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自己點“無聊”時間,更容易激發創造力

來源:edsurge

作者:Stephen Noonoo 

智能觀 編譯

“人們都不想讓自己無聊,因為他們認為無聊就代表無能。”而事實上,有點小無聊反而是好事兒。英國心理學會的會刊《心理學家》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無聊有助於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幾年前,記者兼播客主持人馬努什•佐莫洛迪陷入了創作低谷。經過一番思考,她終於找到了原因:她認為是自己沒有足夠的無聊時間。(儘管這聽起來很奇怪)

她的時間被現代科技塞得滿滿的——她的手機時間太多了。這使她沒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來發揮創造力。

於是,從2015年開始,佐莫洛迪決定停止工作,並邀請她播客“Note to Self”(自我提示)的聽眾和她一起踏上一段測試之旅,來進行這個她稱之為“無聊而精彩”活動的挑戰。

“我們的想法是,要深入思考科技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並對日常活動設定一些嚴格的限制。”後來,她寫了一本類似自傳的書,並與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新公司和播客系列節目,來深入探討科技是如何塑造我們生活的。

在費城舉行的國際教育技術學會(ISTE )2019年會議上,佐莫洛迪談到了她的“無聊而精彩”的挑戰。有關當代人的信息超載,她的聽眾如何回應,以及為什麽科學表明無聊對大腦有好處等話題。下面就是對她演講的整理編譯,分享給你。

關於無聊而精彩

當意識到缺少奇思妙想的創意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時,我就開始嘗試努力改變。但這似乎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很想知道,我每天幾乎不停歇地認真做事、努力探索,為什麽還是毫無所獲?是不是因為我不給自己那種感到“無聊”的時間?它和創意有什麽關係嗎?

在我生長的年代,人們常說,“只有無聊的人才會感到無聊”,我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或者無聊是否對我們人類有用。我與神經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交談過,他們告訴我,當我們啟動一個叫做“默認模式”的網絡時,大腦就會處於一種清醒的休息狀態。這是一個神經網絡,當一個人沒有參與任何事物時,這個網絡就會被“默認”激活。

這也是我們在做自傳體計劃時使用的方式方法。我們會真實地與自己對話,會回顧生活——那些高潮和低谷——並構建一個關於為什麽我們會坐在這裡,並去預測我們未來的故事。我們還會想到要去的地方,並想出相應的路徑,等等。這些就是我們在利用大腦的空閑時間做的。

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不停地點擊手機,就無法利用這種驚人的腦力。所以我問觀眾們,是否有興趣和我一起做個嘗試,試著讓生活變得更無聊,更多的走神,做更多白日夢。

我原以為會有幾百人報名,但48小時內,就有2萬人報名了。我想,這並不是因為我有多不同、多惹人注目。而是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說明人們都對那種忙碌的現象有所擔憂。

我這樣做看起來有點另類。首先,我讓人們下載一些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以測量他們在手機上花了多少時間,以及他們查看手機的頻率等,因為我們都喜歡自我量化。

結果顯示,我們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費2小時左右;每天查看手機60次。這個數據能代表整個社會的狀態嗎?

在我去的一所高中裡,一個15歲的學生問我:“你這個群體難道不是自我選擇的群體嗎?這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平均狀態吧?”他是對的。我估計這些數字偏低了。因為來參加挑戰的人更注意自己的習慣,所以才會來參加活動。

我是如何讓他們感到無聊的?在測試的一周內,他們每人每天會收到一份附有作業的時事通訊和一個小型播客,裡面會介紹當天要嘗試科學和技術的任務。

我最喜歡的是第三天,這天的主題是“刪除那個應用程序”。這個想法不是讓你退出Facebook或做任何激進的事。只是讓你在這一天卸載手機裡使用最頻繁的應用程序,這樣你就無法訪問了。

它傳達的信息不是因為“這個技術不好,要關掉它。”而是我們做事如何才能更有目的性,讓技術工具去改善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名“任務大師”。

