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藍籌白馬股還是成長股 私募大佬稱警惕獨角獸風險

  很糾結!大藍籌白馬股還是成長股?五大私募給出答案,警惕這一風險

  中國基金報記者 趙婷

  基金君先上整理好的乾貨:

  高毅資產投研總監卓利偉:應把風格切換變成對企業長期競爭力和價值估值判斷。股票供給階段性增加,一定抑製存量估值,所以今年主要賺企業業績增長的錢,而不是估值擴張的錢。但短期擁擠交易,結構上存在小坑,要留心。未來不關心指數怎麽走,只在自己懂的產業中找到認為不錯的股票,找不出來就空倉。

  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田鋒:行業中最關注消費更新、產業更新,以及AI軟硬體融合。現在看市場風險不大,未來會把更多精力放在香港市場上面。

  理成資產董事長程義全:今年第一個風險是“獨角獸風險”。如果A股市場整體增加供給,別指望手裡的公司是可以獨善其身;要看到美股市場調整對A股的影響。整體上面有一點擔憂中國經濟投資失速的風險。未來中國A股市場會越來越給有長期估值的公司溢價。

  豐嶺資本董事長金斌:股票的分歧不在成長還是價值,而在於基本面。中國經濟本身增長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按照過去盈利增長預測未來可能面臨挑戰,這是風險來源。未來一兩年恆生指數和滬深300性價比最高。

  興聚投資總經理王曉明:說股票便宜、貴,都是相對的,今年白馬股比去年年初貴了不少,成長股小股票比去年初便宜不少,但放在更長時間段看,這個結論又是完全兩樣。今年大家不要用風格判斷市場,還是看公司本身,我們相對偏愛新型消費。

  以下是此次圓桌論壇的詳細內容

  (嘉賓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陳家琳:市場風格切換,去年分化非常大,白馬股一路一馬平川,漲幅非常可觀。另外之前黑馬一蹶不振,最近稍微有變化,請各位嘉賓談談各自的觀點。

  金斌:最近大家討論價值和成長,有人說要成長,有人說要價值,成長和價值不是一回事,我們覺得成長股最大核心是要證明能持續成長,別是假成長。為什麽所謂成長股2017年表現不靈,市場發現這些成長是假的。價值股,它的核心是證明自己不是價值陷阱,有的看起來今年有業績,明年沒有業績。股票本身問題分歧不在於成長還是價值,而是在於基本面,這個是問題核心。

  卓利偉:所謂風格切換,對我來說,要把這個問題變成對企業長期競爭力和價值估值判斷。去年創業板指數跌了很多,我也買過創業板股票,到現在都在持有,中間有一些創業板股票漲得很好。在我的腦子裡面沒有板塊之分,只有好企業和壞企業之分,好生意和壞生意,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問題。

  好生意用幾個緯度去判斷。首先符合社會發展、巨集觀經濟轉型特徵。好生意,簡單通俗化,這個公司過去和現在努力去花錢,花時間研究研發積累能力,在未來管用,管用時間越長越好,時間和規模是它的朋友,不是敵人。這個是籠統判斷方法,具體的公司有細節有所不同。

  王曉明:我的觀察,中國價值投資理念,掙的錢很多時候選擇的不是傳統經典意義上的價值股。我們講便宜、貴,都是相對。今年白馬股,比去年年初貴了不少,成長股小股票,比去年初便宜不少。放在更長時間段看,這個結論又是完全兩樣。我的觀點,今年大家不要用風格判斷市場,還是看公司本身,可不可以漲,增長是不是這樣,可不可以持續,這是最關鍵的。

  田峰:去年所謂市場講的大藍籌、白馬股行業露頭,投顧公司有很多說法,我們拿了一些股票,這些股票賺錢了。拆開看60%左右是成長,所以價值和成長,很難拆開看。

  把時間拉得更長做歸因。過去十幾年收益來源於企業增長,收益無非是三塊,資產配置,行業配置,個股選擇。我們在行業配置,選到好的企業,有競爭力、長期穩健發展,持有它三年、五年,跟它一起成長,這個收益是我們主要的收益。

  程義全:今年不要做這麽嚴格的風格區分,還是重在對公司本身的長期考量上。為什麽今天普遍問,或者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跟2017年的背景有很大關係。

