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對美中俄三角意味著什麽?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在川普的新《國家安全戰略》裡,俄羅斯與中國並列,成為對美國的主要威脅。俄羅斯威脅主要存在於歐洲。美國坊間對中俄威脅的評價是:中國才是真正的威脅,俄羅斯只是煩人而已。但畢竟列為主要威脅了,不妨看看俄羅斯是怎樣的威脅,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對美中俄三角意味著什麽。

軍力對比:今與昔

對於軍隊建設來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冷戰高峰,蘇聯GDP一度達到美國的40%,但軍費佔比大大高於美國。按照美國海軍學院有關研究的估算,在整個冷戰時代,蘇聯軍費與美國大體相同,在整個70年代甚至略高。其他北約盟國的軍費總和約相當於蘇聯軍費的一半,而華約國家的軍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美國加北約對蘇東集團在軍費開支上約佔1.5:1的優勢。裡根時代大舉增加軍費,但實際上只是趕上並超過蘇聯的軍事開支,實際超出的幅度並不大。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斷崖式跌落。普京屢次誓言要重振俄羅斯軍備,但在剛有點意思的時候,就受到石油價格暴跌的影響。石油價格暴跌前後的2015年是俄羅斯冷戰後的經濟高峰。這一年,包括美國的北約GDP總值約30倍於俄羅斯,軍事開支總值則是8950億美元對520億美元,“只有”17倍。西方不僅佔絕對優勢,還有顯著擴大優勢的潛力。此後,由於經濟困難,俄羅斯與西方的差距繼續拉大,但俄羅斯依然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威脅。

2015年北約國家與俄羅斯的軍費開支對比:藍色部分為北約,紅色部分為俄羅斯。光看軍費投入,很難想象俄羅斯如何成為西方的威脅

在冷戰末年的1989年,歐洲戰區的蘇軍兵力達到55.5萬,加上華約盟軍54.9萬,總兵力約110.4萬。北約方面,駐歐美軍兵力為20.3萬,北約盟軍48.8萬,合計69.1萬。蘇東集團享有1.6:1的優勢。理論上進攻方需要3:1的優勢才能確保勝利,但蘇東集團的40萬兵力優勢可以在關鍵戰場形成局部優勢,達成突破和分割殲敵,實際優勢還是很可觀的。

1989年北約與華約歐洲兵力對比:美軍(深藍),北約盟國(淺藍),蘇軍(深紅),華沙條約國家(淺紅)

總兵力是一方面,兵力構成是另一個方面。在主戰坦克方面,1989年的歐洲蘇軍擁有18180輛坦克,華約盟軍另有11125輛,合計29305輛。駐歐美軍擁有5000輛坦克(包括常駐部隊和前沿預置坦克),北約盟軍另有6829輛(包括所有西德和其他歐洲盟國部署在德國的坦克),合計11829輛。蘇東集團享有近2.5:1的優勢。

但在戰術飛機方面,不考慮海航的話,歐洲蘇軍擁有2655架,華約盟軍1851架,合計4506架。美國空軍擁有637架(所有常駐歐洲的作戰飛機),其他歐洲盟國3613架(所有歐洲盟國加上加拿大常駐歐洲的作戰飛機)。蘇東集團只有有限優勢。考慮到飛機性能、航程、載彈量差別,蘇東集團實際上沒有優勢。

冷戰時代是美蘇全球對抗的時代。美軍在歐洲之外還有很大的兵力,蘇軍同樣如此。如果戰爭只在歐洲爆發,雙方都能調集更多的兵力。但考慮到對抗的全球性,可以向歐洲增援的兵力數量並不確定。

但冷戰結束後,在歐洲實力下降的不只是俄羅斯,北約集團的實力下降也很嚴重。1991年到2016年,即使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羅馬尼亞等前華約國家加入北約後,中歐、北歐的北約兵力依然下降幾乎2/3,駐歐美軍和德軍是北約的中歐主力,兵力下降也最顯著。

在波羅的海戰線,俄羅斯甚至以7.8萬對北約的3.2萬佔有顯著的優勢。考慮到北約3.2萬中有1.86萬來自波羅的海國家,這些軍隊在裝備和訓練水準上不超過冷戰後期蘇軍,低於當前俄軍,戰鬥力要打很大的折扣。俄羅斯的實際優勢更大。

