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廖美琳教授:這些話,肺癌患者不能不聽—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廖美琳,上海市胸科醫院肺內科主任醫師、首席專家,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常務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今年84歲的廖美琳教授,研究肺癌有48年了,她總結出以下心得體會:

  • 不要亂,聽從專業醫生的指導

  • 不要怕,重視治療,從心理藐視它

  • 不要太把自己當病人,轉換觀念,放鬆心態


下面將廖教授的話語分享給大家,與之共勉,一起重拾信心。


廖美玲自述


從1957年畢業,成為呼吸科醫生,1970年開始研究肺癌直到今天,應該可以說是70年代以來肺癌診療發展的見證人。70年代的時候,醫生對肺癌是沒有什麼辦法的,大家可能不知道我那個時候的痛苦:那時候跟病人說得很好,要怎麼怎麼樂觀,但是我們的武器太少了,只有幾個化療葯。從70年代到現在,我很感慨,整個國家包括國際上對肺癌的治療,歡迎大家搜索 抗癌管家互助群,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不再是以前一籌莫展的狀態,這讓我覺得很高興。我現在看門診,是帶著很高興的心情去的,不像以前心情沉重。現在我把看門診作為跟病人交流的平台,為什麼呢?因為肺癌治療的療效提高了。怎麼提高呢?最初我們沒有很好的、正規的、規範的方法,但從1970年到1990年,化療取得很大的進步,這是第一個時代。第二個時代是90年以後,有了第三代化療葯,效果提高了,副作用也降低了。


而到2000年以後,靶向治療開始出現,它的進步讓我很高興。如果經過分子病理診斷,有基因突變,就有很大機會用上靶向葯。有的病人做了基因回來朝我哭,他說「我的基因,有一個『+』號,我完了」,我告訴他這個基因不是壞事,說明你可以吃靶向葯的,他說哎呀嚇我一大跳,他一直到現在都活得挺好的。


醫學界現在已把肺癌列為慢性病了,所以別老以為自己是晚期就絕望了,晚期不等於沒有治療方法。現在治療的武器多了,病人生存期明顯延長,情況有了好轉。但是呢,我還是每天晚上要看書,現在各種資訊多得不得了,我還得結合病人的經驗,繼續研究。


希望大家放寬心,別著急,如果病人是你的家屬,更不要瞎著急。有些時候,家屬、朋友聽說某某人長了肺癌,都著急不得了,都來出點子想辦法。我告訴大家,不要著急,不要亂出點子,病人要聽醫生的,安心治療,同時不要太把自己當病人。


廖美琳教授回答患者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腫瘤患者的心理支持與照護


1. 不要怕耐葯,耐葯是可以解決的

病人吃靶向葯一段時間後,耐葯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不要怕,耐葯是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葯,還可以化療、免疫治療,武器很多。有些人會出點子,說這個葯吃不了,病人吃了如果耐葯,之後就沒藥了,這個話,我們醫生是不同意的,也會影響患者的治療。


2. 一定要和醫生及時溝通


我覺得正確的態度很重要,病人一定要與醫生及時溝通交流。醫生不單單是看病,還要看心理。病人也可以通過與醫生交流,及時掌握正確的科普知識。我覺得現在是加強腫瘤心理治療的好時機,這恰好也是我近十年來的心願。


3. 心情是康復關鍵,請重視病人的感受


我看門診,會想辦法在話不說重的前提下,把治療的預後告訴患者。在我們科裡,也有醫生專修心理學,因為如果病人心理狀態不好,精神負擔重,免疫功能就會降低,腫瘤可能會發展,如果病人心理上開朗一些,情況就好多了。


以前有一個醫生,病人跟他不停地問,這個病怎麼辦怎麼辦。他說你不要再說了,你跪下來這個病也好不了。第二天查房,我發現病人的癥狀明顯加重,表情悲觀。後來我把醫生叫來,告訴他你不能跟別人這樣說。雖然晚期的確辦法不多,但是心理好了,他就寬心了,活的時間自然就長了。

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忠告,沒有根據就不要亂出點子。一些病人覺得患癌以後就好像「我不在這個社會,大家都歧視我」,雖然也有人跟他講話、吃飯,但那種感覺不一樣,好像和人類隔離了。雖然癌症不會傳染,但是家人、親人對他的態度是有變化的。


所以我提出要心理治療,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感受,也要擺正醫生跟患者之間的交流,我們的關係是密切的、是友好的,我們是一起抗癌,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在一個層面上共同鬥爭的。


2關於腫瘤患者的免疫提升支持


現在電視台、報紙經常在講免疫力,其實他們講的免疫力跟我們醫學上的免疫力不是一個概念。什麼道理?免疫分成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腫瘤的免疫有它的特點,它和免疫系統的T細胞功能差有關。T細胞可以對抗感染,阻擋癌細胞新增。歡迎大家搜索 抗癌管家互助群,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T細胞功能如果受到抑製,對抗腫瘤的免疫力就差了,腫瘤就越長越大。有人會問,用點中藥調理,會不會有一些效果呢?比如以前老是打增加免疫的葯,這些葯也不是特異的,但做為輔助治療、調節人體平衡我不反對,可能也有幫助,但這個和免疫治療不是一回事。


3關於第三代EGFR抑製劑


1. 基因檢測是確保治療效果必須要做的


靶向治療就是找靶、找到對抗癌症的靶點,找到對應的靶點,給予治療。但在治療前,我們一定要做檢測。首先一定要做基因檢測,請病人配合,要拿組織、穿刺、活檢,這不是醫生殘酷,而是確保治療效果必須做的。


有些病人害怕吃一代葯,怕吃了以後會耐葯。其實如果一代耐葯了,有50%-60%患者會發生T790M突變。針對T790M陽性的患者,還有三代葯有效,又可以延長生存。也就是說,治療的方法總會有,只要不放棄。


2. 肺癌治療手段多樣使生存率大大提升


目前肺癌的治療原則是多學科綜合治療與個體化治療相結合,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中醫治療等多種手段,治療效果及生存狀況較之前大有提升。

早期肺癌患者採用手術或微創等方式80%可實現治癒,尤其是原位肺癌和微浸潤型肺癌,目前70歲以上甚至是80歲的高齡病人也可以接受微創手術。


對於晚期肺癌患者來說,目前5年生存率仍是一個坎,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邁過5年大關,還有部分患者已經活過了10年。不管什麼時候,患者都應該積極接受治療,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每個人存活的時間也不同。

本文轉自上觀新聞,由抗癌管家編輯整理。

抗癌管家是專門幫助廣大癌症患者提供前沿抗癌資訊的互助平台,現已開通患者交流群,歡迎大家搜索抗癌管家互助群,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祝願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邊的抗癌專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