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賣殼之後重走老路 “黑牛食品”能否翻身

  賣殼之後重走老路 “黑牛”能否翻身

  從行業第二到轉型失敗不得不賣殼,多年輪回之後原黑牛食品又重新返回原有航道,只是這一次沒了上市公司的光環,還會有當年的輝煌嗎?

  新金融記者 淮純菊

  “黑牛”新生

  食品業務被剝離了之後,上市公司黑牛食品(如今的主營業務是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便漸漸淡出了公眾視野。

  然而,“黑牛食品(主營業務為豆奶,黑牛食品賣殼前,以下簡稱為:老黑牛)依然健在,只是換了一種活法。”一食品行業觀察人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乍聽起來,有點繞。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老黑牛沒有了上市公司的光環之後,正以廣州拿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拿森公司)的新身份,經營著與“黑牛”有關的產品。

  黑牛食品的官網顯示,其公司名稱是體現不出任何“黑牛”痕跡的拿森公司。“核心成員基本上都是多年來跟著老闆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忠誠度很高。早年,他們一直是衝泡粉類飲品行業的老二,主要從事大豆及穀物類營養飲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一知情人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拿森公司的電話被接通後,聽筒裡傳來的仍是“歡迎致電黑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問候,接電話的工作人員稱,公司就是之前的那個上市公司(老黑牛),如今不是了,但仍舊經營著黑牛品牌的產品。

  “退市後的‘黑牛’,做得不錯。沒有了業績成長的壓力,他們反倒能將重心轉移到主營業務上,不僅如此,他們還抓住了豆奶類產品重獲新生的市場契機;團隊的戰鬥力也很令人欽佩。”前述知情人士稱,不僅如此,拿森公司還在技術領域實現了突破。“他們的脫渣、脫腥、脫皮技術也改善了豆奶飲品的口感。”

  該評價,基於他近幾個月來對拿森的了解。其目前正在與拿森公司談合作,是在對拿森公司的產品、市場策略以及相關政策做了充分了解之後形成的,“並非信口開河”。

  事實上,對食品圈外的吃瓜群眾而言,多少有些糊塗,且對“黑牛”的印象並不深刻。

  可如果我說老黑牛就是那個為了做雞尾酒飽受詬病,最後不得不賣殼求生的“黑牛”時,你或許就能對號入座了。

  公開資訊顯示,老黑牛於2010年上市。上市後,除了2011年業績實現增長,之後的幾年一直處於下滑通道。到2016年,黑牛食品的年銷售業績是1.59億元,比起高峰時期的8.57億元,短短幾年,衰退之勢盡顯。

  面對屢屢下滑的業績,老黑牛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謀求了多種方式轉型。這其中,最引人注目和發人深省的,莫過於在雞尾酒領域所做的嘗試。

  彼時,雞尾酒成了整個食品行業追逐的對象。為了“翻身”,老黑牛不惜砸下重金。然而,時運不濟,2014年年底,達奇(老黑牛的雞尾酒產品)上市前,預調製雞尾酒市場已經開始降溫。

  2015年1—9月間,達奇雞尾酒僅銷售千余噸,實現銷售收入2291.94萬元。2015年10月底,老黑牛前三季度財報出爐,淨利潤虧損1.59億元,同比下降6449%,可謂“悲慘”。

  同年11月,黑牛公開拍賣一年前火熱上線的預調製雞尾酒生產線,由於資產減值損失,當年淨利潤虧損高達6.4億元,至此,其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殼資源”。前述知情人士判斷,2017年,拿森公司的年銷售額肯定高過2016年。有時候,企業上市,未必就是一條好走的路。“退一步,方知海闊天空。”

  緣何隕落

  老黑牛,能有今天的局面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時,也令人唏噓。“畢竟,它曾穩坐豆奶領域的第二把交椅。”前述行業觀察人士說。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早年陳佩斯在電視裡豎起大拇指喊了一嗓子:“豆奶,還是黑牛好。”不論結果是不是如此,彼時的黑牛,還是有些知名度的。2010年老黑牛登陸A股時,其競爭對手維維股份已經上市十年了,雖然二者的主營業務相差無幾,但就市場份額而言,維維股份卻佔了絕對優勢。

  然而,上市首年,老黑牛迎來了利好。數據顯示,2010年,老黑牛實現淨利潤8100.75萬元;扣非淨利7579.25萬元。同期,老對手維維股份扣非淨利只有4683.14萬元。

  轉年,老黑牛迎來了上市後的業績高峰,公司實現淨利潤1.03億元;扣非淨利9856.29萬元。那一年,黑牛竟也坐上了豆奶領域的頭把交椅。

  其在當年的財報裡表達了自己的傲嬌——“民以食為天”是永恆的真理,2012年的飲料行業將繼續保持優良的經營環境,公司募投項目的產能即將釋放,還簽了周冬雨做新代言人,誓要進入“中國食品飲料業一線行列”。

  然而,好景不長。如前文所述,自2012年開始,老黑牛的業績便進入了跌跌不休的狀態。數據顯示,2012年,銷量沒什麽變化的它,庫存卻增加了一倍。“圈裡人都知道,高企的庫存是一個危險信號。”一從業者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終於,在2015年,巨虧6.4億元的老黑牛,虧出了“新高度”。公開資訊顯示,也就在這一年,老黑牛的控股股東林秀浩賣殼套現。也或許從那個時候起,林秀浩認識到,上市這條路並不適合“黑牛”。