波羅的海地區北約與俄羅斯作戰兵力對比,北約軍隊中只有五分之二屬於較有戰鬥力的美軍和北約前沿增援戰鬥群(eFP)

東歐戰場

另一個問題是地理因素。除了極北苦寒的科拉半島與挪威接壤的一小段,俄羅斯與北約的實際接觸線只有在波羅的海地區,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有烏克蘭隔著,土耳其有格魯吉亞隔著。如果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保持中立,波羅的海就成為北約陸軍可能與俄羅斯陸軍直接衝突的僅有地段。

但這裡又不是連貫完整的戰線。歷史上屬於東普魯士但在二戰後割讓給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地區(舊稱哥尼斯堡地區)鍥入波蘭和立陶宛之間,與白俄羅斯形成一個只有50公里寬的走廊地區。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僅存的可靠盟國。一旦戰爭爆發,波蘭-立陶宛走廊與加裡寧格勒必然成為爭奪的要地。北約得手的話,加裡寧格勒的精銳兵團和波羅的海艦隊就被包了餃子;俄軍得手的話,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的陸地聯繫就被切斷。在聖彼得堡和加裡寧格勒兩端夾擊中,北約與波羅的海國家的海上聯繫也難保。

這是一片平坦的地區,不乏草甸和沼澤,最適合重裝突擊。二戰蘇軍在這裡發動了巴格拉齊昂戰役,有說法這是二戰蘇軍戰果最大的戰役,德軍此後從敗軍走向潰軍。相信北約方面和俄羅斯方面誰都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

“巴格拉季昂”戰役中尤為關鍵的行動就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越過普利皮亞特沼澤(地圖中央)的進攻

在2000年到2015年間,美國陸軍的重裝旅和裝騎團從19個裁減到9個。2012-13年間,美國陸軍在德國的最後兩個常駐重裝旅也撤編了。到2014年,駐歐美軍的坦克從冷戰時代的5000輛降低到一輛也沒有。冷戰時代,德國擁有幾千輛坦克。到2014年,只剩244輛,其中只有不到100輛能夠投入戰鬥。巴爾乾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只有輕裝甲部隊,根本沒有坦克。波蘭在2000年加入北約時還有1700輛坦克,到2016年只有不到1000輛了,其中3/4是老式的T-72M。

美軍已經重新開始在歐洲輪駐一個裝甲旅,波蘭開始用“豹2”坦克更新老舊的蘇式坦克。北約也向波羅的海地區派駐了相當於一個重裝旅的“前沿增援戰鬥群”(eFP),儘管裝備上與傳統重裝旅相比還是偏輕。

然而看這eFP的部署方式:不到一萬人的軍力,從愛沙尼亞到德波邊境擺開一字長蛇陣……

在俄羅斯方面,陸軍建設有重回重裝化和大編制化的趨勢,用意顯然在於常規的高烈度戰爭條件下的重裝大兵團突擊,而不過度糾結於靈活反應。2013年,莫斯科地區的兩個旅擴編為兩個“小師”,每個師大體相當於兩個旅的實力。更多的“旅改師”還在進行。俄軍還在西部軍區組建了兩個軍,兩個機械化旅從中亞調到西部,另外組建了一個新的坦克旅。空降兵也擴編了1/3。俄軍的志願兵比例大幅度增加,演習強度大幅度提高,更加貼近實戰,訓練水準和官兵素質顯著提高,在格魯吉亞、東烏、克裡米亞和敘利亞都有出色表現。

相比之下,在後冷戰和反恐戰爭時代,北約軍隊大面積推動輕裝化,把重點從常規的高烈度戰爭轉向非對稱的低烈度戰爭。

在波羅的海戰區,俄軍的坦克優勢更加明顯:752輛對129輛。在這裡,假定北約的“前沿增援戰鬥群”的三個營級戰鬥隊各配屬一個坦克連,另外在波蘭的美軍重裝旅及時開進戰區。俄羅斯方面則隻算入西部軍區的現有坦克數量,沒有算入加裡寧格勒部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配屬坦克。據估計,俄羅斯陸軍共有2700輛坦克。

但北約方面在空中力量方面有決定性優勢,擁有2928架美國作戰飛機加2529加北約盟國的作戰飛機。這是算入了美國和北約的所有作戰飛機。飛機的調動非常迅速,只要及時下定指揮決心,北約方面確有能力集結這麽多的飛機到波羅的海戰場。俄羅斯方面也算入了所有作戰飛機。雙方都隻計入三代和四代作戰飛機,沒有計入更老式的二代。

