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純乾貨丨白茶,從神農嘗百草開始說起

v從製作工藝上來看,白茶是最簡單的茶。關於它的來歷,卻眾說紛紜。

有人說,它起源於「神農嘗百草」時期,也有人說,它出現在「茶聖」陸羽撰寫《茶經》的唐代,還有人說,它來自福鼎太姥山一個傳說。

關於它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白茶」而解之?

湖南農業大學的楊文輝教授表示白茶可能起源於神農時代以後的商代。

在《關於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一文中他提到,「史書中曾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現有史料和關於神農其人的考證分析,白茶可能是起源於神農時代以後若乾年的商代的巴蜀地區( 約公元前16 世紀一公元前10世紀),自神農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後而加以利用,後發展成飲料 。

神農嘗百草遇毒時,從茶樹上摘下鮮葉咀嚼而解毒,從而認識了茶的藥用價值。

上古時代尚無製茶法,人們運用的自然晾青的茶葉「萎凋」工序,就是一種古老的製草藥方法。

先人用採摘的茶葉最初作藥用,由於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為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採集的幼嫩茶葉曬乾收藏起來,乾曬的方法屬於白茶製法的範疇,這是茶葉加工的開端。

從此之後,人們開始採摘茶樹上的鮮葉,自然晾乾收藏。茶學界專家陳椽教授同樣認為「如現時製白茶,可以說是製茶起源時期。」

「茶聖」陸羽曾愛太姥山上茶?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今天的電子地圖可見,溫州到太姥山車程大約138公里,與《茶經》中的記載幾乎相同。陳櫞教授也在《茶葉通史》中也印證了我們的觀點:「永嘉東三百裡是海,是南三百裡之誤。南三百裡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

可見如今的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確實是《茶經》中的「白茶山」。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

至於這種「白茶山」上的白茶工藝與今天的福鼎白茶是否相同,猶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唐代,福鼎太姥山就因為白茶而出名,併入了陸羽的法眼。

陸羽品鑒天下好茶無數,可《茶經》中記載的茶葉品種少之又少。在唐代,若沒有登上陸羽《茶經》則算不上好茶。從這個角度上說,福鼎茶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成為全國名茶了。

冠年號「政和」為地名,只為盛產白茶?

不僅是福鼎,福建的政和縣與白茶也淵源極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宋代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5年),因進獻貢茶白毫銀針,「喜動龍顏,獲賜年號,遂改縣名關棣為政和」。

明朝,政和白茶產量已具相當規模,到了清朝時期,進入鼎盛。乾隆年間,政和縣產茶的盛況,連著名的北苑產區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僱傭一空,只是當時政和縣山區無茶行、茶莊的設定,一筐筐的茶葉被茶販運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連知縣都不禁生出無限感嘆。

迄至清鹹豐年間政和始有茶葉加工場所。《茶葉通史》載:「鹹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製茶廠,僱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家私營製茶廠,出茶多至萬餘箱」。特別是光緒五年,鐵山村發現政和大白茶(一說在鹹豐年間發現)並得以大量繁殖推廣,勤勞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為原料,製作的各色名茶相繼問世,品質大幅度提高。

說了這麼多,不難看出,作為工藝最簡單的茶,白茶從古代流傳至今,受到一眾茶客的喜愛,無論它緣起何處,流傳至今,盛而不衰,都是我們值得一試的茶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