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第一部叢帖:《淳化閣帖》

在西安碑林的第七展室中,專門陳列著被稱為“古代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原帖刻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北宋以文治天下,宋太宗本人亦“留意翰墨,潤色太平”,即位後令翰林侍書王著征集先賢名家墨跡,可以說,其所收集的作品代表了中國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書法的最高成就。

在這部法帖中,共收錄103位作者的420篇作品,作者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王著將之收藏於內府。淳化二年,宋太宗又命王著將之編為十卷,刻於棗木板上,並專建秘閣存放,禦筆飛白書“秘閣”二字以示重視。法帖刻成之後,宋太宗以拓本分賜近臣,每有大臣登二府(樞密院與中書省)則賜拓本。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失火,《淳化閣帖》不幸付之一炬,所以自宋代起官府刻印或拓就的法帖甚為難得。

《淳化閣帖》收藏諸家法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跡,自漢章帝劉炟至陳朝永陽王陳伯智;第二卷到第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自東漢張芝的《冠軍帖》至南朝宋人薄紹之的《回換帖》;第五卷為諸家法帖,自倉頡書至南朝宋羊欣《閑曠帖》;第六卷到第八卷為王羲之法帖;第九卷、第十卷為王獻之法帖。《淳化閣帖》一出,便成為天下法帖的範本。然而正是由於搜集諸家所藏,在編排和真偽上便存在諸多問題,從宋代起便有人質疑其內容。宋元祐年間,米芾作法帖題跋,根據筆跡對其真偽進行辨別。大觀年間,黃伯思作《法帖刊誤》,據史籍訂正其訛誤,為後世所肯定。

南宋曹士冕《法帖譜系》記載,《淳化閣帖》傳至南宋時,已經有二王府帖、紹興國子監本、淳熙修內司本、黔江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本、廬陵蕭氏本、劉丞相(劉沆)私第本等數十種,後歷代也有不同刻本流傳,但現存刻石僅有肅府本、關中本、溧陽本三種。肅府本即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的肅王府遵訓閣本,是肅憲王朱紳堯以明太祖的兒子肅莊王朱楧所得《淳化閣帖》的原拓為底本,令溫如玉、張應召二人摹勒上石的,歷時七年方刻成。關中本即西安碑林第七展室所藏之《淳化閣帖》,也稱為“西安本”,是清順治三年(1646),陝西金石學家費甲鑄根據肅府本摹勒上石,長安卜棟、趙璧、楊複林等名工刻字,陝西提督學政寧獻功等所立。此帖共145石,兩面刻字,石呈長方形,高寬不一。每石8~12行字不等,古文、篆書、楷書、行書、草書、隸書各個書體都有。

《淳化閣帖》作為中國第一部叢帖,保留了大量重要的書法作品,其價值之高不可估量。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斥巨資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處購回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共四卷《淳化閣帖》殘本,這是目前存世的最善本。

來源:三秦都市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