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老舍帶來厄運的《貓城記》究竟寫了什麽?

編輯:日刻編輯1號

老舍(本名舒慶春,又名舒舍予)是旗人,1899年生在北京。早歲喪父,16歲師范畢業後,就得奉養母親,一面利用空余時間在燕京大學念過幾年書。1925年坐船去英國以前,在南開中學教過國文。到英國以後,他在倫敦大學的東方學院教中文,靠菲薄的薪水過活,一面開始看英國小說,主要是想把英文學好。他對狄更斯極為喜愛,不久就模仿他寫了一本滑稽小說《老張的哲學》。許地山那時在英國念書,很欣賞這篇稿子,就推薦給《小說月報》的編輯,從1926年6月開始連載。老舍接著就寫了另一部滑稽小說《趙子曰》,還是帶著狄更斯的影響,但比前一本在技巧上頗有改進。他在倫敦任教和居留時期的最後一本小說是《二馬》,寫的是中英關係。

1930年,老舍在歐洲度過暑假以後,啟程返國。歸途中在新加坡羈留了一些時候,寫了一本兒童幻想讀物《小坡的生日》。1931年,回到中國,在濟南齊魯大學和其他大學教了六年書。因為各雜誌的編輯不斷地索稿催稿,他常常得趕著寫,所以他自己估計,後來有幾個短篇和幾部長篇不大成功。他列舉的失敗作品中,有諷刺性的《貓城記》和喜劇性的《牛天賜傳》。老舍自己很看重的小說《大明湖》,因為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本炸彈直接擊中商務印書館大樓,把版毀了,所以從來沒有印出。不過,接著寫的《離婚》(1933)和《駱駝祥子》證明了他的小說一直在不斷地進步。

“在老舍這位獨立作家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他對中國和中國人之深切了解,同時也看到了他對中國前途的信心。但這種肯定態度,並非表示他對中國的一切都接受下來:他也像當時其他作家,對不合理的制度和事物,一樣加以否定。然而老舍對於當代中國情勢的描寫,卻忠實得令人讀後覺得心神不安。但正因為他的作品,能明照現實的黑暗,所以值得後人注意。 ”

------

五十二年前的今天,老舍對小孫女擺擺手:來,和爺爺說再見。離家後,老舍徑直走向太平湖東湖,投湖自盡。

談及這位文學家的離開,大家一致將直接原因歸於他在前一天遭受的種種經歷,但舒乙認為有文人氣節,寧折不彎的老舍:“挨打,受到了屈辱,是導致他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他內心長期積累的壓抑與苦悶。他覺得自己沒有出路。”

《貓城記》也許是長期壓在老舍心底的石頭之一。

老舍曾對老友趙家璧說:“老巴(巴金)的舊作,還算是革命的,尚且遭到這幫人的批判;我的舊作,例如《貓城記》之類,如果編入文集,我還過得了安穩日子嗎?”小說裡充滿了老舍對國民愚昧與“內部鬥”的批評與諷刺。

而這種口頭上擔心和恐懼很快變成了侮辱與精神上的高壓。

據舒乙回憶:“1970年前後,蘇聯翻譯出版了老捨的小說《貓城記》,而且很快成為暢銷書。然而《貓城記》很長時期都被認為是反動作品。當時中蘇對立,國內報紙馬上“鞭屍”,給他戴上“反共”的帽子。批判文章的編者按說:‘凡是敵人反對的就是我們擁護的,凡是我們擁護的就是敵人反對的。’所以老舍肯定是個反動文人。

後來,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他顧問委員會中有三名作家也來了。我參與了這次接待。這時我才了解,當時蘇聯翻譯出版《貓城記》完全是出於文學價值,和政治沒有關係。”

這部給老舍帶來厄運的《貓城記》,究竟講了什麽?為什麽被封為“諷刺傑作”,它的文學價值到底在哪?

今天老舍先生的忌日,我們摘錄了夏志清在《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 》一文中對《貓城記》的討論。收獲這部作品的同時,也是對作家老捨的紀念。

現代中國小說,雖滿紙激憤哀怨,但富於寫實。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的一些作家,以忠於寫實為義務,運用諷刺的筆調,把中國寫成一個初次受人探索的異域。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遊記》(1928)、老捨的《貓城記》(1932),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他們都是當代的名作家,繼承李汝珍和劉鶚的諷寓寫法,在其感時憂國的題材中,表現出特殊的現代氣息。他們痛罵國人,不留情面,較諸魯迅,有過之而無不及。

《貓城記》敘述一位中國機師,失事墜機在一個名叫貓國的火星國度裡,給當地一位名叫大蠍的社會名流捉去,以禮相待。機師與主人一同到貓國的首都,觀察其中奇異的政治教育制度,後來並目睹它遭受鄰國侵略而城破種滅,僅剩下兩隻懼外媚外的貓,卻互相搏鬥以致身亡。

老舍無疑是以他的同胞做模型,來塑造這些貓,它們要吃一種麻醉性的迷藥,以維持生命,好像中國人要吸食鴉片一樣。它們懶惰懦弱、狡猾貪婪、好色敗德、懼怕外族,卻又要模仿外國人的惡習。身材矮小的侵略者代表日本人,因為遠在30年代的初期,日人已作吞滅中國的狂想。借著《貓城記》,老舍警告同胞,災禍已迫近眉睫,所以,此書成為中國作家對本國社會最無情的批評。

