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拓黃庭經》《石鼓文》 曾引起古代文人互懟

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

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

宋拓黃庭經

清代王澍質疑董其昌王世貞,吳雲何紹基反駁翁方綱

在“安思遠藏善本碑帖十一種”中,宋拓就有七種,宋拓晉王羲之十七帖文徴明朱釋本;宋拓黃庭經;宋拓晉唐小楷;宋拓唐懷仁集王羲之書三藏聖教序;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宋拓小字麻姑仙壇記;宋元間拓石鼓文。其中有趣的是,《宋拓黃庭經》《石鼓文》一度引起眾多古代文人爭論。

《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

安思遠曾用6.6萬美元購得

《十七帖》是東晉王羲之的著名草書,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唐時弘文館曾摹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勅”字,下刻“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俗稱館本,但原刻本未見流傳,後世傳本多據館本輾轉摹刻。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廣泛搜集王羲之墨跡,《右軍書記》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相從綴成卷”。

由於《十七帖》是王羲之著名草書,因此摹刻極多。資料顯示,傳世《十七帖》當以唐弘文館本系統為最佳,較為真實的再現了《十七帖》原卷之貌,其特徵為文末有“勅”字及題記。

根據資料記載,較早收藏此帖的是元代趙孟頫,後來到明代文徴明也在上面題跋,他寫道:“右《十七帖》一巻,乃舊刻也。此帖自唐宋以來不下數種,而肥瘦不同,多失右軍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勁,繩墨中自有逸趣,允稱書家之祖。”他更堅信“紙墨完好,纖悉具備,誠不世之琛也,為宋本無疑”。此帖後相繼出現伊秉綬、翁方綱、吳榮光等跋文。

清乾隆時,毅堂潘有為曾以沈周的畫跟同鄉交換而得到,後來傳及他的侄子潘伯臨。道光至光緒年間曾經伍元蕙、潘廷齡、孔廣陶收藏。1994年,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安思遠以6.6萬美元購得。

同樣是王羲之的手筆,《宋拓黃庭經》也有不同版本存世,這本與上海圖書館藏本為一石所拓,為宋拓單刻帖。有趣的是,對於這幅《宋拓黃庭經》,古人也直接在題跋上就爭論一番,董其昌跋:“宋時所刻是吳通微摹本,又經王著臨手,已非右軍本色,惟米元章《書史》所載禇河南綠綾臨本致佳耳。”而王世貞則推測“恐是《秘閣續帖》本廣行人間耳”。對此,清代王澍則不認可了,“兩先生最名能鑒古,不知何遽目眯至此。”他認為“此本為王侍書所臨”,但清代的廣東畫家羅天池也參與了爭論中,“以為王侍書所臨,未知何據也。”

王靖憲先生在《安思遠藏善本碑帖選》中稱,此《宋拓黃庭經》四十五行“淵”字避唐諱缺末筆,為少見之本,羅天池定為“唐摹宋拓”。明王世貞在跋中稱此本書法“幽深淡宕,其風格姿韻遠出諸本之上”。此本有明王世貞、董其昌、陸繼儒;清笪重光、王恭壽、羅天池等題跋。明代為沈純甫、沈問卿、陳孫繩所遞藏,清後期歸孔氏嶽雪樓、裴景福壯陶閣所珍藏。

民國年間歸裴景福壯陶閣收藏,後歸廣東李啟嚴,1992年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安思遠以9.9萬美元所得。

《石鼓文》為傳世最早石刻文字

安思遠所藏為宋元間所拓

《石鼓文》為我國傳世最早的石刻文字,內容系用四言詩形式記述東周秦國君遊獵之事,字屬大篆範疇。由於鐫刻在十個形如鼓形的石上,因名“石鼓文”,也稱“獵碣”。唐初發現於陝西天興(今陝西鳳翔)三畤原,千余年來幾經遷徙,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原刻大約七百餘字,宋時存四百餘字,因歷代不斷捶拓和搬運,風化等原因,現尚存二百七十餘字。

《石鼓文》不僅有關史事,其篆書更為歷代書法家所重視。唐張懷瓘稱讚:“落落珠玉,飄飄纓細,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書斷》)。被書法家奉為大篆書之圭臬,尤其對近代篆書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宋元間拓石鼓文》題跋中,翁方綱雖寫長篇論述,唯獨“一空籀史金石史”使得吳雲、何紹基雙雙反駁,籀史金石史如何空法?“疑不能明矣。”

從此可以看出,自古文人各有自己的深入看法,如此把觀點直接題在作品上,也是古代文人傳承的一道特別的風景。

資料顯示,從唐韓愈、韋應物的《石鼓歌》辭中知道《石鼓文》在唐代就有拓本,但已無流傳。

傳世拓本以明代范氏天一閣珍藏北宋本為最早,可惜此本在清代被毀。清道光間在錫山發現明安國十鼓齋珍藏舊拓十種,其中北宋拓本三種分別命名為“先鋒”、“中權”、“後勁”本,此三種拓本後流入日本,現在國內珍藏《石鼓文》舊拓,多為明代拓本。今安思遠先生所藏《石鼓文》為宋元間所拓。乾隆時曾為江艮庭,後歸楊壽門,曾在潘奕雋三松堂月余,後歸吳雲舊藏,又歸李啟嚴,後見於1992年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安思遠以26.4萬美元所得。

《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

獲讚“墨光耀目,精彩逼人”

《群玉堂帖》本《千字文》,唐懷素書,宋拓本。《群玉堂帖》原為南宋韓侂胄以家藏墨跡編次刻成,名《閱古堂帖》,開禧末韓氏籍沒,原石沒入內府,嘉定元年(1208)改名為《群玉堂帖》。全帖十卷,第四卷為唐懷素《千字文》,即此本。《群玉堂帖》在明代已散佚,僅有殘本傳世。由於原石為韓氏門客向若水所摹,向若水精於鑒賞,長於摹刻,此帖以摩勒鐫刻精妙著稱於世,故《群玉堂帖》在宋拓中較為著名。懷素草書傳世墨跡有小字草書《千字文》和大字草書刻本多種,明代西安所刻本和《群玉堂帖》本《千字文》相近,可能從《群玉堂帖》本摹出。

《群玉堂帖》本《千字文》,草法富於變化,筆力矯健,摹刻技巧高超,拓墨精細,吳雲稱其“墨光耀目,精彩逼人”;吳榮光認為“刻手精妙,能盡筆法,氈臘得宜,古香滿紙,真宋拓之最精者”。此本有明代文征明、項子京等收藏印,為宋拓孤本。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