  先跟大家說一個數據,滬深300流通市值是20兆,漲到了28兆,這跟周期行業供給側改革有關係,還有一個來自於估值提升。過程有一點像馬車在上坡,推著走的感覺,一開始過程是資金催動過程,很多人參與推馬車過程。坡度肯定比以前更陡,原來推馬車的人,現在坐馬車,馬車原來是20兆,現在變成28兆,大概率今年比較線性外推去年風格。

  第二,去年IPO是437家,去年平均IPO9個漲停板,這個裡面有打新的資金,買了藍籌股打新,這個裡面有非常的貢獻。個人感覺最近已經降到差不多6個漲停板,甚至在我看來,IPO發行以後,有3個漲停板已經是好生意。第二個可能,成長不太貴。剛才曉明講的特別同意,中國偽成長不少,真的不能說成長太貴。

  籠統去表達。2017年是回歸,2018年有可能繼續回歸。

  陳家琳:第二個問題,更加具體投資機會,或者方向。第一個問題更多是講大的方向方法,第二個是看看到底那些地方可能產生更大的投資機會。

  金斌:我們認為2018年兩層機會,第一個跟2017年聯繫,在2009年-2015年,定價有一定畸形,只有垃圾股可以漲,隨著新股發行體制變化,市場定價體系慢慢像正常體系回歸,2017年是放量開始。這個體系回歸很多人參考過去定價水準,給未來股票定價。實際上有可能過去在2009年到2015年股票定價體系比較紊亂,可能放在更長時間,或者更寬緯度看定價,過去十年參考坐標不太準,在重新建立坐標的時候,尋找新的坐標系,2017年剛剛開始,未來幾年有機會,當然大部分在2017年得到反映,但是沒有反映完。

  第二個,現在有一類資產被低估了。過去中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現在金融去杠杆,資管新規等等,這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反腐敗,變相把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風險提前消化,提前釋放,提前消化,這個角度來看,國家風險在降低。過去金融是很典型代表,它跟巨集觀、經濟非常緊密,過去這類資產,哪怕到今後為止,把中國很多行業、板塊、類型公司,跟美國主流市場比較,這類資產打折打得比較多,反映的是中國經濟風險。現在風險在降低,還打這麽大的折扣,我們認為不合理,這點有重塑的機會。這是我們兩個方向。

  王曉明:我講我們的偏好,相對來說比較偏愛新型消費。新型消費不是指傳統意義上啤酒、飲料,衣食住行。過去十多年,隨著互聯網普及,移動互聯網普及,整個社會在改變什麽?現在新型消費,一部分是人口結構變化,年輕人跟老人需求不一樣,有養老、醫療等這些新的需求。年輕人,二次元消費,確實非常蓬勃發展。對很多企業來講,製造在當中變得重要性越來越低,必須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重新改變。

  剛才講的概念,實際上是很多傳統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很多傳統行業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完成這樣痛苦轉變。怎麽樣解決存在需求,過去很大問題是產品研發到客戶手中時間非常長,第二個庫存擠壓方方面面的原因。第三,個性化,統一款式,讓大家接受。未來倒置過來以後,對製造、供應鏈、庫存管理,行銷管理,完全不一樣。

  田峰:行業裡面除了消費更新,產業更新,第三個比較關注AI軟硬體融合。我們認為中國技術不落後,現在應用層面是全球領先,國際領先。中國的很多企業,在技術層,算法、芯片有投資機會。另外一個層面,在應用層面,包括無人駕駛、智能家具其他行業,很多行業公司走得更遠。除此之外,我們是全球配置,包括美國、香港公司。

  陳家琳:時間關係第二個話題告一段落,第三個風險,從機構投資者角度先討論風險,我想請程義全分析。昨天讓他講這五個問題,他說五個問題,其他都沒有答案,但是對於風險非常有心得。

  程義全:不敢這麽說。最近在看或者思考大的問題,2018年證監會年度工作會議裡面,講了一段話增加對新經濟的包容性,所以你會發現這屆政府開會說什麽,真的會乾。

  最近大家看到富士康36天過了IPO,預計融資271億。也會討論小米是不是A+H融資,如果是八百到一千億的融資量,如果對半變成四百億。大家知不知道去年IPO融資量?是兩千兩百億。