波羅的海地區,北約與俄羅斯主戰坦克和戰鬥機的數量對比

更具體地,在地面,雙方可就地投入的兵力(等效為旅級戰鬥隊)為:

北約方面:

——2個裝甲旅/機械化旅(“前沿增援戰鬥群”和美軍裝甲旅)

——6個步兵旅/摩步旅(波羅的海國家軍隊加美軍“斯崔克”旅)

俄羅斯方面:

——8個摩步旅

——4個坦克旅

——6個空降/機降旅

——3個炮兵旅

——1個火箭炮旅

應該指出的是,上述數據中,波蘭陸軍沒有算入。在波羅的海戰爭的情況下,波蘭陸軍的首要任務是保衛波蘭領土和北約前進基地,而不是增援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樣理由,俄羅斯方面的加裡寧格勒地區的兵力也沒有算入。當然,如果爆發波蘭-立陶宛走廊-加裡寧格勒爭奪戰,這些兵力都應該算進去。俄羅斯方面的摩步團、空降團、坦克團直接等效為相應的旅,這可能誇張了,但即使對半打折,俄羅斯方面依然享有顯著的兵力優勢。俄軍的炮兵優勢無疑將得到最大發揮,以彌補空中火力的不足。這也符合俄羅斯軍事傳統和戰略戰術。下表為主要地面裝備方面的對比。

但在空中,對比要複雜一些。一方面,北約方面的作戰飛機不僅數量上佔絕對優勢,還有俄羅斯方面尚不存在的具有隱身能力的四代作戰飛機。另一方面,俄羅斯方面的防空優勢是壓倒性的。俄羅斯的防空網嚴密地覆蓋了交戰前線。如果算入白俄羅斯,北約的空中行動安全太空受到極大的壓縮。這是俄羅斯對抗北約空中優勢的最有力武器。

俄羅斯防空系統在和平時期(實線圓)與針對波羅的海三國狀態下(虛線圓)的部署情況

把範圍擴大的話,瑞典國防研究局(FOI)認為,大規模戰爭爆發時,俄軍有能力在幾個星期裡動員起包括裝甲、炮兵、空中和海上力量至少15萬兵力。美軍也能動員大量的增援兵力,但需要幾個月才能跨過大西洋。俄軍還在繼續擴充西部軍區的實力。據估計,2020年前,西部軍區的三個軍將擁有三個摩步師、三個空降師、一個坦克師和四個合成旅,另外得到眾多獨立旅和戰鬥支援旅的支援,總兵力相當於26個旅/團,比現兵力水準提高約44%。其他軍區的俄軍還有9個軍的兵力。

但把眼光局限在波羅的海地區是不對的。一旦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爆發戰爭,白俄羅斯加入俄羅斯一方幾乎沒有懸念,烏克蘭加入北約一方也是大概率事件。烏克蘭倒向北約可能使得白俄羅斯成為脆弱的突出部,而白俄羅斯和東烏兩個方面的擠壓也可能使得一馬平川的烏克蘭不可防守,並對波蘭形成直接壓力。另外,俄羅斯西部軍區固然強大,但計入波蘭到中歐甚至西歐的北約兵力更強大。

在高加索和黑海方向,土耳其的立場比較曖昧,但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方面也可以預期,只是離開土耳其的後援的話,能達到什麽效果不好說。克裡米亞有可能成為爭奪的另一個焦點,或者成為北約在南方鎖住俄羅斯的鑰匙,或者成為俄羅斯在南方戳破北約包圍圈的尖刀。這些因素會使得戰爭走向的不定性極大增加。

土耳其政變之後迅速逆轉的俄土關係,讓這個北約成員國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立場十分微妙

不過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方向無端主動進攻北約,這是一個偽命題。俄羅斯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低於北約,整體軍事實力的差距更大。除非北約進攻已經導致俄羅斯的生存危機,而進攻波羅的海方向是從側翼打掉北約進攻勢頭的有效戰術,俄羅斯主動進攻波羅的海方向是愚蠢的自殺。普京不是愚蠢的人。俄羅斯在歐洲采取的是戰略守勢,而不是攻勢。