書中很多地方,諷刺過於露骨,故後來老舍以為缺乏藝術上的成就,這也許是恰當的。不過,《貓城記》幾節最精彩的文字,給人印象,完全不是誇大的玩笑或諷謔。作者在第15章,刻畫一個傳統的中國婦人的奴顏卑膝,絲絲入扣

| 話劇《貓城記》海報

她是一個公使的寡婦,統轄公使家中八位侍妾。除了鴉片以外,公使有中國上流人的一切惡癖。第15章開始時,老舍描寫府第崩坍,公使寡婦獨存於瓦礫中,乃向機師發泄她壓抑已久的憤恨,逐一咒罵周圍的屍首。第一個被公使泄欲的受害者,成為她首先咒罵的對象:

“這個,”她揪住一個死婦人的頭皮:“這個死妖精,十歲就被公使請來了。剛十歲呀,筋骨還沒長全,就被公使給收用了。一個月裡,不要天黑,一到天黑呀,她,這個小死妖精,她便嚎啊嚎啊,爹媽亂叫,拉住我的手不放,管我叫媽,叫祖宗,不許我離開她。但是,我是賢德的婦人,我不能與個十歲的丫頭爭公使呀;公使要取樂,我不能管,我是太太,我得有太太的氣度。這個小妖精,公使一奔過她去,她就呼天喊地。嚎得不像人聲。

| 貓城記插畫 羅智文/繪

公使取樂的時候,看她這個央告,她喊哪:公使太太!公使太太,好祖宗,來救救我!我能禁止公使取樂嗎?我不管。事完了,她躺著不動了,是裝假死呢,是真暈過去?我不知道,也不深究。我給她上藥,給她作吃食,這個死東西,她一點不感念我的好處!

後來,她長成了人,看她那個跋扈,她恨不能把公使整個的吞了。公使又買來了新人,她一天到晚的哭哭啼啼,怨我不攔著公使買人;我是公使太太,公使不多買人,誰能看得起他?這個小妖精,反怨我不管著公使,浪東西、臊東西、小妖精!”

------

看了上面一段,讀者或會震驚於公使對稚妾的淫虐,而忽略其中更深刻的諷刺。老捨的原意,一方面是描繪公使和中國富人的禽獸行為,蓄妾以泄欲;但最令人痛惜的地方,是這寡婦全盤接受妻子的名分,忽略了自己在婚姻上的地位,更不體會到自己的處境,其實比婢妾更慘

| 老舍 蔣齊生攝於1963年元旦

至於那死去的婦人,無論怎樣楚楚可憐,到底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那種深受痛苦折磨的無告女子。她起初被公使肆虐,捱不住肉體的痛苦而呼救;但當她年紀漸長時,已不再害怕,而要求性的滿足。後來,她被公使玩膩了,遭受拋棄。她雖被公使蹂躪,至少明白自己對性的饑渴,故公使另結新歡時,她便晝夜啼哭。

反之,公使的妻子卻受了所謂“上流社會”的余毒,壓製人性的要求。她雖冷面無情,也稍具惻隱之心,給那稚妾上藥和作食。但她從不乾預丈夫的奸淫好色,漠視自己在婚姻上的主權,甘願身殉名教,其可憐處,較諸侍妾,尤有過之。在當時社會中,她被目為一位“賢德婦人”,而她亦以此自驕於人,當她決定履行所謂“賢德婦人”的職分時,便是她身殉名教的開始。

她想來是正派人家的女兒,故婚姻之事,不能自己做主。當她以鄙屑的口吻,敘述那婢女后來的遭遇時,可以看出她也有性的需要;但她的教養,使她把性愛的樂趣,看為男性的特權。因此,要求異性的慰借,或是與她丈夫日漸增多的侍妾爭寵,更是不屑為之。她沒有懇求丈夫放過這十歲的女童,就是恐怕被人視為毫無氣量的妒婦。尤有過者,在另一段獨白中,她分明說出自己能和侍妾共享其夫,更會增加她的光采。她堅持自己那種荒謬的理論,以為丈夫侍妾越多,越顯出他的財富和權勢,而她也因為嫁給這位財勢雄大的丈夫,感到無比的榮幸。

當然,她的身殉名教,是有所補償的。在社會的認許下,她可隨意以虐待侍妾為榮;而當侍妾逐一被公使的新歡取代時,她又大可以幸災樂禍一番。不過,到丈夫死後,她才能完全支配這些侍妾。在這方面,她和《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妻子月娘有點相似。不過,月娘倒算慈悲,準許一些侍妾改嫁,或把她們賣了。而公使的寡婦,卻嚴密監視這八個奴婢,要她們死守貞潔,毫無人生樂趣。其次,《金瓶梅》中的月娘,當丈夫在世時,沮喪憂戚,怨天尤人,時而和寵妾金蓮吵架,迫得要參禪拜佛,以求精神上的慰借。而公使的妻子,卻毫無怨言,故比月娘更為卑賤,更無人氣。借著她那幾篇獨白,老舍把這位公使夫人的一生,描繪得慘絕人寰。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