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答| 石菖蒲的作用是什麼?

菖蒲在中醫中藥上的運用,最早是見載於《神農本草經》:「菖蒲,味辛,溫。主風寒痹;欬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陽。生池澤。」

現代中醫藥所使用的菖蒲,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石菖蒲(Acr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莖,而且,這也是藥用功效最為接近古醫籍的菖蒲基材。《滇南本草》中將菖蒲稱之為「九節菖蒲」,主要是依據《名醫別錄》:「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而得名,與現代中醫藥中的「九節菖蒲」是不同的,現代的中藥九節菖蒲指的另外一種藥材,基質來源於毛茛科銀蓮花屬的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雖然與石菖蒲均有鎮靜、祛痰的作用,但仍有少許差別。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胃三經。主要功能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主治痰迷心竅,痰濕壅閉,神志昏迷,耳聾不聰,記憶力差,食欲不振,口臭無味,吞酸噯腐,風寒濕痹。

臨床上的使用常配遠志、茯苓、龍齒以益智開竅,配吳茱萸、香附以治胸腹脹悶,濕滯氣塞。《施今墨對葯》中遠志與石菖蒲列為一對「伍用功能:遠志芳香清洌,辛溫行散,寧心安神,散鬱化痰;菖蒲辛散溫通,利氣通竅,辟濁化濕,理氣化痰,活血止痛。遠志通於腎交於心,菖蒲開竅啟閉寧神。二葯伍用,通心竅、交心腎,益腎健腦聰智,開竅啟閉寧神之力增強。立治:頭昏、頭腦不清,心神不穩,心煩意亂,失眠,記憶力減退,甚或表情淡漠、癡獃等症;中風,中風後遺症,症見神志不清,舌強語澀者;小兒急驚風,高熱抽搐等症;心痛日久,氣血不暢,心竅蒙閉者。」

石菖蒲的常用藥用配伍如下(《用藥心得十講》,焦樹得):

1)、開通心竅,宣氣除痰:熱入心包和痰迷心竅所致神志昏迷、神明失常、昏懵不語、甚或抽搐等症,常以本品開通心竅、定氣除痰以醒腦清神。可配合遠志、膽南星、天麻、全蠍、蜈蚣、天竺黃、鬱金、茯苓、硃砂、川貝母等同用。因痰濁、氣鬱影響心神而致心悸、善忘、驚恐、精神不安,以及癇症、癲狂等症,也可用本品宣氣除痰、開心竅以安心神。常配合遠志、香附、鬱金、琥珀、硃砂、僵蠶、全蠍、膽南星、防風、龍齒、茯苓等同用。

2)、聰耳目、發聲明:對於痰氣上沖而迷心竅或中風卒倒導致耳聾、目瞀、目花、舌謇難言或言語不利等症,本品有通九竅、出聲音的作用。可配合遠志、天竺黃、半夏、蟬蛻、細辛、陳皮、茯苓、香附、生赭石、檳榔、磁石等同用。

此外,石菖蒲對中焦濕濁阻滯或氣鬱妨中焦而致的胸腹脹悶、腹痛吐瀉、食欲不振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樸、紫蘇、半夏、陳皮、茯苓、焦神曲等同用。有溫腸胃、宣氣消脹、治心腹痛的作用。」

石菖蒲的藥材性狀:飲片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鬚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互動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餘。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石菖蒲的化學成分:根莖和葉中均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是細辛醚,α-,β-,γ-細辛醚(α-,β-,γ-asarone),並有細辛醛(asarylaldehyde)、二聚細辛醚(bisasarin)、丁香酚(eugenol)及黃樟油素等,其次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還含有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石菖蒲的現代藥理研究:

1)、抑菌作用:石菖蒲水浸劑(1:3)對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菖蒲揮髮油AC-E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2)、鎮靜作用:用揮髮油的1/6和1/3半數致死量可以減少小白鼠的自發活動,減弱麻黃鹼的中樞興奮作用,並可解除獨居小鼠的攻擊行為,這些作用顯示石菖蒲揮髮油具有鎮靜作用。此外,還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實驗表明,石菖蒲系列提取部位中的揮髮油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有效成分,主要表現為興奮醒神和抗驚厥作用。

3)、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內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製止胃腸異常發酵,並有弛緩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所含細辛醚能對抗氧化鋇引起的離體腸管的興奮作用。

4)、對記憶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石菖蒲對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具有改善作用,其機制可能與石菖蒲的神經元保護作用及突觸可塑性有關。

5)、鎮咳作用:石菖蒲的β-細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且能止咳。臨床上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通氣功能有改善作用。

關於石菖蒲的一些相關資料記載:

《名醫別錄》:「無毒。主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聰耳明目,益心智。」

《藥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日華子本草》:「石菖蒲出宣州,二月、八月採取」。「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除風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羅浮山記》:「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

《抱樸子》:「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尤善。」

《溫熱經緯》:「菖蒲瀉心湯:菖蒲、黃芩、仙半夏、川黃連、紫蘇、川厚樸、通草、甘草。主治風熱上壅,頭腦不清,耳聾重聽。」

《本草綱目》:「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

《本草經集注》:「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概節(密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

《證治準繩》:「開心散:菖蒲、遠志、黃岑、人蔘。主治健忘。」

《醫學正傳》:「治癲癇:九節菖蒲(去毛焙乾),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豶豬心以竹刀劈開,砂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

《本草衍義》:「其石菖蒲根絡石而生者,節乃密,入葯須此等。」

《千金方》:「治好忘:遠志、人蔘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經驗方》:「治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若瘡乾,搗末,以水調塗之。」

《備急千金要方》:「孔聖枕中丹:石菖蒲、遠志、龜甲、龍骨各30克,為末,蜜製小丸,功能益腎健腦、寧心安神,每次服3~5克,日3次。」「菖蒲益智丸:石菖蒲、遠志、人蔘、桔梗、牛膝各15克,桂心9克,附子12克,茯苓21克,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安神定志、聰耳明目、溫陽止痛,每服7丸,日兩次夜一次,治中老年人心腎陽虛,喜忘恍惚,積聚疼痛者。」

《本草圖經》:「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乾後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

《本草原始》:「石菖蒲色紫,折之有肉,中實多節者良,不必泥於九節。」

《本草正義》:「《禦覽》引《本經》有『生石上一寸九節者良,久服輕身』雲雲。《大觀》本則無『生石上』三字,有『一寸九節者良』七字,作黑字,則《大觀》本以此七字出於《名醫別錄》者也。」

《普濟方》:「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節者),宣連、車前子、生地黃、苦參、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後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飯下。忌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

《梅氏驗方新編》:「治痰迷心竅:石菖蒲、生薑。共搗汁灌下。」

《時病論》:「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

《溫病全書》:「菖蒲鬱金湯:鮮石菖蒲、鬱金、炒山梔、連翹、菊花、滑石、竹葉、丹皮、牛蒡子、竹瀝、薑汁、玉樞丹。痰濕盛者,可配蘇合香丸以溫開。」

《千金方》:「定志小丸:人蔘、茯苓、菖蒲、遠志。」

《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脈,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石菖蒲的用藥禁忌:不宜與地膽、麻黃、飴糖、羊肉同使。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