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構性存款「退燒」 未來面臨嚴監管

■廖木興/圖

在資本新規的影響下,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填補保本理財留下的太空,規模突飛猛進,成為銀行攬儲利器。熱鬧和喧囂之後,在理財新規的影響下,結構性存款逐漸推銷,10月份發行量近乎腰斬。分析認為,當前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是利率雙軌制下的過渡產物,未來對結構性存款的專門性監管政策會逐步頒布。而目前「假」結構性存款等亂象,當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假」結構性存款其將被大額存單等更簡單更具優勢的市場化利率產品替代。

■新快報記者 黎華聯

10月發行量比8月近乎「腰斬」

在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導向下,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逐漸退出舞台,結構性存款作為投資「新寵」迎來爆髮式增長。在年初,結構性存款一度異常火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突破8.3兆元,同比增長50%。

來自央行的數據亦顯示,1月份-5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增速分別為14.69%、4.84%、5.18%、4.05%和1.21%,6月份環比下降0.62%,7月份-9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增速分別為5.44%、3.21%和1.06%。

但數據在6月份發生變化,發行數量及收益率雙雙下降。到10月份,據融360不完全統計,該月共發行295款結構性存款產品,較9月份環比減少13.74%,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86%,環比無變化。理財新規下發後,結構性存款的下降趨勢明顯,10月份相比8月份發行量,近乎腰斬。而在上周,結構性存款發行量為75款,發行量相對平穩,不像上半年那樣大幅上漲。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02%,較此前一周下降了0.27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25%。

這其中,民生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收益率最高,為5.41%,主要是由於「聚贏股票」和「聚贏匯率」系列的結構性存款最高預期收益率在10%以上,但最低收益率僅2%。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購買門檻也降至1萬元。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上漲。記者查閱目前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發現,甚至有個別掛鉤滬深300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在12%,但由於此類產品到期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最終的實際收益還是要看最終兌付水準。

客觀的需求和戛然而止的叫停

今年4月27日,人民銀行牽頭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發布實施。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然而,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投資產品需求程度仍然較高。兼具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特徵的結構性存款,相比於銀行存款,結構性存款透過選擇權和固定收益產品間的結合,可以適當保障本金或獲得較高收益。在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逐步退場的情況下,在銀行的攬儲壓力推動和保守型投資者慣性的需求下,結構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財的替代產品。

根據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有關規定,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結構性存款的退燒,是因為理財新規的頒布。9月28日,理財新規正式稿發布,對結構性存款定義、如何監管作出了具體規定。根據理財新規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也就是說,沒有衍生品交易資格,就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這使得不少中小銀行因此停止了結構性存款的發行。數據也可體現,9月份,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42兆元,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70兆元。大型銀行增長4.9%,中小型銀行減少0.88%。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增幅相對較大,但中小型銀行個人及部門結構性存款規模均出現下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師陳健恆在研報中表示,中小銀行申請衍生品交易資歷,短期內很難達到上述要求。理財新規正式發布後,預計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和佔比將明顯開始回落,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負債壓力的分化將更加明顯。

監管頒布是必然,走向真結構性存款

在過渡時期,結構性存款因為最能符合市場需求,目前仍是不少銀行和投資者的選擇,甚至往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也參與到結構性存款的購買中。如日前上實發展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繼續以閑置自有資金購買不超過總額人民幣20億元的銀行結構性存款,授權期限自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2019年8月31日止,可在授權範圍內滾動使用。

不過,目前結構性存款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雜音是「假結構性存款」。所謂的「假結構」,即並未與衍生品掛鉤,或通過期權條款的設計,使得客戶實際獲得最高利率的概率極大,變成了剛兌產品,客戶基本上是穩賺不賠。這與理財新規要求的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相違背,也不符合資管新規去剛兌的原則。

而目前,產品設定接近於完全觸發預期最高收益率條件的「假結構」類產品仍然存在。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在其研報中表示,目前多家銀行為規避資管新規,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財,以此吸納負債,很多中小銀行業跟風發行「假結構性存款」以實現高息攬儲。但「假結構性存款」仍屬於變相剛兌,未來一定會面臨嚴監管。

陳健恆同樣認為,當前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是利率雙軌制下的過渡產物,未來利率雙軌制並軌的路線決定了結構性存款業務的未來發展進程。相應的監管要向前看一步,更多側重在未來的「真」結構性存款的監管上。

和大額存單競爭,「假結構」或被取代

「之前結構性存款由於沒有利率上限,得到了一段時間的火熱發展。」融350分析師表示,由於現在監管對結構性存款進行了限制,「假結構性存款」的發展得到進一步限制,大額存單有望承接20萬以上的結構性存款的投資需求,成為推動利率雙軌制並軌的重要產品。

大額存單在今年進一步放開了利率上限,承擔著利率市場化的重要角色。近日,在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等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跌的形勢下,大額存單的利率卻依然堅挺。並且投資者對大額存單的購買熱情也高漲,甚至某些銀行對大額存單的購買時段進行了限制。據融360監測的35家大額存單利率數據,10月份大額存單利率均值表現穩定,主要是上調的利率集中在2年和3年期限。

陳健恆表示,通過測算,目前各期限的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之間的利差鋼彈1.5%-2.5%,「更何況大額存單還設定了遠高於結構性存款的20萬元的投資門檻。」

陳健恆認為,如果再下一步,存款利率市場化也要完全推進,利率雙軌制完全並軌,那麼預計目前市場上最主流的「假」結構性存款將不復存在。由於不需要再構造保本結構高吸攬儲,存款利率可以直接上浮至目前市場利率水準(比如半年期4%左右),那麼假結構保本產品由於其條款複雜,出於投資者保護需要許多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也沒有必要存在了。「當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假』結構性存款由於其複雜的條款劣勢將逐漸被大額存單等更簡單更具優勢的市場化利率產品替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