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睡城“回天有數”補短板初見成效

    作為北京最大的社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簡稱“回天地區”)的居住人口達到80萬,

    然而這兩大居住區共同存在交通擁堵、職住失衡、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等短板,被稱為“睡城”。

    如何補齊“回天地區”的公共服務短板,提升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去年9月,昌平區啟動“回天有數”計劃,

    利用“大數據”手段提升“回天地區”的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水準。上周末,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對回龍觀和天通苑進行實地探訪後發現,前期的探索已初見成效。

    現象

    職住失衡 公共服務滯後

    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回天地區”是京北高學歷人才的聚集地,其中50%以上均為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然而這些年輕人日常工作的地方卻分布於西二旗、中關村、望京、CBD等昌平區以外的地方。

    經過大數據分析,“回天地區”職住比只有0.5,也就是說每100個居住人口,只有50個工作崗位,而北京其他發展相對成熟的區域職住比則接近甚至大於1。

    換句話說,“回天地區”有著更多年輕人才的同時,卻有著更小的就業比例,職住失衡成為“回天地區”最主要的短板。

    除了職住失衡,公共服務滯後則是另一大短板。首先,令當地居民最為頭疼的就是交通擁堵問題。其次,該地區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第三,“回天地區”居住群體業餘時間的娛樂休閑基本處於一種滿城跑的狀態,商業設施等級較低、運營業態比較傳統、與居住群體需求存在脫節,這類情況在年輕群體及育齡家庭消費更新方面尤為突出。

    此外,“回天地區”15分鐘生活圈內社會公共配套設施可達指數較低,小學、中學、社區醫院、公園廣場、體育場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時局部板塊因路線阻隔,影響了既有配套可達性。

    治理樣本

    “回天有數”如何補齊公共服務短板?

    為解決“回天地區”城市治理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更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基於前期的大數據分析,2017年9月昌平區啟動了“回天有數”計劃。昌平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引入並扶持相關產業進駐“回天地區”。其中,位於回龍觀核心區域的“回+雙創社區”是昌平為推動“回天地區”產業轉型更新而打造的創新創業集聚區,希望通過“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創業”的模式,解決職住不平衡的問題。

    而在京藏高速西側,回龍觀鎮將一塊空地打造成可提供智慧辦公、創新商業、人才公寓、文化社交、民生服務五大功能的龍域中心,重點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硬體等高科技創新企業入駐。

    目前,龍域中心東區帶動區域就業人口共計2000餘人,入駐企業的員工70%左右居住在回龍觀區域。西區投入使用後,預計龍域中心累計帶動區域就業人口將達到3000餘人,可基本實現該區域的職住平衡。

    未來,昌平區還將通過引入社會化、市場化運營管理主體,打造符合潮流及居民需求的娛樂地標綜合體,引入高品質、體驗式的新零售和新休閑業態;同時修補、完善既有太空及路線,並增強既有公共設施可達性。

    此外,為提升“回天地區”的社會服務水準,昌平區以三年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的資金規模,設立社會治理創新專項資金,並在“回天地區”組建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不斷孵化一批社會組織,服務地區的民生之需。

    治理模式1 居民參與型

    龍澤苑社區西側有一塊綠地,社區打算改造一番,為社區居民所用。究竟怎麽改?社區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社區的青年人建議,能否在綠地上建一處籃球場和跑道。

    “社區有老年活動站,有兒童活動區,唯獨沒有青年人運動的場地,所以社區建議給年輕人建一處籃球場和跑道,大夥都覺得這個建議可行。”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伊然說,今年的6月24日和7月5日,社區先後召開了兩次居民議事會,會上社區的青年居民代表對於運動場怎麽建、如何管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好的點子,學設計的希望場地美觀,搞建築的提醒不要擾民,在學校當老師的建議跑道要環保。“這些建議我們都會采納,把這處運動場地建得讓居民放心、滿意。” 伊然說。

    居民議事會成立以來,社區先後建了兩處老年健身小廣場,添置了兒童滑梯,路燈不亮、供暖不熱、垃圾清運不及時、進出車輛不登記等多年的老大難問題也被一個個地解決。伊然表示,在參與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居民的歸屬感越來越強,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各項工作的推進。

    “我正忙著在地下室給文體活動中心裝除濕機呢。”上周六的上午,一頭大汗的伊然從地下室走上來,記者才知道她在幹什麽。

    伊然所說的文體活動中心,原是小區一處地下人防工程,常年鎖著大門。今年,昌平區推行人防進社區服務,把這處1000多平方米的地下人防設施無償交給社區使用。

    伊然說,這處地下太空歸社區使用後,她立刻想到這裡可以作為室內活動的場所。經過裝修,社區為文體活動中心購置了乒乓球桌和台球桌,解散的京劇社、樂隊又重新組織起來,居民們又有了自己的娛樂太空。

    最近陰雨不斷,地下室比較潮濕,居民反映在地下室活動不舒服,於是社區就趕在這兩天把除濕機安裝到位。下一步,社區還要在地下室安裝WIFI和信號放大器,方便居民活動的時候接打手機。

