮實,單腳獨立不致顫抖搖擺,因為「沉肩」像古代建築高樓殿宇,雖然單擺浮擱,以大屋頂壓住下腳的力學原理是一樣的。

(4)有助於,出手的快速,如放箭一樣射出,不致彎彎曲曲,出手無力,因為「沉肩」能使手臂直線擊出。

(5)有助於,周身的朋開,因為沉肩本身就是朋勁,從而產生沾、遠、粘、隨的「不丟頂」勁。(注2)

(6)有助於,防身護體,起到手足兩扇門的作用,因為「沉肩」使胳膊撐開,起到作為身體屏障的作用

(7)有助於,神經傳導的敏銳,立即能做到《拳譜》所要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因為「沉肩」胳膊支撐,使腋下最靈敏的笑感神經,不受外壓,從而能掂出極輕的分量,和勁路德趨向。

(8)有助於,放鬆周身的肌肉,使動作沉綿,因為「沉肩」帶來了彈簧力,胳膊的一頭,像繪圖的圓規,而被固定了畫圓,所以動作總是循弧形軌跡而運轉的,這就是強調必須掌握法則的道理,如果不按照法則,就不合太極(械)的門徑,也就練不好太極拳(械)。

〔註解〕

下盤:即下肢。

不丟定:即推手時搭住對方,也不丟開,也不硬頂的意思。

6、垂肘

人體運動系統,是由骨骼,骨關節,骨骼肌三者所組成,骨路是槓桿,骨關節是活動的支點,骨骼肌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進行伸屈,牽動骨骼,運用法則去完成太極拳所要求的各種動作,肘關節這個起重支點,在拳術中特別重要。《拳譜》說:「過猶不及」是說做的太過了,反而不符合要求,例如肘尖翹起朝天,勢必牽涉足跟上浮,容易被人推倒。那麼怎麼掌握呢?「垂肘」要在放鬆肌筋的條件下,兩肘尖像時鐘的指針一樣,自3點到9點,都是正確的,超過9點到3點前,都是不正確的,這是垂肘的標準。至於對技擊的關係,有三點:

(1)有助於,增加力量和關節韌帶的彈力,可以緩衝和減弱來勢。符合《拳譜》所要求的「屈中求直」的準則,因為胳膊具有彈性,這種提高了的關節和韌帶的彈力性能,可以到老不衰

(2)有助於,保衛胸膛和腹腔,即肘關節轉輾衛戍於兩肋之間,還有利於三尖相照,攻守兩宜。

(3)有助於,卷放的遲速,必要時可以將對方兩臂夾住以自身為支柱,借對方的進攻的力量,使出巧拔千斤的起重力,將對方摔出去,(見拙作《太極散手》一書中「抱虎歸山」一招,及其他用肘的方法)。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影片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