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靜中慢練悟太極,道出了多少初練太極者的毛病!

太極

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網路 編輯 | 禪音

陳鑫拳論雲:「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這是太極拳習練者普遍的心裡認識與想法,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不良現象。

學習任何一門技藝,都需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沒有一顆虔誠的心,去愛它、敬它、如生命去珍惜它,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所謂的走捷徑能達到目的,都是自欺欺人。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本人多年在學習和教學中,始終堅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慢練找規矩,以慢練感悟太極拳的內涵和精髓。

一 「慢」中守規矩 悟太極「著熟」

練太極拳是有階段性的,練一層功夫得一層奧妙,必須清楚自己處在什麼階段、什麼層次。顧留馨、沈家楨著《陳式太極拳》一書中,在論述「快慢相間運動」時闡述:「太極拳初學階段,萬不可快,必須儘力求慢,愈慢愈好。」初學階段如何練呢?老前輩們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慢練是開始,慢練是基礎。慢練的同時必須守規矩,否則,一開始基礎打不牢,以後想追求更高層次的奧妙,是不可能的。靜中慢練、松中慢練、柔中慢練,達到慢而不散、慢而不斷、慢而不僵、慢而不癡呆,在緩運慢練中,遵規矩、守規矩,把每一式動作練純熟。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依照太極拳的要求,必須從基本功入手。但是許多愛好者,在沒有理解和掌握拳理拳法及一定的國術基本功情況下,開始就從套路學起,並急切想在短時間內,學完和掌握一、二個套路,同時能立竿見影,起到健身養生的目的。俗語雲:「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想不吃苦、不流汗、不下功,就一蹴而成,有這種認識和想法的愛好者不在少數。.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正如學習書法一樣,必須從最基本的「永」字八法學起;學習音樂一樣,必須從最基本的「音節」開始。太極拳也是如此,必須從最基本的手型和手法、步型和步法、身型和身法、眼法,以及站樁、單式、纏絲功等一系列的基本功練習開始。學習國術的過程是枯燥的、乏味的,特別是基本功練習更使人了無情趣,如何排解和轉移這種感受呢?一個字「靜」。當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去練習時,才能找到和體會到其中的情趣。

俗語雲:「學拳容易,改拳難。」在「著熟」階段的練習,往往出現諸多的毛病,比如僵硬、鬆散、晃動、歪斜、聳肩架肘、挺胸綳胯、彎腰突臀、不到位等等,一當形成壞毛病和壞習慣,是很難糾正過來的。有的學員一、二個月就學完一個套路,囫圇吞棗不知所然,還沾沾自喜,最後流行於太極操、太極舞形式,健身尚可,但養生就無從談起。

在緩動慢練的過程中,細細體會和揣摩動作的起止、承接、開合、轉換,方位、角度、勁力、纏絲等諸多要求和特點。必須守規矩去學習、練習,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應一絲不苟、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把太極拳的外形動作學會練好,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去體會每一個動作的來龍去脈。


二 「慢」中中規矩 悟太極「懂勁」

「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其香」。正如燒開水過程一樣,隨著火力的不斷加強,一壺水從冷水—溫水—熱水—開水,經過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才能完成。我們練太極拳也是如此,正如顧留馨、沈家楨著《陳式太極拳》一書中,所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可漸漸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錯亂。」從另一個層面告誡我們,如果速度太快,就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說明慢練的過程和時間很長,甚至貫穿全部太極拳的修鍊過程。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掰開揉碎的去學習,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決心、耐心和恆心,這樣進度比較慢,但是能學得紮實,對追求健身養生有一定的功效,對功夫的增長能打下很好的基礎。

在行拳盤架中,在符合「中規矩」的情況下,需要在緩動慢練中,進一步去整合自身的整勁,以慢練求鬆柔,在鬆柔中行氣、養氣,去僵求柔,把零散的肢體、關節局部的勁力,融合貫穿在一個混元之中。經過慢練,使之架子中規中矩,不妄動,不亂動,以內動帶外動,內外一體,慢慢行之,悟丹田一粒混元珠,悟勁力產生的過程和勁別形成的內在纏絲勁,練出一種形成節節貫串,一動無有不動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整勁。

