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郭子儀手握重兵功高蓋主,為何最後能夠善終?關鍵在這幾點

自古以來,立下不世之功的武將,結局大都不太好,為什麽呢?功高震主呀。所以韓信在臨死前有什麽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他可是劉邦當年曾親口許諾“三不死”的大功臣,雖有皇上的親口許諾,但還是沒有保住一條性命,最終命喪呂雉之手,而且死的很慘。

唐朝的郭子儀,卻是個特例。他幾次力挽危局、拯救大唐,創下了千秋功業。但他又是少數幾個最後功德圓滿,得到善終的名將。他出將入相三十餘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寵,被呼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顯貴,麾下數十名部將封王晉侯,獲賜的良田房產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後以85歲高齡謝世,稱得上“富貴壽考,哀榮終始。”後人評價他: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舊唐書·郭子儀傳》)

我們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郭子儀的性格特點,並探討他最終成功的秘笈:

一、郭子儀有大胸襟,關鍵時刻能夠忍辱負重

郭子儀命運的轉折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是安史之亂成全了他。他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但始終未受重用。

古語說,盛世用相,戰時用將。他當將軍的時候是“開元盛世”,和平時期,武將們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眼看快年屆60了,一個武將到了這把歲數,隨時有可能致仕,他的一生也就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了。

但誰知,這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歷史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安史之亂把大唐由一個華麗的少婦,摧殘成慘不忍睹的老嫗;但卻喚回了他的青春,把這個老叟變成了精神抖擻的精壯年。

他得到朝廷的重用,可以建功立業了——拜朔方節度使,征討安祿山叛匪。從此,一個埋藏多年的珍寶開始熠熠生輝了!

帶兵伊始收復了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岩,收復了雲中、馬邑,因功加封禦史大夫。這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

公元757年十二月,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收復了河東、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關鍵的還收復了被叛軍佔領的兩京(長安、洛陽),這個功勞可了不得。郭子儀因功獲賞,被加封司徒、代國公,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戶。

當征戰的大軍凱旋而歸時,唐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並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郭子儀磕頭致謝。

立下這不世之功,又得到皇上的特別加冕,於是他在眾位將士面前顯得有些鶴立雞群,十分的扎眼。由此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他們開始琢磨起他來,並不斷在皇上面前進行讒言。

公元759年,唐肅宗詔命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 但皇上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統領郭子儀、李光弼這些人。不會打仗的宦官指揮這麽大戰役,不用腦子都能知道結果,結果造成相州兵敗。

宦官打仗不行,玩人術那是爐火純青,最後推卸責任,郭子儀背了黑鍋,被剝奪兵權,一擼到底。但仍他以大局為重,一心忠於朝廷。

二、危難關頭郭子儀能夠不計前嫌,真正具有忠君報國之心

公元760年正月,唐肅宗又啟用這位被罷了權的老將,他被任命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旋即唐肅宗駕崩,唐代宗即位,換了新主子,郭子儀再次中彈,又被離間誣陷,失去兵權,賦閑在家。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20萬大軍入侵,而宦官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 長安也幾乎沒有軍隊防禦。當大敵前來時,唐代宗匆忙撤離長安城,倉皇逃往陝州。

逃到陝州後向四方發出勤王詔書,但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各道節度使因痛恨宦官專權而對朝廷心生不滿,沒有人向關中派出一兵一卒!這其中,就包括當時駐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這正應了一句古話,“君子聽鼓鼙之聲,而思將帥之臣。”(《禮記·樂記》)這時的唐代宗看到自己指揮不靈了,不得已情況下又向這位老將求救,給他恢復原職,命他帶兵克敵。

接到皇帝的詔書時,已經被解職回家的郭子儀,此時他的手裡只有20名親兵。但他沒有氣餒,很快組織隊伍進行反擊。歷經千辛萬苦,好容易組織了不到四千人的隊伍,采取迷惑敵人的戰術,最後趕跑了吐蕃人。

別人看皇上的笑話時候,他卻能主動為主分憂,不計前嫌,一切以大局為重,與敵浴血奮戰。忠君愛國之心日月可表。

三、郭子儀單兵退敵,有慨然赴死之膽

公元764年正月,家族中有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的功臣仆固懷恩,在宦官的讒言下被逼造反,他欺騙吐蕃、回紇、黨項人,

說郭老將軍早已經過世,代宗也駕崩,現在正是趁機撈一把的好機會,於是幾路大軍聯合起來進犯大唐。

郭子儀領兵滅叛。在陣地前他勇闖敵營,單槍匹馬去見回紇的首領。老朋友這樣一見面,關於他已經故去的謊言自然不攻自破。他又曉以大義,回紇首領被說服了。

於是唐軍和回紇軍一起開始追擊吐蕃兵,在靈台西原大破吐蕃軍隊,斬首級五萬,生擒萬人,俘獲士女牛馬多不勝數。

在大敵面前,郭子儀有“每臨大事有靜氣”的淡定,他準確把握戰場形勢。但也有英雄虎膽,敢於單騎會敵。

四、他能夠忍受別人之所不能忍,真正具有含垢忍辱的心胸

郭子儀戰功越大,得到的榮譽越多,越能引起一些屑小小人的嫉妒,這是必然現象。宦官魚朝恩嫉妒他的功勞,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刨祖墳這種舉動,那可是把人侮辱到家了!