很多新興研究告訴我們,科技正在影響大腦的工作方式。十年前,我們工作時的注意力大約每三分鐘轉移一次。現在我們每45秒就會轉移一次注意力,而我們一整天都是這種狀態。

實驗結束後,90%的參與者都減少了他們的手機使用時間。但對我來說,收獲最大的,是這些故事背後引起的共鳴。一個人寫信給我說:“我感覺好像從精神冬眠中醒來了。”

儘管我們的數據相當不科學、也不見得準確,但許多學術論文都引用了這個案例。一點神經科學知識和個人數據就能讓人們得到思考並引出更多的東西,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2.信息超載

在另一個項目中,我想教大家如何處理來自我們設備的信息。約4萬人報名參加了這個“信息魔法”活動。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實驗,旨在幫助人們找到焦點,並利用他們接收的各種信息做一些事情。

80%的參與者提到信息超載帶來了身體不適。65%的人認為這影響了他們的睡眠,45%的人認為這讓他們頭疼。我最喜歡的一項統計數據是:30%的人說信息超載讓他們的眼睛抽搐。

既然如此,為什麽人們還是放不下手機?

人們告訴我,“我不想錯過一些可能激發靈感的東西。”或者“我覺得有必要隨時了解最新資訊,這樣就有談資了。”又或者“我深信我一天能完成的事情比任何人對我的期望都多。”

當我向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京(Daniel Levitin)描述這種不斷點擊的衝動時,他解釋,我們人都有生理上的極限。

他說:“每次你把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時,大腦就必須啟動神經化學開關。”“這就需要消耗大腦中的營養物質來完成。所以,如果你想同時做四、五件事,其實你並不是同時在做四、五件事,因為大腦不是這樣工作的。恰恰相反,大腦是在不停地從一件事切換到另一件事情上,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耗盡你大量的神經資源。

一般人每天要在電腦上切換566次之多,這會消耗大量葡萄糖。我要求人們通過選擇一周的信息目標來重置他們對信息的期望。在這一周內,只能瀏覽那些能讓他們達到目標的信息。

那麽,無論是你想變得更有創造力,還是想對某一特定主題更了解,想了解最新的新聞,還是想與家人和朋友保持更多的聯繫,或者只是讓你自己感到更協調都可以。心理學家稱這樣叫“堅持模式”,它已經被證明了有助於改善你的記憶力。

每天結束時,我們都會通過短信和參與者聯繫。一周的實驗結束後,71%的參與者感到壓力減輕了。但同樣,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一個女人的故事。

這個女人把法語作為她的信息目標,她只看法語YouTube,隻做法國菜,每天下班後用法語給我的語音信箱留言。她說,那一周她學的法語,比在過去20年裡,每周上一次成人教育課學到的還要多。

因此,我認為,我們要在上網前設定目標,不能忘記我們上網的初心,這樣才能避免信息超載帶來的痛苦。

3.一起努力爭取無聊

在完成第一個項目後,我寫了一本書,名為《無聊而精彩》(Bored and Brilliant)。裡面一遍又一遍出現的話題讓我感到很精彩。家長和孩子們在螢幕前爭得不可開交;員工在應對職場上的倦怠;年輕人在應對抑鬱和焦慮等等。

很多老師告訴我,他們課堂中也在用這本書,因為關於這方面的課程太少了。智慧的老師都知道,這既非開始亦非結束。因為誰都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麽。技術有著驚人的力量,它將我們與更多的信息和更多人鏈接在一起,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事。

但我認為,我們要教人們如何以及為什麽要用技術產品。因為,那些互聯網商業模式,吸引著我們貢獻更多的數據和時間以及瀏覽和點擊,這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

很多老師告訴我,他們現在必須在課堂上教一些他們以前從未教過的東西,包括人類最基本的功能,比如如何交談,如何傾聽,如何與他人眼神交流之類的。

現實就是如此,唉,怎樣才能讓我們更無聊呢?

—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