普京的核戰略

但俄羅斯在戰略武器方面十分高調。日前普京宣布了俄羅斯的“奇跡武器”,包括高超音速洲際巡航飛彈、洲際核魚雷和“薩爾瑪特”洲際彈道飛彈。

坊間對於前二者已經多有討論,這裡不再重複,值得注意的是“薩爾瑪特”飛彈。這是用來取代冷戰時代最令美國不寒而栗的號稱“撒旦”的SS-18洲際飛彈的,事實上,“薩爾瑪特”在西方就有“撒旦II”的名號。“撒旦”是重型洲際彈道飛彈,可攜帶10個機動分導的55-75萬噸當量核彈頭加上一堆假目標,只要一枚成功突防就可以對美國造成難以接受的損失。“薩爾瑪特”可攜帶10-24個分飛彈頭(包括助推-滑翔方式的高超音速彈頭),或者一枚5000萬噸級當量的單彈頭。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的新地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威力的核試驗,當時的“沙皇炸彈”就是5000萬噸當量,離爆心55公里的塞維爾涅村的所有建築統統被徹底蕩平,遠在挪威和瑞典都有建築玻璃被震碎。按照計算,熱輻射在100公里之外仍可造成三度燒傷。這是在4200米空中的空爆,但依然製造了相當於5-5.25級的地震,地震波繞地球傳播三周後依然可以被地震儀探測到。

“薩爾瑪特”的尺寸和重量太大,只能從地下井發射。這是與現代洲際飛彈轉向機動發射的潮流背道而馳的,而公路機動的洲際飛彈本來就是蘇聯/俄羅斯首創的。公路機動的洲際飛彈與潛射洲際飛彈一樣,強項在於遭到敵人核打擊後的核報復。地下井發射的“薩爾瑪特”更加適合先發製人打擊,最低限度也是探測到敵人發射後不等飛彈落地就立刻發射的互相確保摧毀。這種放棄彈性、追求最大毀傷的目的不是尋求勝利,而是確保不致戰敗。

對於追求絕對安全的美國,俄羅斯擺弄這些針對美國的核武器,當然是威脅。俄羅斯也確實需要這樣的高調,因為冷戰後的這二十多年,俄羅斯太窩囊了。本來以為是在跪舔美歐的腳,卻被按住腦袋吃了一嘴屎。不管是為了確保俄羅斯利益不再受到侵害,或是重建俄羅斯的自尊自信,俄羅斯有必要這樣做。但普京也很狡猾,很會選擇挑戰的入手點。

戰略核武器是用來看的,不是拿來用的,大力發展的目的不是好戰,而是不戰。俄羅斯對此很清楚,美國其實也清楚。在後冷戰初期,美國還真是走了一段戰略核武器常規化的路。“戰斧”巡航飛彈最初是核彈頭為主,用於常規攻擊是後來的事,“核戰斧”則在2013年全部退役了。B-1B轟炸機在海灣戰爭期間還是“全核”的,以至於全程缺席,但老布什之後,B-1B徹底取消核能力,現在是“全常規”轟炸機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博拉博拉山區追剿本·拉登失利後,美國也考慮過用常規彈頭改裝部分“三叉戟”潛射洲際飛彈和“民兵III”洲際飛彈,作為全球精確打擊武器。在奧巴馬上任之際,美國確實在推動用常規精確製導武器取代部分核武器,弄得歐洲人一激動,以為可以用諾貝爾和平獎臨門一腳,推動無核化,鬧了個大笑話。

美國曾經考慮過用常規彈頭的“三叉戟”飛彈進行全球快速打擊,然而這種飛彈很容易引起其他核國家的緊張

現在俄羅斯反其道而行之,重建互相確保摧毀,用核訛詐來製止北約對俄羅斯利益的繼續蠶食。把門檻提高,把代價做大,反而能維持和平,這是冷戰的最寶貴經驗。這也與中國軍事現代化以常規軍力為重點的路線恰成對比。

