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起跑線》可敬,但還是有點假了

文丨把噗,北京大學

1

拉吉和米塔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中產階級。拉吉原先在服裝店當幫工,米塔成長的環境看起來也隻屬於普通家庭,因為她母親帶她去買衣服的店是電影開頭所展示的逼仄狹小的私人店鋪,這顯然只會是普通人去的地方。

兩個人是慢慢變成中產階級的,或者說奮鬥。拉吉比米塔所處的階級更低,他很可能沒有正經上過大學,因為他不會講英語,但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這從以下這點就能看出:追到比他更加階級的米塔,顯然需要發揮巨大的情商和毅力,我們可以想象拉吉不可能沒有遭受到來自米塔家庭的阻礙,但他克服了;

這同樣也表現在他手下那位滑稽的導購員與他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拉吉迅速爬上中產階級,並當上一個服裝店的老闆;相比之下,米塔接受過良好的大學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這裡,英語成為了顯示身份階級的活名片。當米塔想讓自己的家庭變得像是中產階級——事實上僅從物質資產上來看,她的家庭已經算是了,但由於每個階級共享著一套文化體系,這是她尚未具備的,因而仍需要努力(這一點再次說明了米塔的出身雖然不算最底層,但也只是比拉吉好一點)——她才搬入富人的豪華社區,並養成中產階級的生活習慣。

障礙總是發生在拉吉身上,這是拉吉原先所處身的階級規訓形成的生活習性,如果不嚴加防範(一種解規訓,進而再規訓的過程),就會暴露出來。比如米塔苦心為讓自己融入中產階級的社群舉辦那場聚會的時候,拉吉隨著音樂所跳躍的舞姿打破了米塔在眾人心中所塑造的中產家庭形象,遂變為一場“醜聞”。

中產階級作為處身於夾層中的階級,承受著來自上下兩方的壓力。對於底層人們和上層人們來說,並不需要一種對自我身份的矯飾:貧苦養成前者善良、淳樸的習性,而真正的富人根本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反倒熱意展開一種清閑的生活來顯示自身與中產階級的區別。

唯有夾身中間的中產階級,裹纏在對自我形象塑造和維護的焦慮中。他們不想回到或跌至底層人們的生活,也需要不斷向上層階級或維護本階級而苦苦奮鬥。

中產階級是生活最為矛盾的一個階級,除了要讓物質資產維持在一定水準,他們還需要養成一套約定的生活規則。沒有哪個階層像中產階層那樣注重別人的看法,尤其是對拉吉和米塔這樣從底層爬上來的家庭更是如此,更得小心謹慎、十刻掩藏好曾經的習性,不讓其在不經意間暴露出來。

2

這種刻苦的努力在女兒的升學事件中像氣球一樣放大了。試想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有哪位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接受更一般的教育?恐怕也沒有哪個從底層爬上中產的父母願意孩子再去接受自己曾經受過的教育。

這是拉吉和米塔所有舉動的唯一出發點:即讓女兒皮婭接受條件允許範圍內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私立學校。因此,打通各種關係、進行各種培訓,在所不惜地令自己變身為貨真價實的中產階級,拉吉和米塔使下了他們所能做到的所有努力。但仍然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如果每個家長都在使出同樣的努力,拉吉和米塔並沒有優勢,而且他們自身所攜帶的底層文化(英語不好)使得他們更有可能被踢出賽局。

事實也確實如此,以中產階級身份競爭入學名額最終宣告失敗。但,部分名額開放給貧困家庭的政策給他們留下來鑽空的漏洞。

電影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因為拉吉和米塔的身份設定為從底層奮鬥到中產階級,因此他們能夠在兩個階級之間做些“遊動”:他們努力讓自己根除底層生活留下的痕跡,積極擁抱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但有些根深蒂固的方式可想而知是無法根除的。

因此這給劇情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開發這對一心一意想拋棄原先生活的夫妻為了女兒的入學名額不得不再次回到窮人社區(可能比原先更慘)居住的時候,可能發生的各種古怪而有趣的事情。笑點就爆發在兩個階層間的懸殊對比中,以及由其各自的規訓結果導致的從一方遊動向另一方時可能碰觸出的火花。原先是想假裝中產階級,如今卻要回頭假扮最貧苦的普通人,切切是本色角色更難扮演。這種反差創造出了十足的笑點,也是整部電影最讓人感覺有意思的地方。

