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中學重建足球場,發現3000㎡古墓,單坑19顆頭骨

來源:春城晚報

據媒體報導,“大具中學足球場在重建時,發現地面裸露出一些石棺,感覺不太對勁。”

今年6月,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接到當地村民的上報之後,馬上趕到大具鄉進行實地調勘、向周邊村民了解情況,經過初步的現場查看發現,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幾方石棺,極有可能有約3000平方米的石棺墓葬密集分布於該球場內。

經過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逐級上報審批,在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複後,近日,開始對石棺墓群進行規範、系統的清理保護。

學校重建球場發現石棺,分層葬式在雲南是首次發現

“由於墓葬群地處沙地,土層瀝水性能好,故而棺內人骨保存比較完好。”作為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雲南文化名家、國家科技部在庫專家閔銳表示,此次在大具鄉頭台村委會為都小組發現的墓群墓葬類型多樣,有長方形、圓形、不規則形豎穴土坑和石棺墓4種墓葬類型。

閔銳表示,一個墓坑裡分層埋葬是這個墓地的特點,且每一層有1至2具一次葬遺骸,在其周邊放置有多個二次葬遺骨,這種葬俗在雲南是首次發現。令人驚奇的是,不少石棺中有多具人骨,其中在一個墓坑裡最多的有4層葬,如12號墓葬,墓坑裡的頭骨數量多達19個,但是否是作為殉葬或是二次葬,以及其與墓主人的關係還在進一步確認當中。

12號墓葬的分層埋葬

在麗江市、玉龍縣文物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下,閔銳帶領的研究團隊正井然有序的對考古現場進行發掘修複。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為都墓葬每層都有隨葬品,多為單、雙耳陶罐、石刀、石斧等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少量飾珠、手鐲、貝類等,但多出現於小孩的石棺當中。

“這些對於探查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葬俗都有著很高價值。”閔銳表示,“曾經也參與發掘過雲南許多類似的墓葬群,但像這樣類型的在雲南考古史上較為罕見,墓葬的緊密排列、獨特的葬俗方式以及出土的隨葬品都對於進一步研究金沙江河谷地區的文化序列以及古代民族的遷徙交流、生活習慣和葬俗禮儀非常重要。”

初步判斷墓地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現場發掘完成後的古物、人骨將第一時間被帶到研究所進行鑒定化驗,最大程度減小古物出土後因氧化造成的損壞,也將有利於後續資料的有序整理。”來自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體質人類學的趙東月博士在實驗室裡負責對出土的古物、人骨進行鑒定和修復工作,她表示現場發掘與修複鑒定工作同時進行,也是此次為都古墓發掘的又一亮點。

“考古不僅僅一門學科的單打獨鬥,而是多學科的通力協作、融會貫通。”閔銳說,此次為都古墓考古發掘,不同於傳統考古作業的紙筆測繪,無人機航拍、RTK測量、三維建模等數字化技術被廣泛運用於此次考古工作當中。

此次大具鄉為都村墓葬是玉龍縣第一次主動進行的考古挖掘,初步判斷墓地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現有面積為2500平方米,是近年在麗江金沙江河谷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發掘,填補了該區域大型墓葬群考古發掘的空白。

陶紡輪

海貝

石飾珠

銅項飾

房址,有長方形和方形各一座,初步判斷為杆欄式房址。遺跡還有灰坑,其中4號灰坑為袋形坑,口部最大徑約2.3米,底部最大徑約4米,坑裡出土數量較多的陶片、石器、大的紅燒土塊、動物骨和一個人頭骨。

4號灰坑

石器

紅燒土塊

目前,發掘工作仍在緊張有序進行中,經過考古人員的研究分析,許多未解之謎也會慢慢浮出水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浙江之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