慢可以改變動作的慣性,紮實感悟自身的內外變化。進一步去慢悟,把每招每式分解為若乾細節,靜下來、松下來,慢慢去體會意領、氣隨、勁到的感覺,以及身體內外的變化。隨著內力的強弱,你的感覺有時有、有時無,有時感覺動作很沉著,勁別突然出來了,還非常明顯,轉換摺疊非常好。但隨著套路的練習,又沒有了這種感覺,此時,需要耐心練習,自然行拳,不要刻意求之,俗語雲:「功到自然成」。

此時,我們練一趟拳,氣不發喘,面不改色,非常舒適,有種「盡在不言中」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一趟拳練下來可能是三十分鐘、四十分鐘,有可能時間更長,但自我感覺又很短。參照「由慢轉快的兩個標準」:一是動作沉著;二是能表現出勁別,這是指導我們正確地掌握由慢轉快的時間和條件。在上述原則的約束下,松靜慢練不要快,也不能快。

在逐漸明白到,只有在靜、松、慢的情況下,才能找到和悟到柔的綿長和裹鐵的韌性。隨著身體鬆柔程度的增強,以及勁力的蓄髮相變,對松活彈抖的剛勁,會有從量到質的感覺,此時在練習中,有時丹田發熱、發沉,足跟發重,兩腿有力,手指溫熱出汗很綿軟,意念一到,馬上有發麻發脹的感覺。正如廚師「揉面」過程,慢慢的揉,越揉越有筋,越有韌性。我想這和練習太極拳一樣,慢慢的練、慢慢的悟,越練身體越松沉,越悟內氣越充盈。

三 「慢」中脫規矩 悟太極「神明」

《周易 繫辭上》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轉氣以後,不能臻此境也。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一種融技擊、文化、健身、養生於一體的優秀傳統拳種和運動方式,它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以中國傳統哲學易理為理論指導思想,所以它又可稱之為「文化拳」。在修鍊中,需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才能感悟到太極的內涵和精髓。因文化層次不同,各人的領悟也有差異,能達「神明」者鳳毛麟角。

神明」之境,不可言傳、只可神領,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太極拳修鍊者夢寐以求的性命雙修高級殿堂。有人窮其一生而求索,然不知結果。慢慢太極路,需要一顆靜如止水的心,去想、去練、去悟,循規蹈矩,練一層悟一層。 在「懂勁」的基礎上,遵循「慢練為養,快練為傷」的原則,練習過程中要慢練、柔練、靜練,要練意、練氣、練神。

陳鑫拳論雲:「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則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返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恆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效也。」處處要虛靈,極虛極靈,反應才能迅速,意念才能充沛。在「重意不重形」的情況下,「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配合逆腹式呼吸,引動丹田內力的運動,使內氣細、慢、深、勻地和動作協調統一地開合,以達「意、氣、神」合一。

在練拳的過程中,不要以氣為指導,要以意為指導,不在氣,在氣則滯。意到、氣到、勁到,始終用意去行功盤架,達到鬆柔、圓活、連綿不斷。

「十年練功,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久久養之即為浩然正氣。」(馮志強語)闡述了練拳的整個過程,實際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練拳時以養氣為主,行拳盤架為輔,以柔化為主,剛發為輔,就能內氣充盈,開則鼓盪氣達四梢,合則內斂氣歸丹田。

如內不知修,外不知養,則陰陽不和,內外不一,又怎能達後天返先天,柔化 本身之固有勁力氣血,順達其經絡氣血、筋骨、肌膚的連綿鬆柔虛靈,以達修身養性之「神明」境界? 在慢練慢悟中,求陰陽之開合,內外動靜之變化。在行拳走架中,慢悟周身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的螺旋纏絲圈。靜則俱靜,動則俱動,合中寓開,開中寓合,鬆柔圓活自然,悟周身內外上下左右前後之立體三維太空之整體混元力。悟周身之一家,求「捨己從人,知己知彼」之玄妙。

陳鑫拳論雲:「周身上下皆是拳,挨著何處何處發,我也不知玄又玄。」這正是「神明」階段的具體表現。

然而,無論以什麼目的去學習修鍊太極拳,無論達什麼層次、什麼階段,都要以一顆平常心去認知、慢悟,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要努力的方向。我想送給習練太極拳者一首打油詩,作為共勉吧!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國術養身堂

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