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計程車上的哥賣零食、裝按摩椅月賺千元 監管困難存安全隱患

原標題:計程車上的哥賣零食、裝按摩椅月賺千元 監管困難存安全隱患

浙江在線杭州5月22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金晨)開了十幾年計程車的阮司機,沒想過有一天會在車裡賣起零食。阮司機是上海海博出租公司的一名駕駛員,接到公司通知後在車內安裝了「車載便利店」。「車載便利店」由一個個塑料膜的格子組成,位於副駕駛座位的後方,格子裡裝著各類零食、飲料以及一些小型日用品。乘客通過掃碼,就可以購買。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城市交通運輸管理處獲悉,針對「車載便利店」的試運行,目前出租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未有明確的規定,管理部門在保持關注。

「目前尚未有相關的行業法規,公司的運營管理也沒有成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早些出管理辦法或者規定。」阮司機還透露,如今他的月收入在三四千元徘徊,他通過「車載便利店」賺的錢能有日常月收入的五分之一,相當於他一個月的餐費,很多司機同行表示過羨慕。

阮司機的「車載便利店」。 澎湃新聞記者 何穎晗 實習生 朱奕奕 攝

計程車上開便利店、裝按摩椅

繼上海之後,這種移動載移動便利店,已經悄然進入深圳和成都,並變得越來越多。

來自深圳的黃女士日前在上班路上打到了一輛車身貼有「袋鼠」標識的計程車,原來,這是一輛裝有車載便利店的車子。上車後,她按照習慣坐在計程車後排,看到自己面前有一個裝有各種零食的透明分類口袋,裡面裝有汽水、薯片、豬肉脯等十多種零食飲料。袋子上方還有一個二維碼,提示乘客可以通過掃碼選擇、付款,然後便可以享受相應的零食。

還沒來得及吃早飯的黃女士掃描了袋子上的二維碼,便進入了購買界面,她選擇了一袋堅果集合、一根牛肉棒和一瓶咖啡後,用微信付款25元,黃女士的早餐就在車上解決了。「很方便,雖然品類不算多,但在車上購物和用餐這件事很適合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黃女士表示,經常加班的她也習慣了晚起,早上的時間特別緊張,別說早餐了,連化妝都要在上班路上搞定;如果可以在路上解決早餐,對於自己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除了車載便利店外,成都乘客小郝在乘坐計程車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新裝備——按摩椅。小郝日前打計程車前往機場,上車後,他習慣性乘坐前排座位,剛坐好,突然感覺到車座「動了一下」,「類似按摩的感覺,然後大概按摩了幾秒鐘,就停了,我才注意到副駕駛座位被改造成了一個按摩椅。」小郝對記者表示。隨後司機司機指了一下小郝面前的廣告,上面寫著「微信掃碼就可以享受出行按摩」,具體價格是「喚醒身體」5分鐘3元,「通行氣血」12分鐘5元,「舒張筋骨」20分鐘8元。微信掃碼後,小郝選擇了「舒張筋骨」按摩,在線支付8元,便享受了一路的按摩服務。

小郝對記者表示,按摩椅實際上是在副駕駛座位上加裝一個按摩墊,這種按摩墊可以全方位按摩脖頸、腰背、大腿,感覺很舒服。針對是否影響乘客系安全帶的問題,小郝表示:「我覺得影響不大,只是加裝一個墊子,安全帶什麼的都不變。」

的哥賣零食每月凈賺一兩千元

車吧平台的負責人陳燕軍向記者介紹,公司推出該項目是為了給計程車司機增加收入,提升他們的服務品質;商品的進貨價與售價之差都歸司機,約有20%-30%的利潤。在陳燕軍看來,每一輛運營車輛(計程車、專車)都可以被改造成移動精品店,這些車輛車內放有貨架展示商品,車尾廂裝有貨箱允許司機隨時補充商品,有的還配備有冰箱存儲商品,滿足乘客在出行時的零食、飲料、日常用品等需要。他們從一級供應商處拿貨,然後在計程車司機充電站統一安排自動補貨櫃,方便司機進貨且不耽誤工作時間,充電休息的時候就完成了補貨流程。