  如果按照現在,假定10到20家獨角獸企業,要掛牌融資,大概率超過三千億。今年發372個公司,證監會肯定要有側重。所以我覺得今年第一個現在所不知道的風險,可以形象把它稱為獨角獸風險。很多人現在很慌張,把它看作機會,現在應該看作風險。如果整體增加供給,別指望手裡的公司是可以獨善其身。估值重心會總體下移,無一處不受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

  第二個影響,再講一講美股市場,美國股市在今天歷史估值高位,通貨膨脹,貨幣緊縮,多重因素下,它的波動率一定是增加的。所以美國股票市場調整,一定會相應影響到香港市場和A股市場。其實一月份、二月份已經演練過一遍,美國市場的一個調整,一開始覺得這個是它的事,我們調整起來會更難受,這是我覺得兩個在今年大家非常要看到的現象。

  經濟上普遍預期,美國還好,歐洲不錯,日本還行,中國看起來不錯。整體上面有一點擔憂,中國經濟投資失速的風險。

  卓利偉:認同程總的觀點,短期來說股票供給一定會增加,這個跟中國經濟轉型,全社會融資結構轉變有關。這對於整個國家和經濟體來說是非常好的,我覺得非常樂於看到這個。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選擇標的,選擇公司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最好選擇標的本身是獨角獸。

  第二點,股票供給階段性增加,一定抑製存量估值。所以今年賺錢主要賺的是企業業績增長的錢,而不是估值擴張的錢。甚至說任何時候,我們投資都在從這個角度出發。選擇股票分析企業時候,第一步出發點,不是考慮市場博弈,賺貝塔的錢,賺另外比我們更傻的錢,這個是錯誤的。我們要選擇企業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所以他不斷好,然後我們坐上他的船,賺到錢。

  第三,關於美國給我們的影響,美國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全球龍頭,如果放在更長緯度,十年、二十年,或者沒有十年,現在按照可比購買力,我們已經是最大的。自己有很龐大生態體系,產業網絡效應、城市群網絡效應,這點在人類歷史上,可能這個時空對中國是最有利的,也可以理解為大國國運,對在座的人來說,經常開玩笑講,投胎投得不錯,可以放在大歷史觀去看待問題,我們主動創造能力不斷的加強。

  短期有一個問題,可能相對比較擁擠交易,對所謂的各種龍頭、藍籌,大家預期高,長期邏輯沒有問題,但是短期的業績,相對市場預期來說,可能需要一個股價等待業績增長過程。這個對一些個股,結構上面可能有一些小坑,要留心一點,今年藍籌股從泛藍到深藍。

  金斌:美國估值沒有很顯著風險,比較均衡狀態。美國風險在於經濟萬一達不到經濟增速預期,這個可能是潛在的風險。但這個風險到底大不大,我是很難評估。現在變化在於,美國看到以前叫“要名不要利”,現在變了,“要利不要名”。這個其實是目標改變,有可能導致很多行為改變。行為改變,對經濟增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個坐標系發生變化,帶來不太確定的因素,這是我很難判斷,所以我覺得要保持觀察。

  至於對中國市場,大家覺得短期來看美股跟A股好像影響比較大。如果看長期,美國不管跟香港、中國,關係都不太大,或者沒有那麽大的關係。從2009年到現在,美國牛市牛了9年,如果把時間拉長,美股跟港股和A股相關性低很多。

  中國問題本身在於,現在看整個市場定價,大部分是中國2017年漲到現在,很多藍籌股,至少估值沒有很明顯泡沫。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問題在於中國經濟本身,這兩年包括反腐敗、供給側改革、機構改革,事實上他們對於金融去杠杆,對於經濟本身增長模式,跟以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按照過去盈利增長趨勢預測未來,可能面臨很大挑戰。我們對未來判斷,跟以前路徑有很大不一樣地方,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是新的轉變。轉變在預測未來的時候,面臨很大不確定性,這個是風險來源。基本上來看,估值上面沒有很大的風險。

  田峰:巨集觀大的風險泡沫、波動,必然會來,也許十年一次,也許二十年一次,大的周期必然會來。但是大的波動,是不是我們每天都要去做判斷,我覺得不一定。現在看不會,市場風險不大,更多時間可能把精力放在香港方面,這個裡面我提一下自己的體會。

  既然黑天鵝早晚會來,不如在資產配置,先拿二三十給它,假設來了,別人沒有錢的時候,你有錢抄底,市場情緒導致資產價值在那個時點跌了很多。當市場回歸平衡,你的價格肯定稍微好點。

