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半導體出口數據相差數百億美元 應形成統一標準

  中美半導體出口數據相差數百億美元

  來莎莎 李娜

  集成電路產業近期成為了中美貿易摩擦中不可避免談及的話題。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中國2015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進口電子半導體元器件約100億美元。

  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數據遠高於此。

  如果不算上博通,根據各家半導體公司2017財年數據,英特爾、高通、美光、德州儀器、西部數位在中國地區的銷售額分別為147.96億美元、145.79億美元、103.88億美元、66億美元和75.28億美元。僅上述五家公司,合計出口到中國便超過500億美元。

  出口數據之辨

  美國到底每年出口多少集成電路(或者說半導體)到中國?對於這個問題,業內專家向記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每年從美國買半導體肯定是超過1000億美元的,比飛機和大豆的總和都要多,是第一大物品。中國是全球半導體進口最大的國家市場,美國是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國,所以這個數據是不對的。”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據芯謀研究分析,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集成電路金額要超過1200億美元。

  但中美為何統計數字會相差如此之大?

  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魏少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主要源自雙方對原產地的定義不同。他解釋稱,這在半導體領域一直有爭論,“美國一直堅持以封裝地作為原產地,如果在馬來西亞完成封裝(再進口到中國)就算是馬來西亞出口到中國,而不是美國出口到中國。”他認為這種統計模式非常不合理,因為在芯片產業鏈中,封裝隻佔很小一部分的價值。“早在十年前,我們在世界半導體理事會會議上就爭論過這個問題。當時,中國、歐盟、日本、韓國,包括中國台北五家成員一致認為,應該看芯片生產當中附加值最高的那一塊在哪,原產地就在哪?只有美國反對,美國認為封裝在哪就是算在哪,所以美國這個統計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魏少軍認為,另外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則是看芯片公司,“如果看品牌的話,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當中美國的品牌一定是最多的”。

  在統計方法和管道上,還有其他差異,顧文軍表示,“有的美國公司在中國台灣下單生產、製造再出口到中國大陸,就認為是出口到台灣,即使最終芯片進入大陸市場。”也有的按照公司的採購地,“其實有很多公司的採購總部放在新加坡,就認為是出口到新加坡,其實芯片也最終是到了中國大陸。”此外,也有一些算到了代理商的,“這個管道挺難統計的,但是我們估計基本上每年有1200億美元左右的集成電路從美國出口到中國,超過1200億甚至超過1500億美元的可能性都很大。”

  魏少軍指出,中美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一種統一的標準,“不能夠大家胡來胡說,我覺得現在有點胡說了。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品牌擁有者。”

  半導體已零關稅

  面對持續緊張的中美貿易形勢,不僅僅是中國企業,包括美國在內的企業蘋果、高通、英特爾等也紛紛感受到了壓力。

  英特爾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還不清楚哪些產品會受到影響,但我們認為,通常情況下,關稅對於擁有全球供應鏈的美國公司是個難題。我們希望美國政府提供意見征詢期。當我們有更多資訊時,將評估潛在影響。”

  高通總裁克里斯蒂安諾·阿蒙此前曾對記者表示,2017財年高通的芯片業務來自於中國OEM廠商的產品營收是來自於蘋果公司營收的兩倍,同時,高通來自於中國OEM廠商的營收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7%,2015年這一數據為40億美元,去年為60億美元,而高通預計2019年將會達到80億美元。

  魏少軍表示,如果中美貿易摩擦真的在半導體領域展開,美國的損失應該比中國更大,“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我想美國半導體行業自身就應該是堅決反對這件事情,它們可能比我們更著急地去反對這件事情。”

  在他看來,因為這次是要提高關稅,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是最多的,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集成電路很少。而且中國如果出口到美國集成電路,一定是美國的企業在中國設的廠,或者在中國加工再回到美國去,那麽這個做法一定是對美國企業有傷害。“在集成電路上,中國不是出口大國。”魏少軍指出。

  顧文軍則認為,半導體已經零關稅,美國不會在半導體裡做文章,“當然如果讓中國買美國更多的產品,進口金額再增大雖然有可能,但是要再增大太多也很難,一方面產能有限,另一方面美國涉及到一些高端或軍工類的芯片並不賣給中國。”

責任編輯:陳楚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