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天說的「內分泌失調」到底是什麼?

內分泌失調」,一個聽上去神秘莫測,卻又在生活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

皮膚突然長出黃褐斑?

肥胖在不經意間造訪?

莫名其妙想發脾氣?

……

這些都可能是「內分泌失調」在作怪!

生活中,熬夜會讓內分泌失調,生理期也會讓內分泌失調,情緒容易激動暴躁也和內分泌有關。看起來內分泌失調好像沒什麼傷害度,癥狀大都不疼不癢。但其實內分泌失調,可能還會導致讓你意想不到的「大病」。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是個大家族,囊括了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胰島、腎上腺、性腺等多個腺體,以及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內分泌組織和細胞。

這些腺體通過分泌激素,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病變等,實現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控。

這樣一個重要系統如果紊亂了,必然會損害你的健康。

由於內分泌失調,28.2%的中青年女性出現面部黃褐斑、雀斑,27.5%~31%的女性患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

兒童性早熟、矮小症等小兒內分泌疾病發病率正日益提高。

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科最多見的疾病,我國糖尿病發病率超11%,糖尿病患者約1.2億人。

甲狀腺疾病在我國發病人數超2億。

高達10%~15%的不孕不育發生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內分泌失調引起。

特別是近40年來,由於國人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我國內分泌疾病的發病率甚至趕超國外。

哪些癥狀需要看內分泌科?

一般說來,當機體出現了以下癥狀時,應及時想到去內分泌科就診:

1、多尿、口乾、多飲、體重下降、疲乏無力,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2、怕熱、多汗、心悸、多食、消瘦、焦躁、失眠、大便次數增多、突眼、頸粗,提示可能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

3、成人畏寒怕冷、萎靡嗜睡、心跳過緩、腹脹納差、反應遲鈍、少言寡語、記憶力減退、顏面虛浮、皮膚乾燥、唇厚舌大、聲音嘶啞;兒童又矮又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

4、甲狀腺部位疼痛及觸痛明顯,同時伴有發熱、心悸、出汗,血沉異常增快,提示亞急性甲狀腺炎(簡稱「亞甲炎」);

5、反覆發作性足趾關節腫痛,同時伴有血尿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痛風」;

6、不明原因的腰腿痛、駝背、身高比年輕時明顯縮短、容易骨折,提示存在「骨質疏鬆症」;

7、頑固的骨關節疼痛、頻發的自發性骨折、反覆發生尿路結石、食欲不振、腹脹便秘、高血鈣,提示可能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旁亢」

8、手足抽筋(有時表現為「癲癇樣」發作)、四肢麻木刺痛、情緒亢奮焦躁、低血鈣,尤其是曾有頸部手術或放療病史者,提示可能存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旁減」

9、毛髮脫落、膚色淺淡,食慾減退、乏力、浮腫、性慾減退、閉經,尤其是分娩時曾有大出血病史的女性,往往提示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

10、食欲不振、腹瀉、乏力、血壓低、皮膚變黑、體重減輕,提示可能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11、滿月臉、面色紅潤、向心性肥胖、皮膚紫紋、體毛異常濃密、座瘡、高血壓,提示可能存在「皮質醇增多症」

12、持續性高血壓,同時伴低血鉀、乏力、夜尿多、周期性下肢肌無力,提示可能存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13、陣發性高血壓,發作時伴劇烈頭痛、心動過速、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提示可能是「嗜鉻細胞瘤」;

14、煩渴、多飲、多尿、「尿比重」和「尿滲透壓」降低,提示可能是「尿崩症」;

15、身高每年增長不足4cm的孩子,生長髮育也較同齡人明顯偏晚,但智力正常,往往提示「垂體性侏儒症」;

16、成年後手足繼續增大,皮膚增厚,面相粗陋,伴頭痛 、乏力、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提示可能患「肢端肥大症」;

17、女性出現月經稀發或過早閉經、不明原因泌乳、不孕不育;男性乳房發育、陽痿及不育,提示「泌乳素瘤」;