  A股大家預期2018年10%的增長,目前估值是過去十年的中軸。如果看港股,比過去十年估值中樞還是低一點。所以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整體估值不貴。市場肯定是任何時候都有風險,但是這種十年百年不遇大風險,會不會在2018出現,個人感覺概率不大。

  在此情況下,我們繼續把注意力放在擇股、擇行業,選擇好股票,選擇好公司。中國有很多好公司,現在是中國的行業老大,未來是全球的行業老大,這樣的公司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裡面,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王曉明:2008年美國金融資產房地產價格下跌,對於我們的影響,個人想法,比1998年的影響跟恐怖的感覺,已經弱很多了。後面率先搞四兆,讓全球穩定下來,到了今天這個時間段,這個影響趨向於收斂,這是必然的。

  第二,中美兩個大國最終競爭,一個是科技,一個是金融。科技跟金融,是我們未來決勝主戰場。

  第三,如果要講系統性風險,不要看美國,應該看我們自己。坦白講美國國家機制層面上,像地震一樣,經常小地震,市場周期,不會有大地震。我們小地震都沒有,經濟增長過去十多年當中對房地產投資依賴,已經越來越重。我們沒有小地震,要有就是大地震,我們應該更關注自己內部,市場初期機制國家,對於整個資產價格波動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怎麽樣應對,已經有一個方向。政府開始搞資管新規,說到底杠杆降下來,未來一旦遇到資產波動,你完蛋了。

  陳家琳:謝謝曉明總,主要觀點落在國內自身。我們把幾個主流指數放在這邊,一個是美股,恆生指數,然後是滬深300,上證50,代表白馬、藍籌指數,最後創業板,如果看未來一兩年,從性價比出發,不用排序,你會優選那個,最不看好那個?

  金斌:我們覺得投還是投自己比較熟悉,有把握的,像下注一樣這麽多機會,有很多機會只能放棄,因為不了解。這樣比下來,感覺看性比最高,香港恆生、滬深300。

  卓利偉:答案太簡單了,我不知道。事實上根本不看好這個問題,可能跟我看待私募的思維方式角度有關,如果我知道這個幾個指數怎麽波動的,太簡單了,做多一個指數,做空跌的指數,加杠杆賺錢很多。要把巨集觀系統指數複雜問題,落地到產業、生意、商業模式,個股、企業老闆、企業家精神分析,落地這個上面,最後變成可能十個股票,二十個股票,三十個股票總和。總和背後有跟巨集觀不同邏輯,這個我比較重視,不是說巨集觀或者系統不重要,都是非常重要,但是要找一個落地方案,變成解決方案,這是我的角度。

  我不關心這幾個指數怎麽走,在各個市場,自己懂的產業,能不能找到我認為性價比不錯的股票,能夠挑五個公司,五個公司做組合,能夠挑選二十個,就二十個做組合,一個挑選不出,我們空倉。

  王曉明:簡單點,把滬深300放在恆生指數稍微前面一點,不闡述原因,只是感覺。

  田峰:只有好公司和差公司,不存在哪一個市場公司,或者大公司或小公司,成長價值等等。剛才講估值成長性、企業盈利增速層面已經講了,從資金面講2017年真正增長資金是北上的錢,這些機構在配美股、海外權重市場。

  他們的動向是什麽?我想有幾個。

  第一,海外很多大的機構,新興市場絕對匹配,他們要重配新興市場非常明確方向,包括中國消費更新、印度、韓國市場。

  第二,MSCI,MSCI跟滬深300指數,大概有90%相關性。所以我覺得MSCI調高中國權重之後,這個必須調整。不管是被動的投,還是主動。這個因素可以這樣講,它是未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增量資金。所以我覺得好的公司,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美國,滬深300和A股,絕對是稀缺資產,一旦有大的機構買進去以後,不會輕易放手,除非它特別特別貴,或者公司出現問題,不然不會放手。這是我們經過驗證,拿到好的公司,不會輕易放手。

  程義全:首先,真的不知道,如果有誰知道,請悄悄告訴我。這是巴菲特在接待18個高校的學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人很多時候,經常願意回答自己不能夠回答,或者思考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

  今天在座幾位跟我風格比較像,還是更願意去看公司,尤其是中國未來,我覺得中國今天A股市場會越來越給有長期估值的公司溢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總要回答這個問題,如果非要講,更喜歡恆生指數。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