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戲說劇再度翻紅,歷史正劇何時能卷土重來?

傳媒內參導讀:事實證明,真正優質的歷史正劇並非沒有市場,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精品意識,才是歷史正劇能否走出低迷困境的最佳出路。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

文/愛力盆特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古裝劇再一次進入了觀眾的視野。結合這一類型劇在今年的走低態勢,這部原本並不被普遍看好的宮廷戲,竟然能在“腹黑女主”“白月光皇后”“最甜帝後”等等標簽下,熱度和口碑一路走高,順帶著也讓人們對戲說劇的關注變得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的是,戲說劇確實已經成為中國電視劇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美人心計》《宮心計》到《公主駕到》《宮鎖心玉》,再從《步步驚心》《甄嬛傳》到《唐宮美人天下》《凰圖騰》,一部部高分劇集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其數量之龐大反倒映襯出歷史正劇相對匱乏的尷尬現狀,“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了歷史正劇的又一代名詞。

歷史正劇的“尷尬期”

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以及2005年的《漢武大帝》,都曾為人們津津樂道,它們在首播時的收視率也都曾達到過輝煌的頂點,甚至還在台灣播出時創造了大陸電視劇在台的最高收視紀錄。

但好景不長,歷史正劇很快就陷入到集體低迷的頹勢當中。更讓觀眾感到困惑的是,2013年雖有多部歷史正劇集體上馬,但最後卻紛紛被都市劇、傳奇古裝劇斬於馬下,播出效果明顯不盡如人意。

開年大戲《楚漢傳奇》就遭遇了觀眾的集體吐槽,《趙氏孤兒案》收視不敵同期雷劇《百萬新娘》。著名導演加金牌編劇,再輔以歷史名人的傳奇故事,以往所向披靡的歷史正劇竟然失去了應有的效應。而《書聖王羲之》《北魏傳奇》《忽必烈傳奇》《大玉兒傳奇》《帝國黃昏》等一系列歷史正劇乾脆在殺青後就被打入冷宮,有些至今尚未得到重見天日的機會。

事實上,歷史正劇的退潮來得並不突然。曾經擔任《雍正王朝》編劇主筆的劉和平,在2007年推出新作《大明王朝1566》後,其劇作收視率同樣走低。而這一事件已經被視作歷史正劇沒落的開始。“這也是時勢使然。”劉和平後來總結道,2007年該劇在湖南衛視首播,但播出時段安排在晚上10點後的非黃金檔,直接導致了該劇的收視率一路走低。

不論是從哪個維度來看,歷史正劇都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古裝偶像、奇幻、仙俠劇取而代之。甚至在篩選演員方面,也從實力派戲骨變更為擁有著摳圖演技般的人氣偶像。最讓觀眾失望的是,主打慘烈宮鬥與瑪麗蘇情節的IP劇卻成為播出平台爭搶的對象。

近年來,雖然歷史正劇越來越少,但無論是在B站還是豆瓣上,都能感受到年輕網友對歷史正劇的喜愛。優質的劇集內容,具備打破人群壁壘的能力。即便是年輕觀眾,也並非一味地追求娛樂化內容,對真正有營養的知識型內容和具備思想深度的內容同樣喜聞樂見。這一觀點完全可以從《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滿屏的彈幕中得到印證。

不僅中國的歷史正劇產量減少,韓劇中同樣難覓蹤影

曾經作為韓劇主要類型之一的歷史正劇,也在過去幾年中逐漸減少。目前,在韓國三大廣播電視公司製作的主要劇集類型中,還是以當代題材的愛情劇與家庭劇為主。

曾有著名編劇崔皖奎表示,目前歷史劇佔比韓劇總量為10%-15%,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韓國大部分廣播公司的製作經費極其有限。不同於中國可以輕易建立起歷朝歷代的拍攝基地,在韓國這樣的劇作往往會被冠以“鋪張浪費”的名頭。

據MBC部長金正鎬介紹,MBC製作的家庭劇與愛情劇一般每集成本在1.5億韓元(大約人民幣120萬元),一線演員每集的片酬大概在1500萬韓元(大約人民幣12萬元),並在不斷上漲。而歷史題材劇的製作經費一般為家庭劇、愛情劇的1.5倍至2倍。

顯而易見,拍攝歷史劇的投入遠遠高於拍攝當代題材的愛情劇或家庭劇的投入,但在韓國的產出也就是廣告費的收益上卻相差無幾。既然懸殊的投入得到的產出比區別不大,對於市場經濟深入人心的韓國影視行業而言,與其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去拍攝歷史劇,還不如花更多的功夫繼續深耕另外兩種類型劇更為實在。

與之相比,國內歷史正劇難覓蹤影的主要原因除卻經費的問題外,還可以歸咎於市場的導向問題。在近幾年的電視螢幕上,古裝IP劇彌漫、影片網站崛起、網台並舉的播出形式……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都讓劇集內容與劇集品質變得參差不齊。

所以每當滿屏出現辨不出年代的架空人物、超出常理的怪力亂神時,大部分觀眾都在搖頭拒絕,甚至不斷地懷念過去的那些歷史正劇。

2013年6月,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限古令”,更是為古裝劇的創作澆上了一盆冷水。按照規定,衛視黃金時段年度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按照估算,這直接導致了衛視對古裝劇的播出承載量下降至一年兩部左右的體量,本來就積壓嚴重的歷史正劇又不得不面臨更為窘迫的播出環境。

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提高精品意識,才是歷史正劇的出路

2017年,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66》經過修複與調整再次上線播出。與十年前首播時收視率低迷的慘狀不同,該劇在優酷的播放量一路攀升,並被網友讚為“國產良心優質正劇”。不僅如此,一些影視類的行業大V也自發當起了“水軍”,紛紛向粉絲安利這部“絕對不摻一滴水的劇作”。一時間,《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正劇紅遍微博、朋友圈,看過的網友都點讚,沒看過的也都紛紛趕去圍觀。

事實證明,真正優質的歷史正劇並非沒有市場,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精品意識,才是歷史正劇能否走出低迷困境的最佳出路。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各式各樣的歷史正劇已經把有名的帝王將相拍了個遍,而這些帝王將相的史實結局又多為觀眾所知,所以很容易造成故事情節本身對觀眾缺乏吸引力的客觀情況。

除了讓劇作在台詞、劇情、服化道的配合下成為精品外,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歷史正劇除了遵循一般的創作規律外,還應該在尊重史實和當下現實需求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讓歷史正劇發揮其應有的審美價值和積極的社會功能,這也成為歷史正劇走向複興的另一推動力。

正劇雖然要求正,但並不意味著“刻板”。簡單枯燥的詮釋我們原本豐富複雜的歷史,臉譜化的刻畫歷史人物,等於是人為抬高了接受程度的門檻。如果能在題材的挖掘上更加深入,拍攝的角度上更加新穎,情感的表達上更能引起共鳴,相信歷史正劇也可以擁有一大批固定的閱聽人群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