18、沒到發育年齡時就出現性發育。女孩8周歲以前乳房開始發育,10周歲前出現月經;男孩9周歲以前出現變聲、陰毛、長鬍須等第二性徵,提示「兒童性早熟」,相反,則提示「青春期性發育延遲」。

人體是個智能系統,有自身的生理節律,保持與外界日夜同步。當人們不遵守生活節律,就可能讓內分泌失調。

人體激素白天分泌多,夜間分泌少。

如果晚餐吃得太多、吃太晚,會使原本處於低水準的消化相關激素升高,而後上傳至下丘腦垂體,引發全身性內分泌失調。

長期持續這種晚餐形式,還會增加肥胖風險,易引發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

壓力是造成激素紊亂的重要因素。

美國研究發現,人體60%~90%的疾病與壓力有關。長期生活在壓力下,身體會「提出抗議」。

壓力大,會影響男性的生殖系統正常功能和精子質量;導致女性出現月經失調或閉經,嚴重的會造成不孕。

過去人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農耕種植會使身體感到疲憊,但規律的生活方式給了機體修復時間。

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身體活動遠不如從前多,無形中增加了內分泌疾病的發病風險。

研究表明,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在內的多種慢性病均與睡眠有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4小時或超過10小時,其死亡率增加1.5~2倍。

睡眠不足與睡眠過多,均會通過心臟自主神經失衡、內分泌與代謝紊亂以及炎癥狀態的形成等影響健康。

內分泌失調的表現多種多樣,以下癥狀不論男女都要當心。

男性雄激素分泌過於旺盛,導致雙氫睾酮濃度平衡遭到破壞,影響毛囊;

女性產後、更年期、口服避孕藥等造成雌激素分泌失調,都可能導致頭髮稀疏、斑禿以及脂溢性脫髮等。

男性雄激素水準過高,女性月經周期前後或經常熬夜時,臉上都可能長痘痘,也就是痤瘡。

這是內分泌失調促使皮脂分泌過盛,無法排出而將毛囊堵塞的結果。

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會產生雄激素和雌激素。只要雄激素分泌過多,不論男女都可能出現毛髮旺盛的癥狀。

有些人「喝涼水都會長肉」,這往往與長期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導致內分泌失調有關。

肥胖反過來還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誘發各類代謝性疾病。

性格突然變得很暴躁,遇到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很可能是內分泌功能紊亂(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的。

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伴隨體重增加、食慾波動、排便不正常,最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減退。

部分女性在月經期間萎靡不振,也與激素分泌異常有關。

調節內分泌,需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預防永遠大於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讓內分泌系統重新排兵布陣、井井有條。

食物種類盡量豐富多樣,多吃穀物、蔬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適量魚、蛋、瘦肉,少吃肥肉。烹飪時最好清淡少鹽。

盡量晚上11點前入睡,並保證8小時睡眠,休息後要有神清氣爽的感覺。如果入睡困難,睡前可以喝杯牛奶或用溫水泡腳。

運動是一個綜合性的保健方式,不僅能釋放壓力、消耗能量,還可增強心肺功能。

每周堅持3~5次、每次半小時以上的運動,如健步走、慢跑、騎自行車、跳舞等,以微微出汗為宜。

超重、肥胖是內分泌失調的一個重要信號。

若體質指數(BMI)超過25,則應開始控制體重。建議平時少吃快餐、油炸食品等。

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

日常生活中,應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周圍的人和事,不開心時可嘗試與信任的親友聊聊天,或自己通過聽音樂、看書、戶外旅行等方式調節情緒。

社會節奏再快,也要把自己的生活放慢,不能因圖快而犧牲健康。要有「有理想不能亂想,有追求不能強求」的中庸態度。

重視體檢,建議每年做一次全面體檢。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消瘦或發胖、脫髮或毛髮旺盛、易累易怒、月經紊亂等,要及時就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