核力量是用來保衛生存的,而常規力量是用來保衛利益的。核武器的使用門檻高不可攀,常規軍事力量的使用門檻就低多了,使用非常靈活。正因為如此,冷戰後美軍建設的重點在於常規。也出於同樣的原因,中國吸取了“銀河”號、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的教訓,大力加強常規軍力的建設。但俄羅斯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這道理就在於:俄羅斯國力嚴重衰退,在北約步步緊逼的情況下,尤其在“龍興之地”烏克蘭都可能倒向北約的現在,確保生存才是第一要務,已經沒有力氣在利益上寸土必爭了。重中之重的蘇-57都弄得那麽吃力,其他陸海空軍主戰裝備就別提了,只能炒冷戰末期的冷飯,包括聲勢造得很大的S-400防空飛彈,原型號編號S-300PMU3就說明了問題。

俄羅斯對美國更大的威脅在於牽製。普京是個聰明人,他高調炒作俄羅斯重振軍備,其實是把握好尺寸的:既要振奮國內士氣,並阻止北約繼續蠶食,又不能把自己樹立成美國的頭號靶子。核武器作為中看不中用的威懾性武器,其公關作用和實際軍事作用美國是十分清楚的,中國依然是白宮到五角大樓的頭號目標。但普京也確實打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迫使美國重振核軍備。

核軍備比常規軍備“省錢”,這只是相對而言。在美國的核三位一體中,“民兵III”洲際飛彈已經難說是否還代表世界先進水準了,但“三叉戟D5”潛射洲際飛彈依然是傳奇般的存在,B-2隱身轟炸機依然是美國獨有技術。只是這些裝備都老化了,急需換代。

難說冷戰後的美國究竟是疏忽了,還是確實認為沒有了蘇聯威脅,戰略核力量的作用已經極大淡化,未來可以用常規精確打擊完成大部分過去只有核打擊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清楚的是,一強獨大二十幾年後,美國突然發現,核威脅重新抬頭,而美國在核武器更新方面掉鏈子了,現在必須急起直追。“哥倫比亞”級核潛艇、B-21轟炸機、核巡航飛彈、下一代洲際飛彈(可能把“民兵III”和“三叉戟D5”的換代合並,一彈兩用)都有這個背景。

普京也在巧妙地利用冷戰時代的核軍控協定給美國添堵。冷戰時代的核軍控是美蘇兩家的事。現在,英法兩家的核力量依然弱小,但中國的核力量在悄悄壯大。中國核力量可能永遠也到不了冷戰高峰的蘇聯水準,或許也永遠沒有必要達到那樣的水準,但比冷戰時代的中國是要強大得多了。問題是,美蘇之間的核軍控協定不包括中國。普京在擴充核軍備,但依然在核軍控協定容許範圍之內。即使俄羅斯核軍備擴充到協定規定的極限,美國依然可以確保互相摧毀。但加進一個中國,核均勢就不好說了。美國單方面撕毀協定的道義成本太大,而中國並沒有興趣加入任何美國主導的核軍控協定。

同樣的問題還存在於中程彈道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裡根與戈爾巴喬夫的中導協定禁止美蘇研發與部署中程彈道飛彈與陸基巡航飛彈,這是冷戰後歐洲安全的基石。但中國從未加入過中導協定,中國還研發並部署了大量中導和陸基巡航飛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常規彈頭,帶末端製導的中導還可用於反艦。這使美國陷入了在亞太的單方面軍控的尷尬局面。

美國有意撕毀中導協定,但這又解放了俄羅斯的手腳,北約歐洲盟國將承受俄羅斯中導和陸基巡航飛彈的巨大壓力。俄羅斯對美國擴大戰術核武器使用範圍的對等回應則進一步增加歐洲的壓力。這也是歐洲盟國對美國的新核戰略暗地不安的原因。

在亞太,美國部署中導和戰術核武器有明顯的戰術好處,南海島礁是理想目標。但這些武器的部署地日本和澳大利亞就要睡不著覺了,因為中國不可能坐以待斃,中國核中導的目標可想而知。

這是在核武器方面。在常規軍力方面,中俄的角色反過來,美國患有軍事優勢強迫症。中國不僅在數量上正在充實,在技術水準上也在迅速趕超美國,殲-20、055大驅已經為人們所熟知,核電彈航母、安靜核潛艇呼之欲出,轟-20也在“蠢蠢欲動”。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迫使美國卷入軍備競賽。

美國要保持整體軍事優勢,就必須在核軍備方面重建對俄羅斯的優勢,並同時在常規軍備方面保持甚至擴大對中國的優勢。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川普時代的美國正在進入擴軍備戰新時期。現在還難說這樣的大投入能在高債負、低增長的情況下維持多久,但俄中這樣在核常和歐亞“目不斜視”的默默的協調挑戰有效地分散美國的實力,在客觀上對俄中都有利。