大家可以想想,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可以“怒發一衝為紅顏”,一般將領遇到這種侮辱先祖的事情,必定暴跳如雷,舉兵報復。但由於現場沒有抓住人,並不能確認就是魚朝恩乾的,他於是忍下這口氣。

當他帶兵回到京師後,唐代宗還特意將此事告訴他,並略表歉意。

郭子儀聽後,出人意料的表現真令人欽佩,他淚流滿面的回奏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為了大局,終於忍下這口氣,並自責自己帶兵也有類似行為。

五、郭子儀目光如炬,有明察秋毫的慧眼

郭子儀病重,有個叫做盧杞的人登門拜訪, 他特意對家人以及奴仆吩咐道:“全部回到自己的房內,盧中丞來訪期間,任何人不允許到我這裡來,我要和他單獨談事。”

人走後妻妾們問郭子儀為什麽不讓她們見客,以往比盧杞官大的人來訪時,也從來沒有這樣如臨大敵的。

郭子儀長歎一聲:“你們是沒有見過盧杞,他長得極為醜陋,一邊臉都是青色的。我並不是怕他嚇著你們,而是怕你們在接待的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他這種人,詭計多端,心胸又狹窄,等到他掌權後,肯定會大肆報復。我不過是為我郭家的人著想,避免可以預見的禍端。”

後來盧杞果然當了宰相,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將宰相楊炎讒言至死,將太子太師、大書法家顏真卿派到叛軍那裡去勸降,結果被叛軍殺害。嚴郢、張鎰、李懷光、李揆等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擊。

然而,郭子儀的家族,卻始終沒有遭受禍害,依然享受著朝廷的恩蔭。這時候,郭家的後人們,才欽佩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和遠見卓識。

六、郭子儀懂得急流勇退,並且做事總是那麽的光明磊落

當完成歷史使命後,他並不眷戀權力,知道適時的急流勇退。

公元764十二月,皇上下詔讓他擔任大唐的尚書令,但他懇辭不受。唐代宗又命五百騎兵持戟護衛,催促他到官署就職,但他仍不肯接受任命,並且上奏道:

“太宗皇帝曾任此職,因此歷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關東,才授此官,怎能偏愛我,違背重要規定。而且平叛以後,冒領賞賜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幾職,貪圖升官不顧廉恥。現在叛賊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紀審查官員的時機,應從我開始。”

不管唐代宗是在試探他也好,還是真的要給他這項極為特殊的榮譽也好,但郭子儀在榮譽面前,非常淡定,他是堅辭不受。一番話也說得冠冕堂皇,令皇帝很感動。

最後唐代宗只得應允了他的請求,但下詔將他辭謝的事跡讓史官們記入國史,以昭示後人。

郭子儀賦閑以後,郭府的大門總是敞開的,外人乍一看,還笑話他沒有國公的氣派。

其實這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他的一切行動都在陽光下進行,所有舉動都暴露無遺,皇帝也不用派人到他家去刺探情況,就是有人想陷害他搞陰謀詭計,也沒有了理由。

結論:許多人覺得,武將能否善終,關鍵取決於皇帝的態度。誠然,君心難測。但一個功高蓋世的武將,能經歷四朝皇帝而不倒,那絕不是因為皇家的仁慈,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他是一個胸懷坦蕩的人,他會以平常心對待名利,不會因為個人的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心煩意亂。當遭遇一些小波折時,他看的開,時時以大局為重。

他會以一顆平等心對待周圍的朋友,這樣的人,必會有許多知心朋友,也能從容悠閑、心地平和地對待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說到這裡,聯想起宋朝的王安石,在他變法期間,寫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三不欺》,其結論為:

“蓋聖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後天下無或欺之者矣。”

這就是著名的“三不欺”理論。

體現在郭子儀的身上,他不像曹操、霍光那樣跋扈,讓皇帝不敢欺;也沒有像諸葛亮、長孫無忌那樣的讓皇帝不能欺;但他知道急流勇退、做事件件完美,最終讓皇帝不忍欺。

這樣完美的一個傑出將領,如果沒有好結果,上天都不會答應吧?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