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扶貧劇《山海情》為何成“劇王”

熱播劇《山海情》在一片好評中收官,很多人感慨,沒想到一部主旋律扶貧劇竟成了“劇王”。

若以流量劇標準看,《山海情》算得上“土得掉渣”。千溝萬壑、戈壁飛沙,土坯房、地窩子,以及人人臉上的“高原紅”,全景呈現三十年前大西北“苦瘠之地”的貧困艱辛。它沒有為時代加“濾鏡”,也沒有渲染人物“高大全”,更沒有回避移民扶貧過程中的種種矛盾和普通個體的複雜心態。恰恰是這樣的“有生活、沒口號”“有苦難,更有苦乾”,將曾經的親歷者,更將無數富足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帶入到歷史現場,去見證了一段苦盡甘來、創造未來的奮鬥史。

善良者對善良者的祝福,奮鬥者對奮鬥者的珍重。這樣的作品火了,折射的正是現實主義創作的成功。西海固那段真實的人間奇跡,呈現的是時代的紋理,傳遞的是時代的聲音,展現的是一代人幾代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群像。而其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是過往大眾所不熟悉,過往影視劇更很少“原生態”呈現的。

這些年,影視文化產業高度繁榮、作品浩如煙海,但脫離現實的浮躁之風也相當明顯。穿越劇、玄幻劇扎堆,販賣些架空的網文、穿鑿的編造;一些打著現實旗號的作品,很多也是頭重腳輕腹中空、不見現實只見“現編”。

放著風雷激蕩的歲月不記錄,放著改天換地的奮鬥長歌不關注,放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命運變遷不描摹,隻“空對空”地批量黏貼,搞些“假得掉渣”的東西,讓人如何不出戲,又讓觀眾如何不差評?對現實主義創作的疏離,不僅是一種懶惰,更辜負了這個時代的饋贈。

隨著觀眾用腳投票加速,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有所回歸。從《人民的名義》《跨過鴨綠江》,到《大江大河》《山海情》,都贏得了口碑和熱度雙豐收,這是一個積極信號。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不愁沒市場、沒觀眾。“要是都像這樣,我願意通過電視劇來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這個時代的。”觀眾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呼聲。

來源 北京日報·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 吳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