數據顯示,自2016年10月項目落地以來,越來越多的司機從中受益,單車最高月銷售額從6000元提升至15000元再升至29000元;2017年10月,有司機司機首次突破10萬元的年銷售額。目前,成交記錄最多的司機已經成交4427單,年收入十餘萬元。數據顯示,目前通過培訓的駕駛員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有司機表示:「賺的錢夠一個月的飯錢了,而且這是純利潤,很滿意。」

據介紹,目前車吧還做到了本金、利潤、車費秒到帳技術,沒有類似網約車系統的提現規則,乘客付款即可秒到帳。

乘客覺得車上做一次按摩「不貴」

記者聯繫到了小郝乘坐的計程車司機楊司機,楊司機介紹稱,該按摩椅剛剛安裝一禮拜,不過每天掃碼體驗的人並不少,「今天已經是第七個人體驗了,乘客覺得新鮮、不貴。」楊司機表示,該二維碼已經跟車輛綁定,乘客每次掃碼支付後,25%的金額歸司機,25%歸計程車公司,50%歸服務提供方。「這一個禮拜每天能有十幾二十塊的收入。」

據介紹,該按摩椅還處在推廣階段,目前成都只有楊司機所屬的出租汽車公司安裝了20輛試點車,給這20輛車加裝按摩椅不需要的哥支付費用。不過,從該公司官網上,記者了解到,實際上改裝一輛車的成本約為3萬元,以上海某汽車租賃公司2017年9月以1000輛車實測的數據顯示,司機每月分得利潤225元,車輛公司分得利潤45000元。

監管困難 存安全隱患

不僅是上海,近兩年,在杭州南京、深圳等地都相繼出現過車載便利店,且盈利模式不一。

紐約初創企業Cargo聯手uber(優步)司機,在零售商品之餘,更多是和品牌商家合力,以廣告行銷獲得盈利來源。深圳gogo車吧項目中,司機需要直接付款拿貨,差價收入歸司機。而在杭州的魔急便項目中,申請司機需為滴滴平台合規司機,並交納車載盒子(M obileG oBox)保證金299元,司機本身並不直接購買貨品,司機每日可獲得銷售總額20%的提成。

不過自2016年起步至今,深圳gogo車吧項目曾經歷停滯,其中司機意願低是重要原因,目前,深圳gogo車吧把採購利潤完全讓給司機。據深圳gogo車吧數據,每100個司機中僅有10%願意嘗試車載便利店。而杭州魔急便和紐約Cargo等企業均是通過補貼吸引司機。

除了發展前景不明朗,這一新消費場景引發的監管難題以及政策法規配套,也多次被提及。

「計程車銷售食品的話,導致監管困難,且食品安全無法保障,萬一出現食品事故,追責困難,也帶來安全隱患。」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周銘介紹,食品零售行業應該有固定的經營場所,並且辦理相應的食品安全及食品衛生許可。

即使第三方取得食品經營許可,也應受經營地、經營範圍等限制,計程車是流動的,跨區域的,並非固定的經營場所,他認為,這樣的便利店是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首先要合法,第二不希望發生風險,第三控制潛在風險。合法在前面。」周銘說。

而談到食品安全,周銘更表示擔憂,「如果食品被不法分子掉包,發生惡事件等,這些都是計程車以及計程車公司,還有第三方平台無法迴避的問題,到時出現問題,各方推責,損害的是乘客的利益」,食品安全涉及到人身安全重要一環,計程車流動範圍大,乘客流動性大,這都會增加食品安全監督難度,同時,食品還有保存期限限、退換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

周銘認為,計程車經營應在保障乘客安全、增加乘客舒適體驗感,以及規範等角度創新,而不是多種經營。計程車本身太空小,增加多餘的設定,勢必會影響乘車的體驗,如在計程車內吃東西,食品味道以及食品殘餘,也會造成計程車衛生狀況差等。

(綜合人民網、澎湃新聞網、北京青年報等消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