三國演義

在任何力量博弈中,三邊結構才是穩定的。但像三國演義一樣,三邊中常有兩邊站在一條戰線。通常是老二與老三站在一邊,但也可能是老大與老三站到一邊,很少會出現老大與老二站到一邊的情況。但這種統一戰線也是不穩定的。在冷戰時代,美歐聯手,對峙蘇聯,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打邊鼓的。現在,輪到歐洲打邊鼓了。沒有了蘇聯壓力,歐洲儘管在總體經濟實力上遠遠強於俄羅斯,但缺乏凝聚力,形不成有效的政治軍事力量。現在是中俄聯手,對峙美國。美國依然是老大,中國老二,俄羅斯是遙遠的老三。

但中國這個老二是坐二望一,趕超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過於強大”的中國並不符合俄羅斯利益,地廣人稀、得之不義的遠東既是俄羅斯的財富,也是俄羅斯的心病。中國成為老大可能成為美俄聯手的契機。川普當選前後美國戰略界聯俄製中的思路對中國是特別危險的信號,眼下由於美國國內國際政治因素而攪黃了,但這個長遠威脅還是存在。

川普當選與俄羅斯的關係依然在調查中,但調查本身就顯示了美國政治和社會心態中對俄羅斯的根深蒂固的敵視。長期冷戰的積澱使得與俄羅斯走得過近成為政治不正確,兩黨爭鬥更是使得與俄羅斯的任何瓜葛都成為政敵最得心應手的把柄。

經過了“努尼斯備忘錄”的反擊,川普終於在“通俄門”問題上奪得了主動權,然而離大獲全勝還很遙遠

另一方面,美國是世界警察,但美國的心理故園在歐洲,美國難以無視歐洲的安全利益,歐洲也不願讓美國甩包袱、自己承擔主要的防務責任。把美國的戰略重心依然栓在歐洲,這是現在歐洲和美國國內的“親歐”勢力大力炒作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方向的威脅的原因,英國對俄羅斯間諜中毒案的激烈反應也是在強調俄羅斯威脅。

俄羅斯以戰略核力量為重心的軍事重建則有離間美歐的用意。把矛頭直指美國,越過歐洲,近交遠攻,既淡化歐洲盟國作為前沿屏障的作用,又把衝突門檻大大抬高,間接爭取周邊和平環境。

在美中俄三角中,中國現在處於有利的2對1位置,但必須對這樣的三邊關係的不穩定性保持清醒認識。普京在安大線問題上的反覆充分就證明了他隨時樂意拋棄中國。

中國正在推動基於共贏互利原則的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在地理上與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的邊緣地帶大體重合。在地緣戰略的陸權理論中,不管美洲如何發達,歐亞非構成的世界島才是人口、文化和經濟重心所在,其心髒地帶是從伏爾加河到長江、從喜馬拉雅山到北冰洋的廣袤地區。心髒地帶的意義在於天險環繞,具有天然的防禦穩定性。在現代交通工具的支持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斯皮克曼將馬漢的海權論、麥金德的心髒地帶理論結合發展,提出邊緣地帶理論。這是環繞心髒地帶的沿海,是心髒地帶進出海洋的必經之路。斯皮克曼指出,掌握了邊緣地帶就掌握了心髒地帶;掌握了心髒地帶就掌握了世界島,單一強權控制下的世界島是美洲、澳大利亞、英倫、日本加起來也不可能匹敵的超級強權。

蘇聯解體了,但俄羅斯依然坐擁心髒地帶的大部。中國不僅坐擁余部,還是邊緣地帶的東南段的主體。一帶一路則構成邊緣地帶的南段和西南段。中俄加上一帶一路國家構成非洲以外的世界島的主體,可算準世界島。難怪美歐對一帶一路像踩到尾巴一樣。

另一方面,日益強大的中國如果控制了邊緣地帶,也將在事實上“包圍”了心髒地帶,對俄羅斯也是可觀壓力。

中國不會因為“友邦驚詫”而放棄推動一帶一路,但這也可能對俄羅斯的戰略選擇造成難以預計的影響。

俄羅斯是威脅嗎?對誰是威脅?是怎樣的威脅?在近期還是遠期?這還真是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