  當然,老黑牛的隕落也並非一蹴而就。“它曾經四度轉型失敗。”前述從業者說。2013年,老黑牛走上了多元化的路子。年報顯示,它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常溫乳酸菌飲品;搞差異化創新,改良產品配方,推出無添加、低糖、無糖等改良產品;更換包裝;清理管道庫存。

  從手段上看,是想借消費更新,賺取更多的毛利。然而,收效甚微。更糟糕的是,彼時,食品飲料行業面臨洗牌,豆奶、複合麥片逐漸被消費者“嫌棄”。於是,有了第二次轉型——涉足雞尾酒領域。

  2014年,黑牛食品推出預調製雞尾酒品牌達奇,還下血本簽了彼時的國民老公——都教授的扮演者金秀賢做形象代言人。

  “預調製雞尾酒正站在消費市場剛剛爆發僅一年的風口上,貫徹互聯網思維的產品在年底順利上市後,公司主業屬性將發生重大轉型,此單品業務未來有望實現收入利潤幾何級飆升。”那一年,銀河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對黑牛食品此輪推新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不承想,雞尾酒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其大筆投入,得到的結果是除了業績再次下滑,還因為“市場不好,加上管理很次,沒做起來,最後還被收購了……”前述知情人士說。

  繼雞尾酒之後,老黑牛還試圖在大健康領域和物流領域有所突圍,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有人將介入雞尾酒領域視為壓垮“黑牛”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實際上這屬於重大戰略失誤。”前述行業觀察人士認為。

  在他看來,即便當年老黑牛不做雞尾酒,日子也不見得就好過。“說不定會跳進另外一個坑,只能說,上市肯定是好事,但上市之後的發展路徑一定要規劃好。”

  再贏機會

  峰回路轉。

  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也沒有人知道為何在老黑牛賣殼之後,豆奶又熱起來了。“2017年是豆奶爆發式成長的一年,大大小小的品牌蜂擁而出,勢頭凶猛。”這是業內達成的共識。

  一份證券公司的研報顯示,豆奶營養豐富,近年來銷售增長較快,2011—2017年我國豆奶行業銷售額從50.8億元提升至90.0億元,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約10%,增速高於美日等國家,2020年,行業規模有望突破百億元。

  值得關注的事,我國人均豆奶消費偏低,參照日本的人均消費量,豆奶市場至少有3倍以上的成長太空;參照其人均銷售額,我國豆奶市場存在4—6倍的提升太空。從豆奶形式的發展上看,存在從固體衝調到液態即飲、從低溫到常溫、從單一場景到多元消費場景變化的趨勢。

  面對行業的潛在增長太空,各大廠商近年加碼布局:衝調型豆奶龍頭維維增長受阻,轉型推出液態即飲豆奶;維他奶依靠產品創新與精準定位穩居液態豆奶龍頭;達利“豆本豆”定位中高端;伊利精心打造“植選豆乳”,定位高端……

  拿森公司也適時推出了瓶裝即飲豆奶。其對外聲稱,2017年,該產品在短短半年內新增優質意向客戶4000餘位,遍布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全國大部分省區。

  好消息是,3月20日,其黑牛豆奶PET瓶裝新品也會上市。

  “正是趕上了這波潮流,並在產品上做出了改進,再加上靈活的市場政策,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也並非難事。”前述行業觀察人士說。

  據他了解,拿森公司在市場運作機制上非常靈活;沒有了上市公司的“偶像包袱”,他們也可以輕裝上任。即便如此,拿森公司目前最多也就處在區域小企業的隊列裡,在細分品類裡只能算是第三梯隊。

  “黑牛的機遇主要是趕上了豆奶品類高增長的機會,另外,黑牛的品牌影響力還可以。但這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畢竟,在競爭激烈的飲料行業裡,不進則退。”該觀察人士說。

  除了上述已經加入的“大家”,有消息稱,更多的企業正準備進入這一領域,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是,農夫山泉正躍躍欲試;而生產豆漿機的九陽,也想分得一杯羹……

  顯然,機遇的背面恰是風險。“盲目跟進,從來討不到什麽便宜。重要的是,在飲料行業,只有資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實踐證明,資本投入型外行企業,倒下的太多了。”前述從業者說。

  現實是,飲料行業是一個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靠規模取勝,最終要決勝終端,而迄今為止,外行資本進入且成功的案例基本沒有。“希望此次跟風進入豆奶領域的企業不要重複雞尾酒之痛。”

  至於拿森公司是否能在此輪大機遇中贏得翻身機會,那就要看其功夫深淺了。“好在如今的拿森公司務實了許多。”前述知情人士表示。“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觀點,獲得了拿森公司相關負責人的認可。興許,沒了上市公司的光環,他們反倒能夠堅持初心。

  然而,有關其萌生賣殼想法的時間節點、豆奶“複興”的原因、業績從2012年開始便一蹶不振以及做雞尾酒產品帶來的危害等問題,該負責人已不願多言,他們更願意著眼未來。拿森公司公開資訊披露,“2018年,是黑牛食品強勢突破的一年、全面爆發的一年。”希望它真能得償所願。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