    治理模式2 社會組織型

    上周五,為期2天的龍澤苑社區暑期實踐課結束了,參加課程的150多名中小學生,跟著專業老師學習了剪紙、書法繪畫和電腦編程。

    “以前,我們只能在暑假組織孩子們大掃除,像這些課程,社區沒有專業的老師教。”伊然說,今年,通過與設在回龍觀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聯繫,社區對接上進駐基地的教育類社會組織,把需求跟對方一說,很快就派來了專業教師。

    據了解,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是今年才成立的,由昌平團區委、區委社會工委和區民政局共同創辦,約2000平方米的場地吸引了23家社會組織和機構入駐,這些社會組織先後開展了文化交流、教育培訓、社區服務、身心健康、名人論壇、專業人士沙龍等公益活動626場次,覆蓋10萬人次。

    “很多社區需要社會組織提供服務,但不知道如何找到對方。同時,社會組織也想進入社區,但有時找不到與社區溝通的管道。”孵化基地的負責人張多表示,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起到了紐帶作用,幫助雙方進行溝通。

    桃園書院是入駐孵化基地的社會組織之一,書院創始人張曉嘉說,她在2016年辭職後全職運營書院,一開始沒有辦公地點,就在各個咖啡館辦公。後來她得知這裡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有扶持社區圖書館的計劃,就申請入駐,不僅解決了辦公地點的問題,與社區群眾溝通也更方便了。

    據介紹,昌平區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按照“完善居民自治,推進多元資源參與,多方協同共建,實現管理服務並進”的思路發展,目標是要探索出一條能夠深挖社區居民需求、助力企業服務社會、幫助社會組織對接資源,最終實現社會服務項目快速落地社區,具有昌平特色的社區自治模式。

    治理模式3 公寓招租型

    昌平區回龍觀“回+理想鄉”公寓龍域中心二期項目近期開始對外招租。140多套人才公寓面向區域公司開放申請,精裝修可拎包入住,租金也比同地區房屋租金略低。這是昌平區為解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職住失衡問題而推進的項目之一。

    “回+理想鄉”是“回+雙創社區”中的項目之一。作為一個青年長租公寓品牌,它旨在滿足當地科技人才安居需求,解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職住失衡問題。目前,“回+理想鄉”共有三個項目:昌發展·極客叢林、昌發展·龍域中心二期、昌發展·奇點中心,合計約1000間公寓住房,全部為拎包入住,同時還會提供9+N的管家服務。

    其中,極客叢林公寓位於立水橋北路,共有470間,已於2018年6月10日正式開始招租;龍域中心二期公寓位於回龍觀,共有公寓144間,於2018年7月1日開始正式招租;奇點中心位於中關村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共有公寓400間,計劃於8月1日開始正式招租。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這三個人才公寓共計1000余套住房,均為政府主導項目,雖然是市場化運營,但是對於申請企業,政府將會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據昌發展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才公寓招租以後,附近科技企業的很多員工入住,這些公寓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科技人才的安置問題。

    “我已經去申請了,如果申請下來,公寓離公司走路只有3分鐘,我想這會是未來招聘時對人才最有誘惑力的條件了,甚至比多發幾千塊錢工資的心理體驗感更好。”一位公司在回龍觀的年輕創業老闆說。

    民聲

    “出行問題終於解決了”

    “以前出行很不方便,沒有公車,出門全靠社區班車,如果趕不上社區班車,走到最近的地鐵站要20分鐘。現在家門口增加了好幾路公車,大家出行的問題終於解決了。此外,社區周邊新建了超市,小區內也建了菜站,日常生活所需都能滿足。”

    ——回龍觀百家城社區居民王迎

    “有了長庚醫院,天通苑越來越適合居住了。不過,我的孫子馬上要上學了,這裡好學校太少,這是個問題。現在年輕人都重視教育,教育條件跟不上,人才可能就要流失。”

    ——家住天通苑的錢大爺

    “我是看著天通苑一步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以前這裡購物不方便、堵車特厲害,大部分房子都打隔斷租給好多年輕人一起住。現在大商場有了,路修好了也沒那麽堵了,連群租房都被治理好了,這變化多大呀!”

    ——天通苑治安協管員王阿姨

    “天通苑現在的交通還是不太方便,每天早高峰擠地鐵的人太多,限流通道走得人發暈。而且小區裡面的公交數量太少,去地鐵站主要靠黑車和摩的,小黃車、摩拜雖然都有,可是早晚高峰想找到一輛太難了。”——天通苑居民錢女士

    記者觀察

    持之以恆推進“回天地區”提升

    為昔日“睡城”注入活力,是一件持之以恆的工程。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雖然這兩大居住區目前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和短板,但政府部門著手實施的“回天有數”計劃,從本地區的關鍵問題入手,缺什麽補什麽,以“星星之火”的態勢逐漸開始覆蓋整個地區。

    就以“回天地區”的職住失衡問題為例,通過“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創業”的模式,在回龍觀當地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區,引入高科技創新企業入駐,建設人才公寓和生活服務設施,職住失衡這個老大難問題就有希望得到解決。再比如社區治理,龍澤苑社區的經驗如果推而廣之,通過居民自治和引入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等模式,不僅社區的工作更好開展,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會提升。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級政府牢牢樹立“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管理理念,利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綜合管理機制,以民生短板為抓手,緊緊圍繞居民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的生活需求,回龍觀、天通苑必將成為北京城市治理的“樣本”地區。

    文/北青報記者  李天際  趙婷婷 攝影/北青報記者  郝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