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軟化血管的那些偏方騙局,你中了幾招?

本公共號由協和醫學院博士創建,與北京各大醫院志同道合醫生共同打造!旨在普及醫學知識,傳播健康理念!追求卓越,鑄造精品!

軟化血管、去除血管中的斑塊一直是很多人,特別是心臟病患者的夢想。由於害怕吃藥、害怕支架,想更長壽一點,人們期待著能有一種神奇的偏方出現,有時明知不一定有效,但是還會樂此不疲的試一試,自認為即使無效也沒有太多害處。真的像大家想的那樣嗎?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們曾經遇見過的那些偏方。

拍打治療

播放GIF

拍打身體一些部位,已經成為很多老年人鍛煉的必備項目,很多人認為平時多拍打可以促進血運循環,促使身體發熱、出汗,能夠起到疏通血管、預防血栓的作用。

真相:拍打方法只能讓拍打部位充血,局部皮溫升高,並不能加速全身血運循環、溶解血栓,力量過大容易造成局部水腫、損傷。

醋泡食物

播放GIF

網上關於陳醋的養生方子還真是不少,有醋泡花生、醋泡黑豆、醋泡雞蛋、醋泡木耳、醋泡洋蔥等等。

真相:醋作為家庭必備食料,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佳的保健食品,少量食用有益於身體健康。但是醋泡花生等偏方並不能軟化血管,軟化的只有花生。盲目過多的食用含醋類食物,會造成胃內酸性物質大量增多,從而引起消化性潰瘍、胃出血等不良後果。

喝紅酒

播放GIF

從很多科普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紅酒的特殊成分(白藜蘆醇)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因此很多人認為每天喝點紅酒可以養生,特別是可以軟化血管。

真相:的確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但是含量並不高,每天少量的紅酒由於含量太少,不具有抗氧化作用。

有人可能說那多喝點呢?動物研究實驗顯示,紅酒中提純的白藜蘆醇有抗氧化作用,如果按照人與動物體積換算,需要1000ml紅酒才能起到抗氧化作用。大家別忘了,紅酒中大約含有15%的酒精,大量攝入酒精可以引起消化系統腫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嚴重問題,所以說每天喝紅酒來軟化血管並不靠譜。

點滴通血管

每到冬季或者年前點滴的人就會特別多,因為大家都認為打打針通通血管,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過個好年。

真相:剛輸完液,血管是可以得到擴張的,但是藥效只有應用的那麼幾天,靜點藥物停了,藥效自然沒了。而且點滴只能擴張血管,對已形成的斑塊沒有任何作用。長期點滴還容易得靜脈炎等併發症。醫生建議,如果是心臟病急性期可以點滴治療,對於預防以及長期控制血管粥樣硬化,點滴沒有任何作用。

養護血管就用這幾招

實際上血管一旦形成粥樣斑塊,很難再回到原始狀態,我們能夠做的只有延緩斑塊進一步進展。

想要斑塊進展的慢,正確做法是……

1.戒煙限酒

近年研究表明,尼古丁作用於動脈內膜使之發生脂肪性病變,破壞動脈內壁,促進血小板聚集,單核細胞黏附,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影響內皮依賴性冠狀動脈舒張,減少動脈內皮血流。所以建議大家不吸煙、少喝或不喝酒(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0g)

2.嚴格控制體重

研究顯示:體重指數增高,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率也會隨之上升,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體重指數每增加2,冠心病、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分別增加15.4%、6.1%和18.8%。

3.飲食平衡,科學運動

平衡飲食原則:

1、限制脂肪攝入量 不合理的膳食調配以及繼發性載脂蛋白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因素。

2、膳食纖維 能夠吸附腸腔內膽汁酸,減少重吸收量,阻斷膽汁酸腸肝循環,使得更多的膽固醇轉化成膽汁酸鹽排出體外,從而降低卒中及心肌梗死的發病率。

3、優酪乳或牛奶 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牛奶中還含有大量的鈣質,也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4、鹽的攝入 中等度限制鈉鹽的攝入對防治高血壓具有積極意義,但過於嚴格限鈉有可能通過激活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對血脂和胰島素敏感性產生不良影響。

5、鉀的攝入 提高飲食鉀/鈉比例是限鹽之外另一重要血壓調控措施,建議成人每天至少攝入鉀120mmol。

科學運動:運動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是指利用氧氣代謝產生能量供給的運動。

有氧運動可提高運動耐量、改善心肺功能,其機制包括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增加冠狀動脈及全身血液循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

同時還有利於防控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及肥胖等。

運動的形式如慢跑、快步走、太極拳、八段錦等。

4.定期體檢,治療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俗稱三高,是導致血管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危險增加的最重要的因素,並且直接增加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

如果有身體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要遵醫囑使用相關藥物,避免或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專家提示:

與其相信偏方,不如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體檢,以免延誤病情、延誤診治!

愛家人從細節做起

關注權威科普

選擇健康生活

添加管理員即可入科普群

群內禁止一切廣告

禁止非醫學健康內容推送

為避免漏診和誤診

群內不診療

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醫學科普|健康人文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權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