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友質疑古塔修繕,照片對比原是烏龍,但仍有不同聲音

網友發圖質疑古塔修繕

近日,愛刷微博的梵華君發現,位於廣東佛山的青雲塔和太平塔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發帖稱,青雲塔經過修繕後,顏色變得十分鮮豔,並配上修繕前後對比照片。該帖發布後,引發廣大網民熱議。不少人認為,修繕後的青雲塔失去了古建築原有的滄桑感。

針對質疑,青雲塔所在的佛山順德順峰山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對比照片中出現的並非同一塔,而是青雲塔和太平塔兩座古塔,二者被當地人稱為“雙塔”。

在進一步探討修複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一起走進雙塔。

歷史

明萬歷年間,雙塔由順德知縣倪尚忠捐俸祿倡議建造,並廣泛發動縣紳捐資參與。

太平塔舊照

太平塔,又名舊寨塔,於萬歷已亥年(1599年)七月初動工,庚子年(1600年)十一月底竣工,2006年被公布為佛山市文物保護部門。該塔為可登臨八角樓閣式磚塔,高25.6米,塔基邊長4米。外有七層,用牙磚疊澀出簷,纖細小巧,如環帶圍繞塔身;內可達四層,四層以上為通高,且內壁無壁龕。

青雲塔舊照

青雲塔於萬歷辛醜年(1601年)十二月動工建設,壬寅年(1602年)六月竣工,2002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部門。該塔亦為可登臨八角樓閣式塔,高45.4米,塔基邊長4.6米。外七層,塔基周圍八方各鑲嵌石雕托塔力士一個;首層門上部置灰塑一幅,以夏荷冬梅等花卉圖案為主。塔身外每層均有圍欄通道,可供憑欄遠眺。塔頂為蓮花座,上置鑄鐵鐵塔一座。內十三層,樓梯穿壁繞平座,塔腔內壁一二層有佛龕。

塔,自傳入中國,便從最初的宗教信仰寄托逐步走向世俗之路,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外觀、功能。雙塔,是古順德的風水塔、文昌塔。順德有大量文獻和碑刻都記載了雙塔的興建和屢次修繕。二者可謂古老縣城繁華與跌宕的歷史見證者。

修繕

順峰山公園官方微信公眾號4日發布的雙塔修繕項目通告顯示,雙塔在2018年下半年啟動修繕工程。

青雲塔修繕效果圖

青雲塔的修繕方案顯示,其塔基複原參考了與其同時期建造的多座古塔的塔基。對於塔身上被認為是清代重修青雲塔時添設的灰塑,部分已因剝落嚴重無法辨認原有灰塑圖案的,參考了該塔尚存的部分灰塑或清末其他建築的灰塑進行紋樣複原。

此外,青雲塔現存欄杆為後期複原之物,鐵質,紅棕色,局部腐朽、斷裂,為防止其余已腐朽的欄杆斷裂,用金屬欄杆替換,仿木樣式,外表塗刷栗色油漆以仿木質。

根據修舊如舊原則,修復工程用紙筋灰調礦物土紅顏料作紅抹灰。瓦片保留1985年的綠色琉璃,局部破損作更新替換。塔心室牆面抹灰部分剝落,照明系統對樓板產生破壞。修複方案考慮將塔內照明系統撤除,延續鋼筋混凝土結構,牆面鏟去原有抹灰覆上白色抹灰,樓面刷紅木色抹灰以恢復原有的木樓板風貌。

太平塔修繕效果圖

太平塔的修繕方案中指出,據考究,白牆、紅枋是太平塔的主要色彩,而牆面抹灰剝落較多且有不同時期的修補情況,此次修復工程用紙筋灰為白牆主要抹灰,局部牆面調礦物土紅、黑顏料作抹灰,外牆裂縫採用填補方式處理。

“爭議”

公園管理處稱,網絡照片中修複後的太平塔,正是將最初顏色複原。

太平塔修繕前後

雖烏龍解除,但部分網友對“複原”後的太平塔,也存在一些微詞:看起來煥然一新,感覺不到多少歷史痕跡,更像新建築……是否嚴格遵循文物修舊如舊,保留必要的歷史意境呢?

但也有網友表示理解:塔剛修建時就是這個樣子,沒毛病……修舊如舊只是修複觀點之一,又不是唯一觀點,也沒什麽對錯之分。

網友對修複後的太平塔持不同觀點

對此,公園官方是這樣回應的:

兩座古塔經專業勘查結果顯示塔身牆面以白色為主,輔以紅色和黑色,符合廣東珠三角明代萬歷年間塔身色彩特徵(可查看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廣東古塔》一書)。雙塔的外牆抹灰面層現狀是全面風化受損(青雲塔牆面風化或剝落面積約為75%;太平塔牆面風化或剝落面積約為90%),不適用於局部修補的措施。同時,修複中已針對性解決處理後人局部疊加的各種面層。雙塔新做面層均採用傳統工藝,使用紙筋石灰並適量添加糯米漿、紅糖等傳統材料。紅色部分添加土朱礦物顏料,並根據現場勘察和同類古塔研究,恢復原狀表面顏色劃分。省內文物專家多次蒞臨工程現場定板,保證外牆抹灰工藝。明代萬歷年間同類類似的廣州赤崗塔、琶洲塔等修繕也是這個效果。

青雲塔修複現場

太平塔修複現場

兩座古塔是文物,修繕中不應對其文物本體進行不符合文物原狀的調整。古塔牆面抹灰因長時間受風雨侵蝕而殘損,為保護古塔磚砌塔身進行重新抹灰是必要的。其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慶洲老先生提出,國內建築家泰鬥梁思成對文物修繕的觀點是“修舊如故”,即使北京故宮的牆面修繕,按照傳統工藝重新抹灰後顏色也是鮮豔的,關鍵在於用傳統工藝和材料恢復原狀。其次是,目前雙塔牆面抹灰只有經過自然的風侵雨蝕後,才是唯一最好的做舊工藝。

取捨

至此,梵華君突然想到,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千手觀音像,2015年,歷經8年時光,這座800歲、早已斑斑駁駁、主體十分脆弱的貼金塑像終於完成修複,“煥然一新”、“重現金光”,但各方爭議也同時紛至遝來。爭議主要集中在全新的金箔和被修改了的主尊面容上。很多人認為,專家們把千手觀音修得太新、太鮮亮了,失去了文物應有的古樸之美,也可能損害了文物的真實性。

修複後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

不過在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看來,修復工程開始前,千手觀音已有三分之一的“手”不穩定,有的已粉化,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其物質狀態將面臨極大損壞。從外觀講,當時觀音像已經斑斑駁駁、滿目瘡痍,可以回貼的金箔不足20%。且這部分金屬也已經失去了金的屬性,只是一層金皮。如不改變這個外觀,隻加固本體,不再貼金箔,也有問題。

千手觀音修複前後對比

針對“修舊如舊”,黎方銀說,當這個理念受到非專業領域人士和社會普遍認同時,公眾往往把其都當成審視文物保護成效的標尺,甚至唯一標尺,被這些理念所框住。在實踐工作當中,抽象性、概念性的文物保護理念和原則,難以涵蓋文物保護對象的多樣性、豐富性和複雜性。要客觀評估文物受到現實安全威脅的程度,堅持思與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根據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文物保護理念的價值要求做出取捨,樹立動態、發展的保護理念。

最後,無論如何,有一點還是可以確定,即發布資訊前一定要仔細認證、確定。

梵華君想以一位網友的言論作為收尾:有時候,求證比諷刺更為重要。

文字:李芳

資料來源於順峰山公園官網、北京青年報等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