但並不是只有笑點而已,還有感動。即便這種感動因為電影最後的不斷反轉讓人有一種不真實或刻意的感覺,觀眾還是被感動到了。首先是鄰居為了籌集孩子的入學資金主動撞向那輛開來的汽車,這種無私和無畏的舉動讓我們掉下了第一點眼淚。

其次,是當這位豁出生命去換入學資格的鄰居發現拉吉和米塔只是為了拿到女兒的入學資格才入住貧民區,轉而向校長揭發的舉動最終軟化在了對孩子的愛上,這讓我們掉下了第二滴眼淚。最後,自然是拉吉的良心發現,在撕碎中產階級道貌岸然的面具、揭穿了校長偽善的謊言後,他自願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第三滴眼淚開始在眼眶中打轉。

而且高明的是,劇情不是通過矛盾醞釀導致難以收拾的結果,然後讓人物悔悟;而是直接在一種愛的舉動下讓角色自我覺醒。

3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有點虛假了,現實中並沒有那麽多美好的事情。比如拉吉和米塔因為自己侵佔了窮人孩子的上學機會自願為公立學校提供資金和物資來改善它們的教學環境,給自己的良心一個安慰。

現實生活中的中產階級會有這樣的道德覺悟嗎?還是說這都是因為拉吉和米塔身上殘留的底層血液使然?或者拉吉在電影結尾做出大義凜然的舉動,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我想,我們其實不必太去深究電影中情節倘若以現實生活為原型所具有的真實性,如果真要追究起來,很可能電影從頭至尾的情節都是不合理的。

既然這個家庭能夠話費全力偽裝中產階級的生活格調,私立學校也被揭穿是盈利的商業學校,憑著他們手頭積累下的財富難道沒有可能通過打通關係跨越升學這道難坎,卻願意親自去“體驗”最貧苦的生活?這顯然是很沒有道理的,而且我們按照常理也可以判斷,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中產階級,難道還會願意再回到以前的生活?幾乎沒有可能。

因此,深究沒有意義。我們應該首先相信導演給出的文本以及其中貫通的邏輯合理性,然後以它自身的邏輯為航標尋找問題。

這個劇本顯然很少具有現實性,但通過這種戲劇化的設計卻涉及並放大了現實生活中許多切實的問題:階級差別、貧富差距、教育分配、家庭教育……電影的目的不是還原現實中的真實情況,如果是這樣,為什麽還要電影呢?

電影其中一個目的是引發觀眾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我想任何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從中找到了可以與自身的經驗參照並比對的內容。我想,這樣已經夠了。

當然,我們可以嚴苛一點。我所不滿意的是整部電影講教育,卻將重心完全放在了父母一方,而忽視了教育的對象——孩子。電影中的孩子就像工具一樣,沒有表現出任何自主的意識(而這正是大多數優秀的兒童電影煥發光彩的地方),他們跟隨者父母在不同階級輪轉,甚至表現出了完美適應環境的融洽性。

這是我最想指責這部電影的一個地方,尤其是當孩子從富足的生活瞬間跌落到貧苦的生活環境,肯定會有激烈抗拒。因為皮婭並不像她的父母那樣是在底層生活長大的,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

當她面對破敗、窮苦的陌異環境,她不可能像電影中那樣沒有絲毫的反應。如果電影能將這處地方細致地表現出來,我想不只是會讓觀眾感到整個故事更加讓人信服,同時這也創造了一個新的議題:原生家庭,我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如何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會他自己的體會。

而且電影最後,拉吉在舞台上發表“演講”的時候,鄰居的孩子像個木偶一樣站在他的身後,如果孩子能有些反應,多好啊,如果電影能將筆墨更多揮灑在孩子的形象和心理上,整部電影明顯會更加立體、更加好。

力薦 |北影節驚喜小彩蛋,點進去有驚喜——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