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佛入門:煩惱與菩提之間竟然有這樣的關係?

煩 惱 與 菩 提

第四十一課 煩惱與菩提

煩惱與菩提亦是相對的名詞。有煩惱可舍,才說出有菩提可求,如果煩惱沒有了,菩提之名也無從安立了。

煩惱分有根本與枝末二種。無明是根本煩惱;隨無明而起的枝末煩惱,叫做隨煩惱。再扼要的說一句:無明是因,煩惱是果;因為所有一切的大小煩惱,皆因無明而起的。由於無明的愚昧而迷於理,就起貪、起嗔、起慢、起疑;迷於事,就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種煩惱叫做“五鈍使”和“五利使”,都屬於根本煩惱所攝,好像一個黑社會團體裡的主席團;而無明又是根本煩惱中的根本。好像主席團裡的最高主席;其他種種的枝枝葉葉的煩惱,又好像在主席團組織支配之下的一群惡少或嘍羅了。

菩提是梵音,它的意義,我國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是指一種能覺於道的智慧。大智度論說,這智慧有三種,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了徹諸法真空之理的空智。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空是一切諸法的總相,窮其體性,已入人生哲學幽玄的領域。道種智是分別觀察一切諸法現象的有智,把一切萬有的性質、現相、系統、因果關係等分析得條理清楚,而獲得結論,是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析的範疇。一切種智是了徹一切諸法的本體和現象的綜合智慧,空有二智的統一性,事理無礙,心境一如,是溶冶科學哲學於一爐的智慧,亦可以說是超科哲性的智慧。因這種徹見諸法原理真相的智慧,已非普通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世俗知識能力所能揣測了。

在這三種菩提能覺的智慧中:一切智是照察本真,是二乘的覺智;道種智是觀俗事物,是菩薩的覺智;一切種智是空有不二,真俗雙融,是佛陀圓滿的覺智。我們凡夫眾生為何沒有這三種覺智呢?就是為客塵的煩惱障蔽真性,發不出菩提的覺智來。

煩惱是菩提覺性的敵人,它時常來侵犯覺性,想打劫覺性內在的智寶。覺性為了要衛護自己的智寶,常常與煩惱的盜敵發生激烈的鬥爭,稍一不慎,就會被它衝出來,喪失了切智寶。這一場的戰爭,我們可以叫它做情與智的戰爭,或者是愛與道的戰爭。發心勤求菩提的學者,須要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否則稍或疏忽,理智作了感情的俘虜,道心淪為愛欲的奴隸,那麽,煩惱就成者為王,菩提是敗者為寇。

明朝的理學家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地方剿蕩盜賊。天有友入山問他:“山中的盜賊還容易防治嗎?”王陽明說:“山中之賊倒易治,心內之賊卻難防。”所謂“心內之賊”,就是煩惱在作祟。所以我們要證菩提,必先破除煩惱。昔人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我們學佛的人亦要說:“煩惱未滅,何以為聖?”學佛出家,也不過是要出煩惱之家,入菩提之室罷了。

(未完待續)(摘選自《初級佛學課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